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瓯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建瓯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建瓯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11—2015年)前言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新要求,这既是对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反思,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又一次重大理论突破。

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春节亲临福建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在《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发布之际实地指导;多位中央领导同志先后来到福建,对海西建设细致关心与具体指导;多个中央部委、中央企业协力支持海西战略实施推进,为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海西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福建省迈入了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

国务院批复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目标、任务分工、建设布局和先行先试政策。

闽北作为福建生态资源大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建设生态市,自觉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事关大局、事关未来,意义重大。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000年以来,国家先后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目标。

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进一步要求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为了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2年3月,福建省第九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目标。

同年8月,福建省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第四个生态省建设试点。

2004年11月,省委、省政府正式颁布《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闽委发[2004]15号),明确提出建设福建生态省的目标,并提出各市、县(区)政府要按照《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加快组织编制市、县(区)生态建设规划,并经同级人大批准颁布实施。

南平市生态优势明显,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2000年11月,南平市政府向省环保局报送了《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请示》,并报请国家环保总局批准。

2001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88号文批准南平市为全国第六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

2008年12月,南平市顺利通过了环保部授权福建省环保局组织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初审验收,并报环保部审核命名。

面对新的发展要求,建瓯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市的战略部署,提出既要主动融入海西发展大局,力争在海西绿色腹地建设中求先行、当前锋、作贡献,着力打造海西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又要把建设生态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规划,与南平建设海西绿色腹地相结合,与本地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状况相适应,形成建瓯的创建特色和模式,使建瓯的生态市建设走在南平市、福建省前列。

创建生态市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事关全市乃至南平市跃升发展的战略任务,将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本规划时段为2011~2015年,规划到2014年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到2015年初步建成绿色突显、工贸发达、生态休闲、文明和谐的闽北绿色生态经济强市,率先在南平、全省中建设成生态市。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了举全市之力投入并参与生态市建设,按照国家生态市考核标准、福建生态省建设和南平生态市建设要求,从全市实际出发,编制了《建瓯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提出生态市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发展思路,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和工作措施。

本规划纲要是建瓯市建设生态市的指导性文件,是各乡镇和各部门编制相关规划以及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条件一、市情概况1.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建瓯市简称芝,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东经117°58'~118°57',北纬26°38'~27°20'之间,疆域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东西长96.5公里,南北宽76.6公里。

北与建阳市、政和县相连,南与延平区接壤,东及东南与宁德市屏南县、古田县毗邻,西与顺昌县交界。

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7℃,降雨量1600~1800毫米。

其中山地519万亩,耕地49.2万亩;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217个村、27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3.891万人[①],是福建省陆地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2.自然资源建瓯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金瓯宝地”、“绿色金库”、“竹海粮仓”和“酒城笋都”之称。

——土地资源:全市土地面积4233平方公里,陆地占96.43%,水域占3.57%。

市内地层发育以变质岩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南低,四周环山,中部多丘陵和山间盆谷,坡度较平缓。

——森林资源:现有林业用地面积528.82万亩,林分总蓄积量239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7.9%;竹林面积130.52万亩,名列“中国竹子之乡”榜首,可供商品竹2600万根,鲜笋产量26万吨。

——水资源:境内河流主要属闽江建溪流域,水系发育,其流向大多是东北、西南,或是西北、东南方向,区域内水资源量为45.9亿立方米,加上入境水,全市水资源量为111.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57.9万千瓦,目前已开发20.5万千瓦。

——矿产资源:地下资源丰富,已探明或开采的矿产有金、煤、磷、铁、水晶、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等29种。

——野生植物资源:建瓯市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

全市植被有6个型组,即阔叶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灌丛和灌草丛;9个型,即暖性针叶林、暖性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阔叶灌丛、灌草丛,常绿阔叶灌;16个群系组,73个群系和205个群丛。

维管束植物有177科682属1697种,其中蕨类植物32科37属121种;裸子植物8科15属22种;被子植物137科630属1697种。

常见的有杉科、松科、壳斗科、禾本科、豆科等2l科。

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甜槠、毛竹、五节芒等70多种。

古珍稀树种有银杏、鹅掌楸、水松、香榧、三尖杉、沉水樟、刨花楠、花榈木、红豆杉、榉树、楠木、红花油茶、观光木、莫氏玉兰等14种。

大宗经济树种有锥栗、柑桔、茶、油茶、油桐、山苍子等14种。

——野生动物资源:全市野生动物有28目87科330种,属国家保护的有17种,其中属一级保护的有云豹、金钱豹、蟒蛇、黑鹿、黄腹角雉等;属二级保护的有髭羚、大灵猫、麝、小灵猫、穿山甲、水獭、猕猴、白鹇、鸳鸯、褐林鹗、黑熊。

动物的分布随种类、地点不同而异,繁殖力强的动物主要分布于原始森林少、人们活动频繁的地带,繁殖力差的珍稀动物多分布于人烟稀少的深山原始阔叶混交林中。

——旅游资源:建瓯山川秀美,古迹繁多,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境内特异独秀的山峰众多, 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归宗岩,有“辰山拱北斗”之称、海拔1822米的闽北第二高山辰山,有被誉为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的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有堪称“中华一绝”的妈祖木雕神像。

建瓯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的历史遗存。

有福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被誉为“南有开元、北有光孝”的佛教圣地光孝禅寺,有闽国帝都标志性建筑“五凤楼”(鼓楼),有宋敕茶神张三公庙及北苑御焙遗址,有全省现存规模最大、具有浓郁宋代建筑风格的建宁府孔庙,有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通仙门等4处古城门,还有东岳庙、宋朝理学家朱熹主持开凿的艮泉井等名胜古迹,其中东岳庙和北苑御焙园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民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根艺文化繁荣活跃,其中建瓯挑幡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人文历史建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有文字记载的历史3000多年,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历代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过1154名进士、3名状元、10名宰辅大臣,是福建省出进士最多的县。

史称“三杨辅政”之一的政治家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字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杰出人物都出自建瓯,李纲、蔡襄、陆游、朱熹、辛弃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都曾驻足建瓯并留下赞誉。

4.基础设施条件以建设现代中等城市为目标,实施“东西拓展、南北延伸、老城优化”的城市发展战略,计划至2015年,城市人口达20万,城市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形成沿江布局三组团和显山露水的山水园林城市景观。

建瓯为江浙入闽要地,交通便捷。

京台高速浦城至建瓯段、长深高速建瓯至南平段、峰福铁路、国道205线与省道204线、303线穿境而过,建设中的京台高铁在建瓯城西设站,长深高速松溪至建瓯段、京台高速建瓯至闽侯段均在建设中,长深高速和京台高速在我市城东交汇,届时建瓯至福州只需1个小时,至上海只需3个多小时,到北京只需7、8个小时。

二、生态市建设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建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融入海西建设大局,按照南平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要求,全面推进绿色生态经济强市建设,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措施,在促进自主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为建设生态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临建设的重大机遇。

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春节亲临福建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在《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发布之际实地指导;多位中央领导同志先后来到福建,对海西建设细致关心与具体指导;多个中央部委、中央企业协力支持海西战略实施推进。

为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海西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南平市委、市政府要求主动融入海西,加快拓展海西腹地,优化空间布局和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提升闽北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增强对闽赣周边地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为我市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综合经济指标平稳增长,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3.67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927元;财政总收入5.86亿元,年均增长2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3.8亿元,年均增长35%;农业总产值47.41亿元,年均增长5.8%。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笋竹、畜牧、茶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和专业村;第二产业比重大幅提升,食品加工、竹木加工、机械化工等主导产业日益凸显,笋竹深度开发、太阳能等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汽车4S店等新兴业态取得突破,对市域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