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安市东部新城核心区总体规划(2013—2030)资料

六安市东部新城核心区总体规划(2013—2030)资料


空间布局
六、规划布局
4、道路交通
主要道路
形成“十横六纵”主要路网结构。 十横:312国道、合六第二通道、 皋城路、前进路、寿春路、新城 大道、新城二路、新城三路、望 江路、东王路; 六纵:经三北路、环城东路、和 平路、新安大道、新阳大道、望 江路。
高速公路
近期建成312国道与济祁高速下 道口; 远期建成新阳大道与沪陕高速下 道口。
城际铁路
预留合六城际铁路通廊; 规划4处站点,其中2处位于东部 新城规划范围内。
空间布局
六、规划布局
4、道路交通
打造低碳交通,倡导绿色出行 引导“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 的出行方式
加快合六城际铁路建设; 打造BRT快速公交和普通公交覆盖全 城的公共交通网络; 加强城市支持骑行和步行的城市绿道 建设。
发展规模:
建设用地规模:130k㎡; 人口规模:120万人。
发展备用地范围: 45k㎡
城区范围:185k㎡ 建设用地:130k㎡
规划范围: 230k㎡
空间布局
六、规划布局
(一)总体协调范围
1、总体空间结构 形成“一核、双轴、四片、 三点、多脉”的空间结构。
一核:东部新城核心区,结合 城际轨道站点设置,位于东部 新城中心位置; 双轴:新城大道发展轴、 G312国道发展轴; 四片:由河流水系自然分割而 成的四个城市组团; 三点:城市外围点状发展的新 型城镇:椿树镇、东桥镇、先 生店乡; 多脉:贯穿东部新城的多条生 态水脉。
六安市东部新城核心区总体规划(2013—2030)
征求意见汇报材料
六安市规划局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一三年三月
发展策略
策略一:构建交通走廊新模式
区域空间格局的转变——合六工业走廊、合六城镇带
安徽省在大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 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异 常活跃,城市之间联系度组团
工业产业组团 生活居住组团
工业产业组团 生活居住组团
生活居住组团 工业产业组团
空间布局
六、规划布局
3、城区用地布局
东部新城城区远景规 划范围面积185k㎡,规划 建设用地面积约130k㎡
其中:
居住用地面积3005公顷,占总 用地的23.0%, 工业用地面积3970.2公顷,占 总用地的30.4 %; 交通设施用地面积1750.5公顷, 占总用地的13.4 %; 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2691.3公 顷,占总用地的20.6%。
杭州未来科技城
产城融合
杭州未来科技城
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采用组团式发展,形成 明显的产业聚集和比较清晰的城市空间结构;
产业与配套结合紧密,形成高效的空间结构。
发展策略
策略三:建立产业集聚新平台
现状产业分析
合肥市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90亿元; 主导产业: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制造、食品及农副 产品加工、新型平板显示和新能源及光伏等六大产业。
六安经开区
杭淠干渠
三十铺镇
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
宁西铁路
空间布局
三、发展目标与定位
规划定位:打造引领区域提速发展的跨越发展示范区 支撑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承接理想地 带动区域经济崛起的经济增长新支点 驱动区域转型升级的新兴产业新高地
发展目标:建成一座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产业新城、 生态新城、示范新城。
六安距合肥仅60公里,在空间上依托交通
走廊形成相互影响、协同共进的带状串 珠空间结构,形成带状网络化的城镇功能斑
块发展布局模式。
六安市
合肥市
发展策略
策略二:体现产城融合新格局
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推进园区建设。 将城市功能适当混合,为居民提供有品位 的居住环境,有价值的工作场所,充满诗 意的休闲空间,避免形成单一的新城区。 推动经济发展向多功能的“生产、服务、 消费” 多点支撑的城市型经济转型。
空间布局
四、区域协调
东部新城的空间布局、道路交通、生态系统、基础设施建设等与六安市区、
合肥市区整体空间结构相协调,总体形成统筹发展、协调布局的带状城市
空间格局。
空间布局
五、发展规模
(一)总体协调范围 1、远景东部新城城区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面积:230k㎡; 城区范围面积:185k㎡; 发展备用地范围:45k㎡;
多点:建设多个生态绿化 节点。
空间布局
六、规划布局
6、公共设施布局
尽量结合公共交通站点, 布局公共设施,保障最 大化的公共可达性。
公共设施按三级设置:
1个城市副中心:结合轨 道交通站点设置,位于 东部新城几何中心,为 东部新城综合服务中心;
三十铺镇产业发展现状
主导产业:大型装备制造、高新科技、新型建材、轻纺服 装、农产品深加工。
发展策略
策略四:打造水活城绿新特色
规划范围内有淠河 总干渠、淠东干渠、 瓦西干渠、杭淠干 渠、三源河等水系, 水系丰富,生态本 底良好。
规划充分利用现状 水系资源,进行沟 通、联系,预留、 控制河道绿线,形 成相互串联的生态 绿化廊道,打造独 具特色、水活城绿 的生态之城。
空间布局
六、规划布局
2、城区功能分区 产城融合,产城一体
以产城融合、紧凑城市为 规划理念,以TOD模式主 导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倡 导多样化、功能混合的土 地利用开发模式,将产业 与城市融合发展。
规划共分为4个生活居住 组团和5个工业产业组团。
生活居住组团主要结合城 际轨道沿线两侧及东部新 城中心、淠河总干渠两侧 布局。
城际铁路 快速公交线 普通公交线
城际铁路站点 公交换乘枢纽
空间布局
六、规划布局
5、绿地系统
打造“多脉、多廊、多点” 独具特色的点、线、面相 结合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多脉:重点谋划水文章, 规整、串活城市水系,加 大滨水绿化廊道控制宽度, 形成相互连通、贯穿城区 的多条生态水脉。
多廊:建设高速公路、铁 路、高压线防护绿廊,加 大重点道路绿线控制宽度, 形成相互交织的多条城市 绿廊。
六安市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26亿元; 主导产业:矿山冶金、机械制造、纺织服装、轻工、农副 产品深加工、能源、建材。
六安市经开区产业发展现状
主导产业:先进装备制造、轻工电子、新型建材、食品医 药、现代纺织服装。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现状
重点承接和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 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