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语言,借鉴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感受文章意境美,运用想象力描述文中的自然景观
2.在深入研读课文的过程中,领悟王维诗文中的禅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文中作者对朋友深切思念之情
2.体味王维身在官场,心系山林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鉴赏课文中描写寒山月夜冬景和山村春色的文字
难点:思考、领悟王维诗文中的禅意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拓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疏通课文中的字词,并尝试描绘出春冬二景
(二)导入:题目解析
(王维写信热情邀约裴迪同游)
(三)自由朗读课文,用心感受春冬二景之美,再用语言把它描绘出来(播放配乐)
1.山中冬景图
提问:请描述一下山中冬景(教师点评,强调重点字词)
(月、水光、寒山、林火、犬吠、夜舂、疏钟构成了一幅山中冬景图,运用了视听结合,以动衬静,由近而远的手法,使画面更富有层次)
提问:用几个词语简单概括一下山中冬景
(静谧、清冷、幽远)
小结:请学生示范朗读,再一次带我们走进这清幽静谧的山中冬景
2.等待中的春景图
听音乐:让学生朗读改写自原文春景的散文(感受春意,走入画中)
提问:用几个词语简单概括一下春景(点出“当待”、“斯之不远”的含义)
(色彩斑斓,生机勃发,明丽欢快,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小结:苏轼云: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文)中有画
(全体朗读二三段)
(四)山中景色虽美,裴迪“方温经”,已在山中的王维为什么执意邀约他前往呢?
(若非同为“天机清妙者”,又怎能领略其中“深趣”,王维与裴迪不仅是至交,更是难得的知己,王维又怎能舍弃这样的游伴呢?)
(五)讨论:山中观景的王维孤独吗?寂寞吗?
(孤独是客观的状况,寂寞是主观的感受,“独往山中”的王维也许孤身一人,但并不寂寞,他是闲适悠然的,哪怕在清冷的冬夜观赏山中美景,也是一种享受)
(六)进一步讨论:身处寒冬,王维为什么能心怀暖春呢?
补充材料:笃信佛教的王维:王维的名和字合起来,是一个佛的名字:维摩诘维摩诘是与释迦同时的一个印度僧人,曾向弥勒、文殊和舍利弗等讲说过大乘教义他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
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来在蓝田辋川得到宋之问的别墅,生活更为优闲,“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并吃斋奉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每天退朝之后,他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被称为“诗佛”
明确:能观“景外之景”的王维,正是因为他内心宁静,摒弃物欲,才能真正超越自我,任它风吹雨打,我心自岿然不动,正所谓“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这正是王维诗文的禅意所在(七)拓展:印象中的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提问:结合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分析本诗中的禅意
(尾联反用古意直抒胸臆句中的“王孙”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此乃规劝隐居山林之士早日回到现实中来而王维却恰恰相反,他宁愿留在这洁净纯朴的山野,欣赏美妙迷人的秋景,哪管它早已春意阑珊呢!)
文言知识积累
1.与山僧饭讫而去完毕,终止。

离开。

2.故山殊可过旧的。

很,非常。

过访,游览。

3.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鄙,自我谦称。

就,便。

休息。

4.北涉玄灞,清月映郭黑色。

城郭,外城。

5.村墟夜舂舂米,捣谷。

6.僮仆静默,多思曩昔从前,往昔。

7.步仄径,临清流也狭窄的小路。

到,动词。

8.白鸥矫翼举。

9.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无义。

或许。

10.非子天机清妙者天性。

指清新脱俗。

11.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不急的事,闲事。

指游赏山水。

12.然是中有深趣矣这中间,其中。

13.因驮黄檗人往通过,由,介词。

翻译下列句子:
1.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译文:您正在温习经书,我不敢轻易打扰你,就独自一人去山中,在感配寺休息,同山僧一起吃过斋饭后才离去。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因驮黄檗人往,不一。

译文:如果不是你这样天性敏慧、情趣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相邀呢?然而,这山中有着浓郁的情趣啊!不要忽略。

我通过(由、借)运送黄檗的人顺便带这封信给你。

我不一一详述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