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系统主要功能及表现

免疫系统主要功能及表现

病理:超敏反应性疾病 免疫缺陷病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细胞(包括肿瘤细胞)清除病毒感染细胞发生肿瘤 病毒持续性感染免疫自稳: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状态 对非己抗原产生适度免疫应答 清除衰老或损伤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2 补体三条激活的途径比较: 经典激活途径3 :激活物:抗原 -抗体( IgG1~3 和 IgM ) 复合物 参与的补体成分: C1, C4,C2,C3 ,C5~C9所需离子:钙离子 镁离子 C3 转化酶: C 4b2b C5 转化酶: C 4b2b3b 起始分子: C19 生物学作用:协助抗体产生免疫效应,在感染中 /晚期发挥作用 MBL 途径 2:激活物:病原体表面甘露糖,岩藻糖,N 氨基半乳糖 参与的补体成分: ,2,C4,C2,C3,C5~9 所需离子 : 镁离子C3 转化酶: C 4b2b C5 转化酶: C 4b2b3b起始分子: MASP 生物学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旁路激活途径 1: 激活物: G- 菌,脂多糖,葡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A 参与的补体成分: C3,B 因子, D 因子, P 因子, C5~C9 所需离子 :镁离子C3 转化酶: C 3bBbP C5 转化酶: C 3bBb3b起始分子 :C3 生物学作用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初期发挥作用 3 抗原的种类: 根据诱导抗体产生是否需要 T 细胞参与: 胸腺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抗原 产生的主要抗体: IgG 可引起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可产生免疫记忆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多糖类物质 含多个重复排列的 B 细胞表位IgM 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 不产生免疫记忆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种抗原 自身抗原 异嗜性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 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内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4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征和功能IgG 1.血清含量最高,分子量最小,半衰期23天。

2.出生 3个月开始合成, 3-5 岁达成人水平。

3.可活化 补体,介导调理吞噬和 ADCC 作用。

4.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5.能与葡萄球菌蛋白 A ( SPA )结合, 可纯化抗体,免疫诊断 IgM 1.血清中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 B 细胞表面为单体: mIgM,BCR 2. 个体发育中产生最早。

3.体液免疫应 答中产生最早 ,早期诊断。

4.激活补体能力强。

5.天然血型抗体是 IgM 。

IgA 1.分为两型:血清型 (单体 )存在于血清,免疫作用弱。

分泌型( SIgA )存在于乳汁,唾液及分泌液中 局部免疫防御 (一防) 激活补体免疫调理作用为二聚体, 有 J 链和分泌片。

为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

可通过初乳传递给婴儿。

可作为 B 细胞分化成熟的标志。

2. 血清中含量很少。

IgE 1.血清中含量最低。

2.可介I 型超敏反应。

3.寄生虫感染时升高。

5 超敏特点 :I 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 发生快, 消失快, 可逆。

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 局部或者全身发生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特异性IgE 介导。

补体不参与。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n 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参与的抗体是IgG 、 IgM 。

补体,巨噬细胞,NK 细胞参与致病。

靶细胞主要是血细胞和某些组织成分。

皿型超敏反应特点:参与的抗体为IgG 或 IgM 。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是致病的因素。

补体及中性粒细胞释放的溶酶体酶是引 起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

病变局部特征是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W 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反应速度 慢,消退亦慢。

抗体、补体不参与。

炎症细胞因子参与致病。

病变特征是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为主的炎症反免疫系 统主要功 能及表现免疫防御:生理:抗感染免疫作用 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无严重组织细胞损伤,应.无明显的个体差异。

6新生儿溶血症1)母子间Rh血型不合,血型为Rh-的母亲因输血、流产或分娩过Rh +的胎儿时,Rh+RBC进入体内产生了抗Rh抗体(IgG类)。

当体内产生Rh抗体的母亲妊娠且胎儿血型为Rh +时,Rh 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其红细胞表面相应Rh 抗原结合使之溶解破坏,引起流产或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预防:产后72小时内给母体注射Rh抗体及时清除进入母体内的Rh +红细胞,可有效预防再次妊娠时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2) 母子ABO 血型不合发生率高,症状轻,如O 型血母亲生A 、B 型胎儿。

分娩时少量进入母体内的胎儿红细胞,可通过表面A/B 型血型物质刺激母体产生IgG 类抗A 或抗B抗体,此类血型抗体能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红细胞溶解破坏。

该型新生儿溶血症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

7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一、CK 的理化特性属低分子量的多肽或糖蛋白存在形式:单体;二聚体;三聚体.分型:分泌型和跨膜型二、产生特点1、多源性: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

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肿瘤细胞2、多向性:一种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几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也可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

3、自限性:分泌是短暂的自限过程三、作用特点1、CK 可以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2、以较高的亲和力与其受体结合,具有高效性;3、时效性4、一种CK 可对多种靶细胞发挥作用,产生多种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称多效性;5、几种不同的CK 也可对同一种靶细胞发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称重叠性;6、网络性各种细胞因子之间在合成分泌、受体表达、生物学效应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调节,构成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8巨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1杀伤清除病原体2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3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4 加工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5免疫调节9NK T细胞表面标志:CD56 (小鼠),TCR-CD3复合受体功能1.分泌穿孔素或通过Fas/FasL,杀伤靶细胞;2.分泌IL-4,参与体液免疫应答;3.分泌IFN- 丫和IL-12,增强细胞免疫应答;4.分泌趋化因子参与炎症反应. 10. 丫3 T细胞表面标志:TCR??-CD3+、CD4-CD8- T细胞功能:1.杀伤靶细胞,杀伤机制与CD8+ T 细胞类似;2.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10.补体的生物合成和理化性质补体产生部位:90%在肝细胞,少量由巨噬细胞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

补体多为糖蛋白,多数为B球蛋白。

补体在血清中含量相对稳定。

补体固有成分中C3含量最高,C1q分子量最大。

补体性质不稳定,易受理化因素影响,如56C 30分钟灭活。

1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 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将酶标物引入反应中。

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单,程序规范化。

(1)间接法ELISA: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标记物:酶标抗免疫球蛋白抗体(二抗)。

(2)双抗体夹心法ELISA:已知抗体测未知抗原,标记物:酶标已知抗体。

12效应CTL的形成及其主要生物作用:①穿孔素街道的细胞溶解②颗粒酶介导的细胞凋亡③Fasl 与Fas结合介导的细胞凋亡④ TNF- B与TNFR-I结合介导的细胞凋亡5 细胞毒性T 细胞其作用:特异性杀伤某些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同时也可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了解.13 补体的生物合成和理化性质补体产生部位:90%在肝细胞,少量由巨噬细胞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

补体多为糖蛋白,多数为B球蛋白。

补体在血清中含量相对稳定。

补体固有成分中C3含量最高,C1q分子量最大。

补体性质不稳定,易受理化因素影响,如56C 30分钟灭活。

14 补体的生物学特征一、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膜攻击复合物(C5b~9)使细胞膜穿孔。

在机体抗感染过程中,三条途径激活的顺序依次是:旁路途径;MBL途径;经典途径°C3缺乏:细菌反复感染C5-9缺乏:柰瑟菌反复感染二、调理作用:C3b、C4b,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C3缺乏导致吞噬细胞障碍三、炎症介质作用过敏毒素作用:C3a、C5a 趋化和激活作用:C3a、C5a 激肽样作用:C2a ,血管扩张,通透增加,充血水肿C1 抑制物缺陷:导致C2a 增加,血管神经性水肿四、免疫复合物(immune conplex, IC )清除作用:体内中等大小IC 形成后有可能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造成周围组织损伤。

而IC与补体结合后,可以阻止中等大小IC形成,红细胞和血小板表面有补体C3b受体(CR1 ),能与IC结合,通过血液传送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

15.影响抗原免疫原型的因素理化性质:化学性质:蛋白质〉多糖〉脂类,核酸分子大小:〉10KD化学组成和结构: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酸④物理状态:聚合状态>单体颗粒抗原>可溶性抗原⑤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宿主因素:异物性:亲缘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遗传因素:受免疫应答基因决定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免疫方法:抗原剂量:适中,过高或过低易致耐受免疫途径:皮内>皮下>腹腔>静脉免疫次数:间隔时间④佐剂的选择一、HLA- I类抗原分子的结构1.重链(a链):为经典HLA- I类基因编码产物2.轻链(B 2m):第15号染色体上相应基因编码。

各区功能:1.肽结合区(a 1、a 2结构域):结合抗原肽;决定HLA-I类分子多态性样区(a 3结构域、B 2m):a 3结构域结合Tc细胞表面CD8分子;B 2m维持HLA-1类分子结构稳定性3.跨膜区:锚定4. 胞质区:信息传递分布:广泛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包括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

少数细胞如分化某一阶段的滋养层细胞、神经细胞和成熟红细胞尚未检岀I类分子。

二、HLA- H类抗原分子的结构由a链和B链组成,均为经典HLA H类基因编码产物。

各区功能:1肽结合区(a 1、B 1结构域):结合抗原肽;决定HLA H类分子多态性样区(a 2、B 2结构域): B 2结合Th细胞表面CD4分子3. 跨膜区:锚定4. 胞质区:信息传递分布:主要分布于单核/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 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表面。

主要功能:一、抗原lg的主要功能二、制约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一一MHC艮制性三、诱导胸腺内前T细胞分化四、引起移植排斥反应16.免疫球蛋白功能V区功能: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C区功能:1.激活补体系统2.结合Fc受体:调理作用ADCC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3.通过胎盘(IgG)和提呈作用17.单克隆抗体的特点和应用:特点:结构高度均一;特异性强;效价高;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应用:临床疾病诊断;鉴定细胞表面分子;分离纯化抗原;肿瘤导向治疗;少(或无)血清防治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病18.HLA 在医学上的意义:HLA 与同种器官移植:HLA 与输血反应:非溶血性出血反应:反复输血患者或供血者血液中存在抗HLA 抗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