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案例分析
王老师的《荷花》一课,上得美仑美奂、情趣盎然,让人印象深刻。
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去发现、感悟荷花的美,将荷花拟人化、生命化、情态化,进而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荷花的美。
首先导入直接了当,并未像一般老师花费许多功夫来导入课堂。
王菘舟老师说“今天咱们上《荷花》这篇课文,哪些同学看到过荷花还想不想再看看荷花”播放一段有声有色的荷花图,把孩子带入荷花的清秀多姿画面,使学生犹如置身荷花世界。
这样的导入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视频中荷花的情景模拟之中。
将课堂时间更多的放在对课文的品悟上,这无疑也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这位大师,用他的智慧给我们展示了与众不同的“荷花”。
第一,非常注重对学生对表象与语言的整合能力的训练,即将学生所看通过自己的语言描绘、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的让学生对文字的把握能力得到提高。
如在视频播放完毕之后,王老师就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接着回答“看到了开放的荷花;—美丽的荷花;开放的、没有开放的、开了一半的……—各种形状的荷花;”
当一学生回答道“我看到了白色的荷花。
”时,王老师就及时抓住时机,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象和整合能力。
王老师:“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颜色。
但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为荷花的颜色换上一个美美的词语”生答:雪白的荷花。
师:雪白,哦!比普普通通的“白色”这个词可美多了。
要是再加一个雪白,那就更美啦!生3: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
在老师一步步自然的引导下,孩子的回答由原先简单粗糙、不加修饰的到后来慢慢地用上形象贴切的成语。
甚至会用比喻句来回答“我看到绿油油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托着美丽的荷花。
”这些变化不正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语言整合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的结果,在潜移默化之间,让学生感受荷花盛开的美丽,以及语言描写的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孩子自己体验出来的永远比老师传授的来得有用!
由“白色”到“雪白”再到“雪白雪白”,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词的推敲和调遣,其实上则是对学生语感和语言表达一种重构。
当学生用“白色”来形容荷花的颜色时,他对荷花的感受还只是停留在冷静的观察阶段;而通过老师的唤醒,当学生最终在自己的语词储备中找出“雪白雪白”的时候,那么他对荷花的感受已经进阶到情感体验的层面。
第二、《荷花》这堂课的提问设计采用多种提问技术,注重提问的质量,并未出现一些无效提问,诸如:“是不是”、“对不对”等。
首先问上,遵循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引导学生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和感受。
如在导入后的第一段视频观看完,王老师就以“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提问学生,接着学生就各抒己见,同时老师也注意在过程中以学生的回答来引导理解课文。
另外在分析完作者怎样看荷花之后,他就让学生自由朗读,并画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子美在什么地方。
这同样都是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珍视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其次,提问注重时机性的原则,让问题之间环环相扣。
在学生都分享交流了自己认为没的句子之后,并谁没有再分享。
这时老师就相机,读出了他认为美的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接着引出“冒”字这一文中的重点,来领学生来品析。
再次,《荷花》问题设计非常特别、新颖。
如在学生们交流完自己看到的荷花的样子之后,王老师就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并提问“你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怎样在看荷花的”学生的回答很丰富:认真地看、有滋有味儿地看(从哪儿体会到的)、如痴如醉地看、仔仔细细地看(从看的荷花的姿态看出来)、想象地看、身临其境地看……我想一般老师都会这样处理:课文里的荷花给你留下什么
印象呀美在哪呢这样的问题会让孩子只是机械地来找课文中描写得较为美丽、有趣的句子,而很少会去调动自己已有的词汇。
看荷花,全部的精神都聚焦在一个“看”字上。
看的“情绪状态”、看的“想象空间”、看的“生命图景”等,决定着作者所能看到的荷花的全部情趣和意象。
这里引领学生先去感悟“怎样看荷花”而非“荷花”,用意正在于此。
而“怎样看”的唤醒,则是对模糊隐约的“看”的一种生命意识的放大和特写,这样引导学生去品读,话语的表达就愈是具体、传神。
这既是一种隐藏着训练意识的范读,又是一种课堂节奏的调整。
针对“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讨论,有学生说到了“有滋有味地看”、“如痴如醉地看”、“仔仔细细地看”等三种个性化的感受。
这三都是学生先汇报感悟结论,再朗读相关语段,最后说明得出这种结论的理由。
行课至此,教师先读出一段话,再让学生谈谈感悟,就是一种节奏调整的体现。
“节奏切艺术的灵魂”,诗意语文,就课的诗意而言,节奏就是它的灵魂。
没有节奏的课,就是没有诗意的课。
第三、以朗读来训练学生语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内容。
在行文至作者是如何看荷花是,王老师首先就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让学生自己边体会。
而在稍后提问时,发现学生还没有什么体会答案,马上又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随后又让学生第三次自由选择朗读自己体会深的段落。
在一学生答仔仔细细看荷花,并将这段话“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并不流利的读出来之后,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这段话,接着又指名让学生读了两三次,最后以全班齐读的形式结束。
在这一环节中,朗读训练是最为突出的,王老师通过一个学生朗读的问题,指出问题并纠正。
先后采用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范读以及齐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把握字词的正确读音,在读中让学生的口语更流畅,在读中加深学生对这段话的体会、理解,充分发挥了朗读的作用。
第四。
“冒”字的教学很成功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王老师的《荷花》,他对于文中“冒”字的开掘更是令人难忘。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在他读出认为很美的话引导出“冒”字后,就顺势提问“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学生答到:露出来、钻出来、长出来、、窜出来、挤出来。
师:但是,老师觉着很奇怪,它这里没有写荷花长出来,而是写荷花冒出来。
王老师抓住文眼“冒”字而让学生换词比较、悉心揣摩,充分领悟到作者谴词造句之准。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并怀着各不相同的心情品读着这个“冒”,这个蓄积着荷花的全部生命力的“冒”。
学生的悟性和灵性,同样随着对“冒”的解读一起冒了出来,此时对荷花的感悟已经进入了一种拟人化的解读。
荷花正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磨灭不去的影像。
王老师后来问:“你觉得荷花怎样的长出来,才可以叫冒出来”有的说: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有的说“激动地”,还有的说“迅速地”等。
实现了对语境的独特感悟,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而之后顺势承接的想象自己就是白荷花是心里的想法,写在纸上及说话交流环节。
都是学生正在比较当中品味语言,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之处。
诗意语文进课堂,让语文在学生的语感体会中绽放更美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