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湖北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篇一:2014高考满分作文——湖北卷】2014高考满分作文——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
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
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
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
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标题自拟。
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专家解析一、命题传承2009年湖北卷是半命题作文,“站在;2010年是材料作文,以“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为材料;2011年是命题作文,以“旧书”为题;2012年是材料作文,以“科技的利与弊这一话题引起的讨论”为材料;2013年是材料作文,以“人生方圆”为材料。
今年是新材料作文,作文题具有哲理性,强调考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题目贴近生活,考生在立意、择体、选材、构架等方面都不会有太大的障碍或困难,而且今年的材料没有引言,没有结语,限制相对减少,不易跑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体现了人文情怀。
从命题内容上看,2014年的湖北高考作文突出了关注生活体验、突出人文素养的特色。
从命题方式上看,以生活情境引入写作的话题,特色鲜明,浅入深出,言近旨远。
二、试题特点关注考生可知可感的生活,突出了主体意识。
今年作文题关注生活,旅游登山,以“风景”切人,不同的游客有不同的看法,考生感到熟悉亲切,勾起考生的生活体验,拉近了考生和题目之间的距离,入题亲切。
思维空间大,立意角度多元,尊重主体意识。
材料中下山的游客的不同回答和登山游客的不同选择引领出了不同的“风景”观和不同的人生态度,也就形成了这道作文题多元立意和开放的写作空间。
写这篇作文,可以从欣赏风景本身去讨论,也可以从审美的角度写审美标准、审美情趣的差别去探究,还可以从社会的角度思考。
这道作文题有很多角度可以切入,但要写得有深度,有审美的高度和思辨的趣味,还要靠考生自身的能力。
蕴含了寓意,具有思辨的特色。
材料三次提到山顶风景好与不好的问题。
欣赏风景只是表面的内容,其中的寓意才是深层次的含义。
风景可以是追求的目标、理想,可以是收获的满足感,可以是人牛路上邂遁、相伴的计人感动的人或者事。
登山即为人生之路,山脚、山腰、山顶可以理解为人生的不同阶段,也可以理解为人处在社会的不同阶层。
山脚的人、下山的人、登上峰顶的人,不同的审美观、经历、思想、期待都会带来不同的认知,而风景是客观存在的,好与不好全在你心中。
相对于去年的为人处世的思辨,今年更倾向了对考生审美认知的考量与引导。
三、写作构思1.人们在对待同一事物时会有不同的认知。
比如可以从“不同的人牛之路所见的‘风景’不尽相同”,“山顶山脚皆成风景”,“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这些角度去写。
2.“好”与“不好”取决于个人审美感受。
主要渗透“谈美”思想,引导我们学会审美。
对事物的感受与人的心态、修养等有关。
3.人要善于发现。
并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
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可以这样去写“借你一双慧眼,发现美丽的风景”。
4.外人意见常常相左,重在个人真实体验。
针对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询问他人风景的好与不好,可以这样去写“与其问别人好不好,不如自己去体验”,“人生重在体验过程,不要过于在意结果”。
5.坚持自我。
不盲从和迷信他人。
利用因果关系分析,从听信他人观点放弃登山的角度可以抽象地提炼出“人要追求人格自主和思想独立”。
6.绝羹风光在顶峰,人要勇于攀登向上。
虽然风景无处不在,但不要因山顶的险峻就放弃了攀登。
人生亦如此,只有不停地向上攀登,你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你才能有更广阔的眼界!7.“风景”背后的思考。
经历一番奋斗与追求后,获得的结果与最初的期待之间存在落差,该如何面对这样的结果?如何确定追求的价值与意义?此外,从知足常乐、量力而行、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鹜远)等方面立意也不失为对材料的合理解读。
今年的作文题相对去年理解难度降低,材料贴近生活,下笔容易,但是要写出有真情有深度的作文比较难,难在跳出风景看风景,思维上有一个由实入虚的过程,有一个由自然风景向人生风景转化的过程。
转化得好,则文章处处皆风景,否则会流于空洞。
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种:1.丢弃风景不谈。
尽管今年作文题立意宽泛,但都还足在围绕“看风景”展开。
不少作文只把风景作为一个引子,然后就“顾左右而言他”,比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学会选择,坚持梦想,等等。
这都是看风景的方法与途径,最终还要落脚到看风景上,这样才更切合题意。
2.套板效应影响创新。
在长期的考场范式作文训练之下,不少考生习惯于熟记“感动中国”的颁奖词,熟记万金油类型的名人素材,不融入自已的生活体验,没有独到的理性思辩,给俗滥素材穿靴戴帽,拼凑成文,难以脱颖而出。
3.空泛无深度。
不少考生作文结构清晰,看似分论点鲜明,实际上分论点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还有交叉重合的现象。
说理缺少针对性,泛化风景的寓意,风景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文章泛泛而谈,缺少深度和新意。
01样卷流连于平凡的幸福◎湖北一考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生的精彩之处便在于它的无限可能,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路便在我们的脚下,在我们的心中缓缓展开,这些路或平凡或不凡,或平淡或激荡,但都独一无二。
有些人痴心于一次次超越,从失败者的枯骨上踏上巅峰,可也许是高处不胜寒,在最初的自豪与骄傲过后,便有如刺骨冷风的孤寂袭来,痛入骨髓。
有些人流连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幸福,人生对他来说便如一次读书的过程,从白纸黑宇中咀嚼,感悟平淡如水的美好。
有人说,高三是当时痛苦,过后幸福的人生阶段。
但是若有可能,我却希望永远将时间静止在高三,因为在这时,有我最爱的家人陪在我身边,逗我开心,让我从紧张中暂得喘息,有我最爱的挚友与我相互扶持,共同培养一棵名叫梦想的树,有了这些,结果已不重要,这其中的爱与感动早已超越了一切。
在杭州有一个免费茶摊,每年盛夏便会为来往的汗流浃背的路人捧上一碗沁透心脾的茶水,至今已有五十年。
现在的摊主的名字和她的茶摊一样朴素,叫盛阿香。
一碗清茶,一句问候,为游客带来清凉的慰藉。
我想这时,无论是头上炙热骄阳,还是外界风云变幻,都已被这淡淡的茶香与清爽的凉气驱散得无影无踪。
好想在今夏去杭州,品茗一下这不同于西湖龙井的平凡的幸福。
当然,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今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停留也许会被淘汰,在内心深处,大多数人还是向往如乔布斯、曼德拉那样掌世界于手心中,可不要忘了,他们毕竟是凤毛麟角,而大多数的人却往往会因一心向前而忽略了身边的鸟语花香。
其实,山脚、山腰、山顶的人生各有千秋,但在我们准备动身前往之时,为何不好好叩问自己的心扉,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站在山顶也许看得高,望得远,但必将一人承受这风起云浦的孤寒,因为你与这个世界产生了距离。
其实幸福很简单,其真谛便在于:当我们平凡时,流连于平凡的幸福。
此生,我愿与身边的人,于万波汹涌中沉淀,于平和中捧读手中的人生。
◇专组句评:本文试评从52分变为满分,让满分作文也可以有缺陷。
文章立意上从“流连于平凡的幸福”这个立意角度切入,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杭州的免费茶摊的详细事例以及生活中的其他概括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主题思想。
仿写点:立意新颖思路清晰【篇二:2014年高考湖北卷作文试题点评及优秀作文赏析】2014年高考湖北卷作文试题点评及优秀作文赏析【真题再现】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
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
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
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
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标题自拟。
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点评】高考作文命题有一些遵循的原则,就内容而言,就是要“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显然,这个作文题紧扣了这个原则,是一个关于“人生问题”的命题。
相同的景点,对于不同游者,各有看法,各有取舍。
由此推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阅历、兴趣爱好、文化素养、立场观点的不同,对事物会有绝然不同的取舍与看法。
就试题与考生的贴近度而言,该试题做到了易而不俗,新而不涩。
易,就是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认知能力的实际,让学生有活可说,有事可写,不能逼着学生在空中楼阁里面闭门造车;不俗,就是要不落俗套,不老生常谈。
新而不涩,就是试题新颖又不至于艰涩,考生浏览过后,顿时产生新鲜感与润滑感。
此外,该试题意境优雅,文字优美,阅读了试题文字,会让考生产生审美兴趣,美感由此而生。
我一直认为,考试——尤其是语文考试,对于考生来说应该是一种审美体验。
当然,严格地讲,文题亦有些许瑕疵。
比如,1.根据语言习惯“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不如“有人说没有,有人说有”顺畅。
2.第二段“问下山的人”前面应该加上主语“游客”。
因为,前一句的主语是“这里”(山腰),不能承前省略主语。
须知,高考试卷的文字表述,是要极其规范严谨的。
【试题分析】新材料作文,早就打破了“旧材料”作文,立意上单一的束缚,在立意与角度方面解读为:“没有最佳立意,只有最佳角度。
”要想在选取角度上得较高的发展等级分,就要做到“角度新颖”。
此外,材料作文审题时首先要分析清楚材料中的“要素”与“关系”。
这则材料包含的要素有:“下山的人”、上山游客、风景、路途(山下、山腰、山顶)。
而风景这个要素有一个由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渐进关系;路途这个要素有一个远与近,难与易的关系。
弄清了材料的要素与关系,角度也就来了:1.从“下山的人”要素,可以选取的角度有“不同的人对事物不同的观点与态度”;2.从上山游客的要素,可以选取的角度有“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只有不断攀登,才能到达峰顶”等;3.从风景的要素,还可以写“无限风光在‘顶’峰”;????上面这些,属于一般角度,因为大多数考生都会选取这些角度来立意为文。
我们能不能放开思路,从分析要素的关系与要素的比喻义、象征义入手,另辟蹊径,探微入幽,从下面这些角度立意呢:1.人生的境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是小景,——人生的最初境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是中景——人生的第二境界;“云海茫茫,群山隐约”是大景——人生的至高境界。
2. 我们还可以和王国维“治学的三种境界”相对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