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
(70分)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盼却是栈道桥梁。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专家解析一、命题传承福建卷近五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是新材料作文,所选材料分别是《格林童话》偶然诞生的过程、袁隆平的感悟、冯骥才的一段话、顾城的《忧天》、空谷是悬崖还是桥粱。
除2010年材料“《格林童话》的诞生”字数相对多一些,有255字,近四年的材料都在100字以内,简洁且富有意蕴,文体上都明确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五年来的材料都有一定的开放性,给了考生思维延展的空间。
2014年的福建卷高考作文题秉承近年来的思路,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挺供多维的思考空间,给出联想与想象的空间,注重思辨性,既考查考生的生活态度与生命追求,同时也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
二、试题特点1.限制较少,角度多向。
对命题者而言,所绐材料往往预设了价值判断,主题导向明确,导致学生常常“被立意”,但今年福建卷作文材料中虽然出现了“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三个对象,但没有任何提示语,没有对它们做出情感或价值的限定,综合整则材料也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有利于考生思维的多元发散。
2.审题不难。
出彩不易。
考生可选的角度较多,“悬崖峭壁”与“栈道桥梁”是一组相对立的意象,其比喻意的指向性较明确,所以要切人“悲观与乐观”的主题还是比较容易的,大部分考生不会离题,但也容易出现大众思路,所以不容易出彩。
只有脱离大众思路,另辟蹊径提炼出独特的观点,才能做到思想深刻,而这对考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一个考验。
3.超越诗性,注重思辨。
和前几年相比,今年的作文题提供了一组明显对立的观点,由一组相对立的意象“悬崖峭壁”与“栈道桥梁”生发出人生的“悲观与乐观”、“希望与绝望”、“消极与积极”、“理性与浪漫”、“危机与宁静”等矛盾面,考生可以选择矛盾的一方面来立意,也可以选择把两方面结合起来立意,显然后者更能显示议论文的思辨性.是较高明的做法。
三、写作构思1.从认识论的角度立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面对“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峭壁”,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
面对同一事物或现象,观念不同,认识不同;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2.从心态的角度立意。
若把“空谷”看作困苦磨难,想到“悬崖峭壁”的人看到的是无法逾越的绝境,心态是悲观消极的;想到“栈道桥梁”的人看到的是超越空谷的通途,心态是乐观积极的。
因此,可立意为:面对“空谷”,悲观消极者难有作为,乐观积极者才会有精彩人生。
3.从审美的角度立意。
“悬崖峭壁”与“栈道桥梁”,一个是自然风光,一个是人造风景,哪个更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可立意为:空谷只有悬崖,危险重重,与世隔绝,可望而不可即;为空谷架设栈道桥梁,天堑变通途.便于领略险处的无限风光。
也可立意为:悬崖峭壁,险峻峭拔,危乎高哉,自有一种自然、神秘、野性的美,何必带上人工斧凿之痕?4,从思辨的角度立意。
既不把空谷想成悬崖峭壁,也不盲目想象栈道桥梁,空谷就是空谷,客观看待它,既发现它的缺点,也欣赏它的美丽,最难得的是保持一颗平和宁静的心,客观看待人生境遇,既不悲观绝望,也不盲目乐观。
5.从反弹琵琶的角度立意。
大部分考生否定批判想到悬崖峭壁的人,肯定赞赏想到桥梁栈道的人。
不妨反弹琵琶想想:想到悬崖的人就没有值得肯定的方面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面对人生的“宅谷”,需要多留心“悬崖”,多存危机意识}想到桥梁栈道的人就没有可批判的方面吗?不直面“空谷”的现实,空想桥梁栈道的康庄大道,肓目乐观必致摔跤。
专家寄语2014年福建卷高考作文要求及评分标准与去年相比没有多大变化,偏题离题文比去年少,作文平均分比去年高。
有几个方面应当引起考生重视。
1.文体。
慎重选择记叙文。
如果写记叙文,需要有精彩的故事和深切的感悟,才能以真情打动阅卷者;表达上以描写,叙述为主,旬式灵活,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才能以语言征服阅卷者。
2.构思。
千万避免以下几种构思;高考生活的平淡叙述与紧张情绪的肤浅发泄,从幼儿园到高中生活或从婴孩到老年经历的平铺直叙,众所周知的传说或热点事件的扩展叙述。
3.议论。
层递式论证结构受青睐。
在如何安排论证结构上考生一定要多花点心思,做到心中有纲、纲举目张。
理论联系实际,层层深入的论证能凸显思辨的光芒,拿到思想深刻的发展等级分。
有些考生为了突出层次,在文中列举了几个分论点,但分论点要么在平面上滑行,要么只是纯粹的形式,颠来倒去表达同一种意思,缺乏逻辑力量,自然也就失去丁论证的力度,这样的“层次”只是花架子,需要摒弃。
4.语言。
避免两种形式。
考生写议论文一定要避免两种形式:一是散文化的语言,如叙例太繁冗,叙例或议例时出现不恰当的描写和抒情;二是堆砌事例无分析或名言云集无过渡。
前者不符合文体要求,后者根本称不上文章,作文出现这两种情形给分都很低,基本往死里打,被归为四类文下。
标杆样卷◎福建一考生同是提到空谷,为何一些人会想到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或许有些人会根据洛克的经验断言:这是经验使然!因为曾到过的山谷或是悬崖峭壁,或是栈遭桥梁。
所以山谷二字在脑海中映射出不同的图景。
但这无法解释从未到过山谷的人作出的反应。
其实,在不知不觉中,人已为特定的事物贴上r相应的标签。
就像看到衣衫槛褛的人,就认为是乞丐。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的渲染下,对于模棱两可的事物,人们对它所贴的标签也不尽相同。
那么,人们何以相信自己所贴的标签,抑或是模仿他人所贴的标签是正确的?因为缺乏对事物的亲身经历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和片面性,让我们极易受贴标签的引导,对未知事物产生一种先人为主的观念。
譬如西方过去对中国始终持一种“东方乃贫瘠之地”的观念,直到马可波罗游历中国后才改变对中国的看法,继而贴上“黄金遍地的国土”标签。
但无论如何,既然是标签,就必然是短小而片面的。
或许空谷既非是悬崖峭壁,亦非栈道桥梁,.而是水声潺潺,鸟语花香。
倘标签文化肆虐,很容易导致狭隘的极端主义——人人都以为自己心中的标签极为正确,固执地认定对方是错误的。
还有一种可能,即是选择性失明——片面地看到事物的一面,便从此过滤掉有关事物另一面的信息。
而这都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甚至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那么,我们如何在纷繁芜杂的标签时代,保持理性的目光呢?首要的便是认清自身视野的局限,承认真理的无法触及。
就如康德所说的那样:“本体在认识之外。
”本体是无法抵达的,更非一个标签可以囊括的。
对于曹操,你可以贴上“奸雄”的标签,亦可以贴上“英雄”的标签,不一而足。
而对于空谷,亦不可如此简单地一概而论。
而要无限逼近真理,便要从多方面对事物进行考量,从而得出最接近事实的答案。
但这并不意味着将所有信息整合在一起,照单全收,而是要永葆独立的思想,对一股脑涌来的信息加以甄别。
唯有此,才能摆脱标签的束缚,以更理性的目光打量这个世界。
标签时代,我秉我尺,跳出标签的桎梏,我们会发现真实的世界是如此的缤纷灿烂,而空谷也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单调乏味。
◇专组句评:本文论点的确立富有探析性,思考不拘常规,对提到空谷人们会想到“悬崖峭壁”、“栈道桥粱”的习惯思维提出质疑,认为这是“贴标签”的做法;文章的论证过程层层推进,具有极强的论题辨析能力,反映了考生极高的思维水准。
◇仿写点:思维独特不拘常规◎福建一考生同是空谷,有人想当悬崖峭壁,有人却想到栈道桥粱,产生差异的原因有许多,但两种不同的思维思维想法却井无高低优劣之分。
思想存在差异,却更需尊重。
胡适在《论自由主义》中说道:“容忍反对党,是近代自由主义里最可爱慕而又最基本的一个方面。
”在极力呼唤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今天,能够兼容“异己”之思想,想与淬沥精进,这样的时代,实为思想进步之时代也。
谈起起空谷,有人想到悬崖,有人想到栈道,也正如西谚所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而所想自然也就不同了。
虽是不同,却无立锥之地。
然而就如同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一般,我对于“异己”之思想似乎并不是那么的宽容,时下的人一边高举言论自由的旗帜,却又一边化身“键盘超人”讥讽相异的观点,殊不知这般凌虚高蹈的行为,便是一种思想界不够多元并包的表现。
不可否认的是,人们的思想有共同的成分,例如,谈到西施,太多人想到病态美;谈到风姐,想到丑。
但除了共性之外,人们是否存在诸多个性,有人喜欢辛稼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人刚好相反,谈到空谷,有人想到悬崖,又有人想到栈道。
究竟谁是谁非呢?我们应当理解差异存在,并尊重差异。
若我们排斥异己的思想,并将这狭隘的排他主义上升到国家高度,那么将酿造“圣巴托巴缪之夜”,数万胡格诺的丧生,是十年“文化大革命”四部样板戏循环播放的文化单一。
是将乔治奥威笔下那个文化荒漠的年代“一九八四”变为现实。
我们的历史虽然有过属于浩淼无际的想象,有过竹林七贤的真潇洒,有李白的浪漫,而这些文化因子都逐渐消逝在速一次次文字狱打压异端之中。
而这些用排除异己导致文化单一也可能引发信仰危机,被束缚在《朱子解注》中的明清人,沉迷于世俗追求,当孔家店真正打到后,邪教之流乘虚而入时,国人才惊醒儒教之道于华夏民族精神涵义。
所以在理性和自然主义齐头并进时代,才会有西欧启蒙思想家的呼吁:上帝并不存在,但人们需要上帝。
其背后正昭示这对异己思想的理解与尊重。
正如享庭顿所青,新时代的冲突更多的是文明的冲突。
我们需要能想起悬崖峭壁的人,也需要想起栈道桥梁的人。
如八十年代所奉行“三宽论”,才有国人思想井喷,才有思潮的激荡。
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方如费孝通所盲:“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专组句评:文章破题巧妙翻转,从面对空谷产生联想的差异,得到思想存在差异更需尊重的观点,论点确定有高度,也表现出考生很强的现实意识;文章论证不拘常法,反面论证、分层论证等多种论证手法综合运用;结论有力,不霹批驳。
◇仿写点:破题巧妙论证有力享美人生◎福建一考生空谷让人感受到悬崖峭壁的惊险,感受到栈道桥梁的契合。
感受是一种本能,而享受方为一种能力。
学会享美,悬崖峭壁未尝不是沸腾血液的壮美。
美的享受让人克服对外物的恐惧,悬崖峭壁的冷峻,常让人心惊。
倘若你能看到在这空谷中绽放的幽兰,这种美是化解恐惧与消极心态的良药。
当越来越多的人舅敢地行走在空各中时,不禁发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米哉!”是对美的追求战胜了内心恐惧,抑或是被美的享受消除了外物的可怕面目,这不得而知,但可以清晰地明白,美是生命的暗语。
看到事物背后的美方能感受到空谷幽兰般的美好和谐。
正如《应闲》中所提:“不索何获!”对美的感知不是与生俱来,对美的享受更是一种能力,是在丰富人生中一步步探求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