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理论方面: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实践方面:编报、著书、创办工人协会,参加工人运动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前言:马克思主义的特点1、马克思的理论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
(1)批判和革命的对象:雇佣奴隶制(资本主义制度)2、马克思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
(2)3、马克思的理论是系统全面的科学的理论。
(3)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来源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的哲学。
(3)(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4-5)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形成过程(1-2)“在欧洲全部近代史中,特别是18世纪末叶,在同一切中世纪废物,同农奴制和农奴制思想展开决战的法国”“唯物主义成了唯一彻底的科学,它忠于一切自然科学学说,仇视迷信、伪善行为及其他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精神是继承了资产阶级唯物主义者。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哲学”形成过程。
(3)“马克思并没有停止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上”而是增添了“辩证法”把“哲学向前推进了”。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自然科学的最新发现,如镭、电子、元素转化,都出色的证实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的形成过程(4-5)“这种科学理论说明,······长出资本主义”“正如人的认识反映不依赖它·····经济制度”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来源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内容(1)研究对象:经济制度(1)(2)核心理论:剩余价值理论(3-7)定义: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本质: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意义:列宁认为剩余价值学说的伟大意义就在于“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首先,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
(5)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6)(9-10)最后,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地位(6)和历史使命(7)。
(6-7)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来源(2)英国古典经济学四.第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与形成1、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空想社会主义(1-2)(1)产生(1)“当农奴制被推翻,“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时候,一下子就暴露出这种自由意味着压迫和剥削劳动者的一种新制度。
于是反映这种压迫和反对这种压迫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就立刻产生了。
”产生时间:资本主义的初期。
产生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这个社会是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与缺陷历史功绩: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1)“这种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谴责它,咒骂它,幻想消灭它,臆想较好的制度,劝富人相信剥削是不道德的。
”缺陷:不能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不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无产阶级创造新社会的力量。
(2)“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
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3-8)(1)阶级斗争(3-5)(2)唯物史观(6-7)(3)剩余价值学说(7)《改造我们的学习》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背景1、党在1941年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对全党和全体干部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马列主义教育。
内容解读第一部分:正面论证改造学风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反面论证改造的必要性理论脱离实践的具体表现:不注重研究现状(经验主义)不注重研究历史(教条主义)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教条主义)第三部分:正反两方面加以对照,论证改造的迫切性1、主观主义态度的表现、类型、特点、危害和实质2、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的表现、特点和实质第四部分:提出改造意见。
《关于费尔巴哈》一、写作背景作者:马克思写作时间:1845年春天写作初衷:“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最初发表: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第一次发表。
二、第一部分是总论(1-2条)从总的方面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并阐明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注重实践。
第一条的解读:批判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在于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
第一句:“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指旧唯物主义,包括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近代的唯物主义。
“对象,现实,感性”指客观事物。
“从客体地形式去理解”指把客观事物看作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关系的客观对象。
“从直观地形式去理解”指看不到人在对客观事物认识中的能动作用,把人的认识看作消极的照镜子式地反映。
“当作人的感性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指把客观事物看作实践的对象,看作人的活动的产物和结果。
“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指认识到主体在认识客体时的能动作用。
旧唯物主义缺陷:看不到客观事物是人实践的对象,看不到人认识客观事物时的能动性。
新唯物主义特点:能看到客观事物是人实践的对象,而人反映客观事物也是积极主动的反映。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它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旧唯物主义虽然把客观事物当作认识对象,但没有把它们当作实践对象;在理解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关系时候,又把人的认识当作消极的认识。
第二句:“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唯心主义的功绩:认识到精神的能动性。
唯心主义的缺陷:离开物质片面的发展了精神的能动作用,从而认为精神是万能的,物质是精神的派生物.唯心主义也不了解实践活动。
第三句:“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思想客体”是指黑格尔的绝对观念。
“感性客体”是指人和自然界等客观事物第四句:费尔巴哈把人的活动分为“理论的活动”和“实践的活动”两类。
他认为只有理论的活动才人真正的活动。
第二条的解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一句:“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指思维的内容与思维所反映对象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
第二句:“思维的真理性”指思维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思维的现实性”指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以及其规律性的思维,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转换为现实。
“思维的力量”指思维具有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并借助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思维的此岸性”是指思维能够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
第三句:“经院哲学”本意是指欧洲封建社会中在教会的学院中所讲的基督教哲学。
其特点是用烦琐的、形式主义的抽象思维方法去论证基督教的教义。
后来人们就把脱离实际、引经据典、咬文嚼字、钻牛角尖的坏习气叫做经院哲学,或者叫做烦琐哲学。
马克思引用此词是说,离开实践的检验,去争论认识是否是真理,是争论不清的,是学究式的争论。
(二)第二部分(3-9条)把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从各个角度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三条的解读:批判旧唯物主义在人同环境、教育的关系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第一句:“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指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信奉这种学说的19世纪初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功绩:看到环境、教育对人的作用。
第二句:“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缺陷:没有看到人可以改造环境、革新教育。
根据旧唯物主义的观点,要想造出好公民,必须有好的环境和良好的教育。
那么,这种环境和教育是由什么决定和改变的呢?第三句:旧唯物主义的在人同环境、教育关系上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第四句:新唯物主义关于人同环境、教育关系上的正确观点:人受教育、环境影响着,同时人在实践活动中也改变着环境和教育。
对环境的理解:马克思的环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关系,它包括一定的生产力,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
旧唯物主义的环境主要指社会环境,即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
第四条的解读: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阐明宗教的产生和消灭的途径。
第一句:“宗教上的自我异化”是指一切宗教都把整个世界分成两部分:一是人们生活其中的人间世俗世界,一是神灵居住的彼岸世界,并且认为神创造、支配现实的人间世界。
费尔巴哈在宗教方面的贡献: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世俗世界,揭示了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第二句:费尔巴哈在宗教方面的缺陷:他没有揭露宗教的社会根源,没能正确指出消灭宗教的途径。
第三句:从人间世界分离出一个神的天国,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根本原因在于现实世界自身中存在着自我分裂的根源,即社会经济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
新唯物主义的宗教观:宗教的产生不仅有自然根源也有社会根源。
第四句:“世俗家庭”是指现实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及其国家;“神圣家族”是指宗教世界。
消灭宗教的方法:通过革命的实践来消除私有制。
把天上的批判变成地下的批判。
这种批判不应该停留在理论斗争上,而应该上升到政治斗争。
第五条的解读:批判费尔巴哈在感性认识上消极反映客观事物的错误观点。
第一条着重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谈实践的地位和作用,第五条则着重从实践在感性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上来谈。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抽象的思维”是指从概念到概念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
费尔巴哈反思辨哲学之道而行之,指出我们不要再根据黑格尔的号召去研究“天上的领域”了,我们要努力研究自然界现实事物。
即“诉诸感性的直观”费尔巴哈理解的感性认识,是脱离人的活动而就其原生性来加以考察的自然,而不是人生活其中的现实的自然界。
马克思认为,人的感性认识不是一般动物式的本能的、消极的生理过程,而是一个可感知的、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六条的解读: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认识不科学,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1)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2)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即“理性、意志和感情”,“理性、意志和感情”是人与生俱来的,永恒不变的自然属性,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