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1998版)

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1998版)

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98-02)《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编委会1998.6.15.广州目录1 总则 (1)2 术语、符号 (2)2.1 术语 (2)2.2 符号 (3)3 基本规定 (5)3.1 一般规定 (5)3.2 设计规定 (5)3.3 施工规定 (7)3.4 检测与监测规定 (7)4 岩土工程勘察与环境调查 (8)4.1 一般规定 (8)4.2 勘察与测试 (8)4.3 环境调查 (9)4.4 勘察报告 (9)5 支护结构水平荷载和抗力计算 (10)5.1 一般规定 (10)5.2 水平荷载标准值 (10)5.3 水平抗力标准值 (15)6 支护结构设计 (16)6.1 支护结构分类与选型 (16)6.2 混凝土支护结构圆形截面承载力设计 (18)6.3 放坡设计 (20)6.4 土钉墙设计 (21)6.5 排桩设计 (26)6.6 地下连续墙设计 (31)6.7 重力式挡墙设计 (32)6.8 锚杆设计 (36)6.9 内支撑设计 (39)6.10 逆作法支撑体系设计 (43)6.11 组合式支护结构设计 (45)7 地下水控制 (47)7.1 一般规定 (47)7.2 集水明排设计 (47)7.3 降水设计 (48)7.4 高压喷射注浆止水设计 (51)7.5 深层搅拌法止水设计 (53)7.6 压力注浆止水设计 (54)7.7 回灌设计 (55)7.8 集水明排施工 (55)7.9 降水施工 (56)7.10 高压喷射注浆止水施工 (56)7.11 深层搅拌法止水施工 (57)7.12 压力注浆止水施工 (57)7.13 回灌施工 (59)8 支护结构施工与质量检测 (60)8.1 施工组织设计 (60)8.2 放坡施工 (61)8.3 土钉墙施工 (61)8.4 排桩施工 (63)8.5 地下连续墙施工 (64)8.6 重力式挡墙施工 (66)8.7 锚杆施工 (67)8.8 内支撑施工 (69)8.9 支护结构质量检测 (71)9 基坑地基处理 (73)9.1 一般规定 (73)9.2 坑内地基处理 (73)9.3 坑外地基处理 (73)9.4 地基处理方法 (74)10 基坑开挖与监测 (75)10.1 土方开挖 (75)10.2 基坑内爆破 (75)10.3 基坑监测 (77)10.4 抢险与加固 (79)11 基坑开挖对环境影响的评价 (80)11.1 一般规定 (80)11.2 基坑降水对环境影响的预估 (81)11.3 重力式挡土墙支护的基坑开挖对环境影响的预估 (82)11.4 内支撑支护的基坑开挖对环境影响的预估 (82)附录 A 广州市浅层水文地质分区略图 (87)附录B-1 广州地区各土层常规物理力学参数参考值 (88)附录B-2 广州地区砂土与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参考值 (89)附录C 桩墙结构变形计算的弹性地基梁法 (90)附录 D 钢筋混凝土圆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系数表 (94)附录E 用“大井法”计算基坑涌水量公式 (96)附录F 锚杆试验 (98)附录G 圆弧滑动简单条分法 (100)附加说明 (102)本规定用词说明 (103)前言根据广州市建设委员会穗建技[1996]323号和穗建技[1996]368号文要求编制本规定。

本规定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符号、基本规定、岩土工程勘察与环境调查、支护结构水平荷载和抗力计算、支护结构设计、支护结构施工与质量检测、地下水控制、基坑地基处理、基坑开挖与监测、基坑开挖对环境影响的评价等。

本规定由广州市建设委员会科技设计处负责管理,具体解释工作由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广州市设计院、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共同负责。

组织单位:广州市建设委员会主编单位: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副主编单位:广州市设计院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中科院广州化学灌浆工程总公司广东省基础工程公司广东省建工设计院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地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领导小组组长:俞公骅领导小组成员:李希平陈如桂陈谦方引晴黄熙明技术顾问:陆培炎彭家泓容柏生吴仁培陈家辉主编:陈如桂副主编:方引晴陈谦主要起草人:唐孟雄宋绍威倪光乐方小丹谢剑波邝健政周湘渝易觉李少鹏胡辉李英韩健强刘丽艳吴国翔高玉斌李崇铭邹鸿洲钟活谭敬乾麦洪耀参加讨论人员:田涛李志诚谭英韬陈伟本规定用词说明本规定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表达如下: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允许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1 总则1.0.1 为了在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的勘察、设计、施工、监控与检测工作中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质量可靠,确保基坑支护顺利施工和周边环境安全,制定本规定。

1.0.2 本规定是在总结多年来建筑基坑支护设计、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当前国内外建筑基坑支护的先进技术,结合广州地区的特点编写而成,适用于本地区基坑支护的勘察、支护设计、施工、开挖监控与检测。

1.0.3 基坑支护的设计与施工,应根据本地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与周边环境的特点和要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没计、精心施工,严格监控和检测。

1.0.4广州地区基坑支护除应符合本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广东省的现行有关标准及广州市的有关管理和技术规定。

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建筑基坑建(构)筑物基础或地下室的施工所开挖的地面以下空间。

2.1.2基坑支护对开挖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或保护措施。

2.1.3基坑侧壁构成建筑基坑围体的某一侧面。

2.1.4 主动侧基坑支护周边土体主动变形一侧。

2.1.5被动侧基坑支护周边土体被动变形一侧。

2.1.6 基坑周边环境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道路、地下设施、地下管线、岩土体及地下水体等的统称。

2.1.7 排桩以某种桩型按队列布置组成的基坑支护结构。

2.1.8地下连续墙用机械施工方法成槽浇灌钢筋混凝土形成的墙体。

2.1.9 水泥土墙由水泥土桩相互搭接形成的格栅状、壁状等形式的重力式支护结构。

2.1.10 土钉墙对基坑侧壁土体采用土钉或锚杆、钢筋网及混凝土护面的支护结构。

2.1.11 组合式支护结构排桩、地下连续墙、土钉墙、重力式挡墙或放坡等组合而成的支护结构。

2.1.12 土层锚杆由设置于钻孔内、端部伸入稳定土层中的钢筋或钢绞线与孔内注浆体组成的受拉杆体。

2.1.13内支撑用钢或钢筋混凝土构件支撑基坑侧壁的结构体系。

2.1.14冠梁设置在支护结构顶部的钢筋混凝土连梁。

2.1.15腰梁设置在支护结构顶部以下传递支护结构与锚杆或内支撑支点力的钢筋混凝土梁或钢梁。

2.1.16 支点锚杆或内支撑对支护结构的水平约束点。

2.1.17支点刚度锚杆或内支撑对支护结构的水平作用力与其位移的比值。

2.1.18 人工降水人为地降低基坑及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位。

2.1.19 止水人为地采取措施以阻止地下水流入基坑内。

2.1.20 止水帷幕用于阻止或减少基坑侧壁外及基坑底地下水流入基坑而采用的连续止水体。

2.1.21 嵌固深度桩墙结构在基坑开挖面以下的埋置深度。

2.1.22 地下水控制为保证工程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安全而采取的集水明排、降水、止水或回灌措施。

2.2 符号2.2.1 抗力和材料性能:c−土的不固结不排水粘聚力;ϕ−土的不固结不排水内摩擦角;e−土的孔隙比;k−土的渗透系数;w−土的天然含水量;γ−土的重力密度(简称土的重度);γcs−水泥土墙的平均重度;f csk 、fcs−水泥土开挖龄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设计值;fr−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f ck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设计值;f cmk 、fcm−混凝土弯曲抗压强度标准值、设计值;f yk 、fpyk−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筋强度标准值;f y 、fy'−普通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f py 、fpy'−预应力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epik−基坑开挖面下i点被动侧抗力标准值;Kpi−第i层土被动土压力系数;ksi−基坑开挖面以下土体刚度系数;Nk−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Mu−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B−受弯构件的截面刚度;2.2.2 作用和作用效应eaik−i点主动侧荷载标准值;Kai−第i层土主动土压力系数;N−组合轴向力设计值;M−组合弯矩设计值;V−组合剪力设计值;T−锚杆或内支撑水平荷载设计值;dM−弯矩标准值;kV−剪力标准值;kT−第j层支点力标准值;kj2.2.3 几何参数s−排桩中心距;ah−基坑开挖深度;h−支护结构嵌固深度;dd−桩身直径;b−墙身厚度;A−桩(墙)身截面面积;2.2.4计算系数γ−建筑基坑侧壁重要性系数。

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 除特殊要求外,各种临时性支护结构均应保证安全和正常使用一年。

对暴露时间超过一年的基坑,应考虑坑底长期积水软化等各种不利因素,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3.1.2 根据建筑基坑工程实施可能造成的破坏后果,对基坑侧壁应按表3.1.2确定其安全等级。

级条件的侧壁,应按基坑工程施工可能造成的破坏后果确定安全等级。

注2: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

3.1.3 基坑工程应按规定进行支护结构的质量检测和开挖监测,并应根据支护结构质量检测和开挖监测的结果进行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确保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及正常使用。

3.1.4基坑支护工程的不可预见因素很多,风险性大,设计和施工应考虑的首要问题是确保基坑支护本身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负责勘察、设计、施工、检测与监测等项工作的有关单位在这一系统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做到互相配合,密切联系。

3.2设计规定3.2.1支护结构设计前,应取得如下资料:1 工程用地红线图、地下工程的平面和剖面图;2 场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报告;3 基坑周边环境状况调查资料;4 建筑物设计和施工对基坑支护结构的要求;5 有关基坑工程施工条件的资料,如可供选择的施工技术、设备性能、施工季节、排水情况和施工期限等;6 类似条件基坑工程(规模、开挖深度、地质条件)的实施效果和经验教训。

3.2.2 基坑支护结构应采用以分项系数表示的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

3.2.3基坑支护结构极限状态可分下列两类: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应于支护结构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土体失稳、管涌导致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破坏;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应于支护结构的变形已妨碍地下结构施工或影响周边环境的正常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