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文言文虚词资料讲解

初中文言文虚词资料讲解

初中文言文虚词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象声词。

虚词[解释]:一般不单独作短语或句子成分,而只同短语或句子的语法结构密切相关的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

如介词、连词、助词等实词[解释]:能单独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独立成句,表示人或事物及其动作、变化、性状等实在意义的词。

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我们中学阶段不作深入研究,作者就此简单的讲一下比较常见的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的顺口溜:之乎者也若,夫且何吁哉,耶(邪)所矣焉耳欤,其诸而乃然。

这里就重点的文言虚词讲一下:1、之:代词:我见相如,必辱之(代“相如”)《廉颇蔺相入列传》;助词: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耳矣!《三国志》,宋和罪之有?《墨子》;连词:皇父之二子四焉。

《左传》这里之的用法同“和”。

2、乎:主要表疑问:子见夫子乎?《论语》,游于是乎始。

《始得西山宴游记》3、者:······的人:前者呼,后者应〈醉翁亭记〉;代词:者边走,那边走〈醉妆词〉4、也:判断句式的代表语,用于句末:廉颇,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提顿语气: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5、若:你:若毒之乎?《补蛇者说》翻译:你怨恨它(代指补蛇的差事)吗?;连词,如果:若潜师以来,国可得矣。

《左传》6、焉: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

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为学》)(注:此处作实词)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狼》)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曹刿论战》)④译为:根据,按。

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⑤译为:因为。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也可译为:以致。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

例:既而儿醒,大啼。

(《口技》)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

例: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2、表示时间,译为:到。

例: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4、表示被动,译为:被。

例:则人之食于虎也。

(《说虎》)5、表示比较,译为:比。

例: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其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

译为:他,他们。

例:百姓多闻其贤。

(《陈涉世家》)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

译为:他的,他们的。

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

译为:它,它们。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

译为:它的,它们的。

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5、作指示代词,近指。

译为:这(种)。

例:专其利三世也。

(《捕蛇者说》)6、作指示代词,近指。

译为:其中。

例:其一犬坐于前。

(《狼》)7、作指示代词,远指。

译为:那。

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

译为:恐怕,大概,难道。

例:其真无马邪。

(《马说》)文言虚词复习【课标要求】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②、背诵优秀诗文80篇。

【知识概要】①、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古今异义,识别通假字;②、句式:把省略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充起来,把颠倒的词序转换过来;③、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中心。

④、从文体特点上辨别不同类型(记叙类、非记叙类)的文言文,进行分析、整体感知。

一、“以”的用法.A、作介词。

可译为“把”、“被”、“对”、“用”、“将”、“凭”、“因为”、“根据”、“按照”等。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⑵不以物喜⑶何以战B、作连词。

可译为“和”、“又”、“而”、“以致”、“以便”等,也可以不译。

(1)以塞忠谏之路也。

(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C、作动词。

一般译成“认为”、“以为”。

⑴皆以美于徐公(2)我以日中时去人近练习:⑴以伤先帝之明。

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悉以咨之⑸属予作文以记之。

二、“之”的用法A、作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

操蛇之神闻之。

B、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C、作结构助词,使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D、作动词。

相当于“到”,“往……去”。

⑴辍耕之垄上。

(2)送鲍浩然之浙东E、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公将鼓之。

练习: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丛祠中。

⑵恢弘志士之气。

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⑷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⑸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三、“而”的用法:A、表示并列关系。

中峨冠而多髯者B、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或“然后”。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C、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D、表示修饰关系。

相当于“地”“着”。

笑而止之练习: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⑵长跪而谢之⑶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任重而道远四、“为”字的用法1、wèi介词,可以译成“被、替、给”等不足为外人道也2、wéi(1)判断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一般动词:为坛而盟为人五3、名词或异二者之为练习: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为人谋不忠乎?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4、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五、“然”字的用法1、代词、译作“这样”“如此”父利其然也。

2、连词,放句首,表转折关系。

然足下卜之鬼乎?3、助词,分两种情况:(1)用在形容词末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秦王怫然怒。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等连用,构成“如……然”“若……“可译作“……的样子”“像……似的”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动词,可译作“对的”“正确的”“是对的”吴广以为然。

练习: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2、谓为信然。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六、“焉”的用法:A、作兼词,相当于“于之”。

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作疑问代词,哪里。

⑴且焉置土石。

C、作语气助词。

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七、“于”的用法1、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相当于“在”、“到”。

2、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给”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比”、“胜过”为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如: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wèi“向”“对”)③为楚造云梯之械。

(wèi,“给”)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wèi,“当”)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二、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

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是)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当,成为)③为宫室、器皿。

(雕刻)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有)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三、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于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跟”、“对”、“给”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