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归纳(总复习)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归纳(总复习)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归纳
一、之
1、“之”在文言文中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他们”、“它”、“这”、“我”等。

如:
(1)(《桃花源记》)——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2)(《愚公移山》)——之,代事,指愚公挖山,可译作“这件事”。

(3)(《狼》)——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2、“之”可译作结构助词“的”《为学》)
3、“之”在三种情况下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句中表示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作为倒装句的标志;在句中起调节音节作用。

例如:
(1)《愚公移山》)——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陋室铭》)——之,倒装句(宾语前置)的标志。

(3)《马说》)——之,倒装句(定语后置)的标志。

(4)《马说》)——之,起调节音节作用。

4、“之”还可以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为学》)
二、其
1、“其”在文言文中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有时也作指相当于“这”、“那”、“其中”。

如:
(1《狼》)——其,译作“它们”。

(2《桃花源记》)——其,译作“它们的”。

(3《核舟记》)——其,起指示作用,指舟子,相当于“那”
(4《狼》)——其,译作“其中的”。

2、
(1)《马说》)——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2)《马说》)——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3)《愚公移山》)——其,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

三、而
“而”字可以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因果等关系。

1、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等或不译。

如:
(1)《醉翁亭记》)——而,译作“又”。

(2)〈论语〉十则》
2、“就”,或者直接用逗号代替。

如:
《扁鹊见蔡桓公》
3,可译作“却”、“可是”,也可用本字
(1)《〈论语〉十则》
(2)《狼》
样一起追赶。

4,或不译。

如:
(1)《愚公移山》)——面对着两座大山居住。

(2)《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5。

如:
(《醉翁亭记》
无穷无尽。

6、表示递进关系,可译成“而且”。

如: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

四、于
“于”作介词,相当于“在”、“到”、“向”“对”“从”“比”“给”等。

如:
(1)(《出师表》)
惜痛心的。

(2)(《出师表》)
(3)(《出师表》)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出师表》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种人。

五、以
1、、“用”、“拿”等,如:
(1)《狼》
(2)为......(《核舟记》)做成......
(3)《出师表》
2、“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作“靠”、“凭借”、“按照”等,
如:(1《曹刿论战》
(2《马说》
3、“以”作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作“来”、“用来”;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表示原因,可译作“因为”。

如:
(1)先帝之灵(《出师表》)—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2)帝之明(《出师表》)——伤了先帝的之明。

(3《出师表》
4、“。

如:
(《陈涉世家》)
六、焉
1、。

如:
《愚公移山》
2、(在其中)。

如:
(《〈论语〉十则》
3、“呢”等,也可不译。

如:
(1)(《爱莲说》)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七、则
1、“则”可作连词,用在分句与短语之间表示相承关系,相当于“就”、“那么”、“那就”;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

如:
(1(《陋室铭》
(2)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2、“则”作动词,相当于“是”、“就是”。

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八、乃
作副词或连词,用在分句或短语之间,表示相承关系,相当于“才”“就”“竟”等。

如:
(1《狼》
(2《宋定伯捉鬼》
(3(《桃花源记》
九、为
1、“制造”、“设置”、“雕刻”、“担任”等。

如:
(1)《公输》)——“为”可译为“制造”。

(2)《核舟记》)——“为”译为“雕刻”
(3)“为屯长”(《陈涉世家》)——“为”可译为“担任”。

2、“为”表示判断动词,可译为“是”。

如: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3、“为”,作动词,可译为“成为”、“作为、当作”。

如:
(1)为坻,为屿,(《小石潭记》)——“为”可译为“成为”。

(2)以丛草为林(《闲情记趣》)——“为”可译为“作为、当作”。

4、“为”,作介词,可译为“被”、“于、在”、“对、向”、“给、替”等。

如:
(1)士卒多为用也(《陈涉世家》)——“为”可译作“被”。

(2)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故事两篇》)——“为”可译作“于、在”。

(3)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为”可译作“对、向”。

(4)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为”可译作“给、替”。

5、“为”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因为”。

如:项为之强(《闲情记趣》)
6、“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如:
何命焉为(《公输》)——有什么见教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