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件)第三章 春秋战国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件)第三章 春秋战国
第三章 春秋战国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7年 战国:公元前476年~前221年
第一节 绪言
一、时代与工艺美术
诸侯强盛、大夫专政:精美器物不再仅归王室 列国割据:文化多元 混战不休:促进交流 礼崩乐坏:造作僭越,使用趋自由 “天道远,人道迩”:工艺美术关注人生 思想活跃:清新华丽的气象逐渐确立 铁器出现:青铜器新技法诞生 手工业发展:青铜器至尊地位动摇
针刻 制作:以铁质工具刻划纤细装饰于器表 效果:线条纤细,适于近赏,不宜远观 应用:捶揲的薄胎铜器
漆绘 制作:用大漆绘画图案
新技法着力表现新题材 模印制范法、失蜡法:蟠虺纹 错金银:云纹、几何纹、四瓣花 针刻、嵌红铜:人事题材
贡献:楚地最大
应用:不够普及
河南淅川春秋 晚期楚墓铜禁
曾侯乙尊盘(战国早期,尊高30.1,盘径58厘米) 尊与盘可分可合。均先 分铸,再焊铆,共由72个组件构成。其制作虽然精细,但功能却不会增强。
嵌错 材料:绿松石、红铜、金银 制作: 1、用尖锐铁工具刻阴文 2、嵌入嵌料 3、打磨平滑 嵌错物: 嵌绿松石(嵌物凸出), 见于二里头文化,春秋战 国增多
豆
几何纹长柄豆(战国早期,通高50.2 厘米) 燕国器。盖钮甚高,扣盖 后,如婷婷玉立,高雅出众。
不再诡秘的写实动物造型——
局部动物形:
龙首提梁盉(战国早期,高29厘米) 越国遗物。相似的器物也见于中原与 北方地区。
双兽三轮盘(春秋晚期,高15.8厘米) 吴 国遗物。结构新奇,双兽能做拉手,三轮可以 转动,为罕见的仿车形古代青铜器皿。
二、容器
——实用器、礼器 鼎
威权象征:列鼎 实用价值:扁圆鼎 战国中期中原开始流行
装饰虽华丽却不庄 严 ——转向观赏
形体不再巨大,配 盖——看重实用
错金银有流鼎(战国中晚期,高11.4厘 米) 出土在东周王城范围内,应为周 器。鼎身设流口,十分罕见,金银错的 四瓣花和顶盖的铺首钮也很新奇。
铁足鼎
二、工艺美术生产
生产格局——
官府 范围:重要手工业生产(礼器、兵器、舟车) 方式:工匠每年三月至八月服役,余暇自行造作; 分工细密;成品检验严格——促进技艺提高
民间 范围:一般生活用品 方式:家庭作坊,自产自销,商业令质量更有保证
手工业者地位提高——
百工成为六种社会身份之一 (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
新器形(实用)—— 鉴(大盆) 发展:春秋中期出现;春秋晚期、战国流行;西汉延续 造型:可方可圆 功能:贮水、盛冰;特大可沐浴;取照容貌(镜)
吴王夫差鉴(春秋晚 期,高45厘米) 鉴 内有铭文3行13字,记 此器属与越王勾践有 血仇的吴王夫差。
敦 造型:盖与身常形制相同 发展:春秋中期出现 春秋晚期~战国流行 功能:盛饭食
错银几何纹扁壶(战国中期,高31.2 厘米) 战国时代,扁壶流行,有 素面的,也有嵌错或铸造花纹的。
莲鹤方壶(春秋晚期,通高126 厘米) 郑国器。郭沫若认 为,盖顶振翅欲鸣的鹤为时代 精神的一个象征。
错金银立鸟壶(战国晚期,通 高74厘米) 满饰错金银的三 角形云纹等,嵌物还包括绿松 石,又有鎏银的乳钉。
整体动物形
பைடு நூலகம்
牺尊(春秋晚期,高33.7厘米) 今日看,其造型近乎丑陋,但古 人的观感必不如此,否则,类似 的牺尊不会长时间大范围流行。
鸭尊(春秋,高22.2厘米) 形象的丰满肥硕自然有造型的考 虑,但更重要的应为增加容量。
鸟尊(春秋晚期,高25.2厘米) 仿自鸷鸟,造型、装饰写 实。但为平稳放置,尾下加设虎形足,鸟虎合一,大有意趣。
错金银、嵌红铜,春秋
中期初见,战国嵌红铜流 行,后淡出,两汉错金银 仍流行
鎏金 制作: 1、以金箔调水银,加热,成液状金泥 2、涂金泥于金属器或其局部 3、经烘烤等加热法令水银挥发,使金固着器表 发展: 春秋战国:中国最早的鎏金、鎏银,多在局部 汉:通体鎏金数量更多 唐以后:战国已有的金花银器更常见
其他 樽、耳杯、洗、浴缶等 ——专为日用制作 传统器形的变化:甗由甑 鬲合体转为分铸,重量减 轻
变形蟠龙纹敦(战国早期,通高21.5厘 米 ) 敦多见于齐燕楚,此为燕国遗物。 燕国境内,这种造型的敦已多次出土。
新风气——造型清新
壶
造型丰富:小大、矮高、圆方,曲颈、腹扁,设梁、加链
鸟盖匏壶(春秋晚期,通高37.5厘 米) 晋国遗物。曲颈弯弯,造 型别致,花纹细密清晰。
装饰新风——
题材: 动物纹——龙或其变体 蟠螭:两条以上的螭龙缠绕 蟠虺:特别细密的蟠螭 人物纹——农桑、弋射、宴饮、 攻战 辅纹——綯索、垂叶、云纹
构图: 四方连续:令题材变小,无 神秘、不威严 散点式
新技术——
捶揲 制作:红铜胎,胎薄 用锤子敲出器形 出现:春秋战国之际 特点:轻便,便移动
针刻狩猎纹匜(春秋晚期,口长25.4、 胎厚0.08厘米) 胎薄如纸,针刻 劲利。装饰主要在内壁,分四层,中 间的两层为主题,表现人物数十,场 面有投壶、射箭、饮酒等。
模印制范 制作:光素陶范未干透时,以细雕刻小花模反复压印 效果:同一器物——四方连续,不同器物——共同风貌 发展:春秋战国应用广 特点:减省逐一雕刻之烦
错金蟠虺纹方罍(战国中期,通高32厘米) 肩腹以错金宽带界隔装饰,其内满饰细密 清晰的蟠虺纹,每个图案单位长2.3,宽 1.8厘米,这就是花模的大小。
失蜡法
制作:
1、以蜂蜡等制内模
2、敷泥浆于内模,成外范
3、焙烧外范,内模溶化排出 4、外范内成空腔,注入铜液
5、冷却后,剥去外范
发展:不晚于春秋晚期
第二节 青铜器
一、引言
演进轨迹:
春秋早中期:承西周中晚期,简素平朴,艺术低潮 春秋晚期始:清新华丽崭露,渐入第二个艺术高峰
技术与艺术:
嵌红铜、错金银:华丽 失蜡法:玲珑剔透 模印制范法:清晰细密装饰
走向适用:
造型空间变化减少,器壁轻薄,素面或平面化装饰 传统礼器转向日用 铜镜、带钩、灯具、器座等日用器渐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