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2 《孟子》三章(1)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2 《孟子》三章(1)教案

22 《孟子》三章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利:天时不如地利(名词,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
而:一怒而诸侯惧(连词,表顺承)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
之: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父命之(代词,他)
往送之门(动词,到)
妾妇之道(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词,指前面所说的事)
戒:往送之门,戒之曰(动词,告诫)
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居: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名词,住宅,喻指“仁”)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动词,显露、流露)
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去:古义:离开。

例句:委而去之。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域:古义:限制在疆域内,居住。

例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疆域。

丈夫:古义:指成年男子。

例句:丈夫之冠也。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由:古义:遵从。

例句:与民由之。

今义:缘由;表示凭借。

士:古义:狱官。

例句:管夷吾举于士。

今义:军人。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②困于心,衡于虑(应为“于心困,于虑衡”)
(3)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无标志被动句,从意思上判断,“发”是“被任用”的意思)
教学过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析论证思路】
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文章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然后将论证的范围由战争类推到治国,强调“人和”对治国的重要作用。

接着运用对比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文章条理清晰,层层推进,说服力强。

【把握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是君主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富贵不能淫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参考译文:
1.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3.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和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认为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把握文章主旨】
阐述了“大丈夫”立身处世的原则,即要坚守“仁”“礼”“义”并将之推行于天下,指出“大丈夫”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气节、有节操,富有现实意义,激励了后世仁人志士不畏强暴,坚持正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参考译文:
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因经受饥饿而身体消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废寝忘食,聚精会神地
思考,不耻下问,随时随地地求教,然后才能想明白(所追求的道义)。

3.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1段运用排比句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

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2.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艰难困苦的磨炼)
困于心,衡于虑。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品悟论证方法】
1.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思路和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阐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难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把握文章主旨】
陈述了六个出身低微但历经艰苦磨炼终担重任的名人事例,由个别到一般,由个人到国家,论证了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若要成功,都应该居安思危、历经磨炼的道理。

写作方法【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这三篇短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富贵不能淫》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由古代男女应遵循家庭伦理准则引出士人应遵循“仁”“礼”“义”方为“大丈夫”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先举事例,再从个别到一般,由个人引申至国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最后归纳出论点。

2.运用排比,使文章语言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这三篇短文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连用三个“不能”,极言真正的“大丈夫”气节,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传统文化
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时,《孟子》一书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孟子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被批准配享孔庙。

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