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兰州交通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笔记及考研信息

2020年兰州交通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笔记及考研信息

2020年兰州交通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笔记及考研信息
我能说清意思,但不够简洁,怎么办?
【育明夏教授】如上文所述,“准确”与“简洁”是典型“两步走”关系,大多数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可以达到表意明确的地步,但由于深受“中式英语”思维影响,该省的地方不敢省,该留的地方又不敢留,这种机械对应原文的方法很容易导致“话多说不清”的弊端,那么应该如何克服?
译文是否简洁,关键是看是否尽可能去除了不必要的重复和修辞,这一点在李长栓的《非文学理论翻译与实践》及平卡姆《中式英语之鉴》一书中都做了详细阐释,这里不再赘言,而是从我国翻译教学与实践的实际出发,谈一谈出现不简洁的原则及可能的应对方案。

我们的翻译教学和训练有没有贯彻“简明”思想?肯定有,但面对的学生阶段不同,教师对翻译简洁的理解不同,特别是目前“简明英语”尚未纳入统一、权威的翻译教材,只作为研究生阶段自学的课外读物,因此,“简明”思想的贯彻程度及其表现形式,就会因地域、学派、产业细分等而出现较大差异。

《实践》和《之鉴》一书中对简洁做了非常细致的规定,如名词冗余、形容词冗余、同义堆叠、重复修饰,并对许多常见的语法错误,如垂悬结构、不对称平行结构等做了分析,从体例上看,全书按照词汇、语法两个层面做了阐释,词汇中列举了名词、形容词、副词等重点实词、语法中列举了从句、非谓语等重点语法,实用性强,可读性好,比较全面地阐释了“简明”思想。

回到翻译教学上来。

一些教师从自身翻译经验出发,对汉英互译中的语言单位对应问题做了研究。

可大致分为如下三类:
初学翻译的同学认为,最理想、最容易操作的翻译模式是同级语言单位对应,如词对词,短语对短语,句对句,其中“词对词”非常普遍,已然成为不少同学的“共识”。

但随着学习深入,他们逐渐发现,汉英互译中语言单位“交叉对应”“越级对应”才是常态,如一个英语单词对应一个汉语短语,一个汉语句子对应一个英语短语等,这种“交叉对应”,或称“不对称对应”,就成为了不少教师讲授中高级翻译的重要切入点。

试举一例:如翻译“妈妈通过海底电缆给我发来了一封电报”,初学翻译的同学可能“忠实”地译为:My mother sent me a telegram through the undersea cable.意思是对,但表述太罗嗦了,比较好的表达只有四个词,即My mother cabled me.其中cable指“通过海底电缆发送电报”,如果不勤查字典,很难知道一个小小的cable居然毫无违和感地指代了汉语中的“方式状语
+动宾短语”,这种“不对称对应”很能说明问题,也是部分教师讲授这一知识点时的常用例证。

■词汇:
[1]熟悉不少于英语专业八级(如GRE)要求的词汇量,具有大学英语四级[CET-4]至大学英语六级[CET-6](4000-5000)的积极词汇,较为熟练掌握这些词汇的用法;
[2]熟悉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领域的一般概念及其英语表达。

[3]熟悉熟悉中国翻译协会、《中国日报(China Daily)》等主流外宣媒体发布的热点词汇。

根据育明教育统计,每年这个上面考察的内容很多。

此外育明教育内部编写的翻译硕士词汇的参加价值也比较大。

■语法:
[1]熟练掌握非谓语动词、定语从句、虚拟语气等重难点语法及其综合运用;
[2]在英汉互译及英语写作中不出现语法错误及常见用法错误;
[3]掌握时态、语态、主从句、特殊修辞(如倒装、省略)等综合运用。

论述题
(1)名师解析
论述题在考研专业课中属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考察对学科整体的把握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的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洞悉论述题的本质,其实回答起来还是非常简单的。

论述题,从本质上看,是考察队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课本的整体框架和参考书的作者的写书的内部逻辑。

这一点是我们育明考研专业课讲授的重点,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

(2)答题攻略:论述题三步走答题法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第一,论述题中重要的核心概念,要阐释清楚;论述题中重要的理论要点要罗列到位。

这些是可以在书本上直接找到的,是得分点,也是进一步分析的理论基点。

第二,要分析目前所存在问题出现的原因。

这个部分,基本可以通过对课本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总结而成。

第三,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

(3)温馨提示
第一,回答的视角要广,不要拘泥于一两个点。

第二,在回答论述题的时候一定要有条理性,但是条数不宜过多,字数在1500左右。

用时为25-30分钟。

如果试卷中有3道(一般不会更多)论述题,你可以答800-1000字,如果有两道,你可以答1000-1200字左右。

论述题是拉分的关键,也是专业课里分值最高、题量最大的提醒,同时往往是概括性最强、最难回答的题型。

建议采用“总分总”结构,即前后是起始和总结的套话,中间是要点,要点部分采用4×300(2×150)模式,即分4大条,每条300字,每条又分两小点,每点150字。

第一阶段:框架的构建和重点的掌握
核心参考书的框架体系建立和考点整合,理清楚学科发展史,特别是每一个阶段的代表人物,著作,主张,提出的背景和评价。

第二阶段:专题讲解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给学员总结常考的专题,进行深化和凝练,以专题为突破口夯实并灵活运用理论知识。

第三阶段:热点和出题人的论文
对出题老师的研究重点,最新论文成果和上课的笔记课件进行讲解。

对本专业时政热点话题进行分析。

第四阶段:历年真题讲解
对历年真题进行最深入的剖析,分析真题来源、真题难度,总结各题型的的解题思路、答题方法和技巧。

全面提升学员的答题能力,把前面几个阶段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数。

第五阶段:模拟练习及押题
就最新的理论前沿和学科热点结合现实的热点进行拔高应用性讲解。

教会考生怎么破题,怎么安排结构,怎么突出创新点等答题技巧。

了解更多辅导信息请咨询马老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