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考试A卷参考答案
一、辨析题。
(每小题6分,共18分)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1、答题要点:正确。
(2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因为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
(4分)
2、事物之间的联系本质上是一种“习惯性联想”。
2、答题要点:错误。
(2分)这是英国近代哲学家休谟关于因果联系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4分)
3、“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新世界观的创始人完全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所致。
争的现实需求,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基础。
但是,只有这些客观条件还不够,还只能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才变成了现实。
(4分)
4、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认识得越清楚、越深刻,做出决定的那种能力越强,人们的意志就越发自由。
其次,运用客观必然性改造世界是自由的标志。
只有当人们在实践中运用客观必然性,支配外部世界,达到预期的目的时,才标志着人们是自由的,才实现了自由。
(4分)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 你如何理解马克思这句话的含义?
克思认为哲学不只是解释世界;还要改造世界。
哲学改造世界功能的发挥,要靠它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的解放实践。
(3分)而理论要指导实践,就必须被无产阶级所掌握,使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由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推解放而奋斗。
(3分)
2、有人说当今人类面临着的生态问题看起来是天灾,实际上是“人祸”,生态问题是人类不正当的实践生成的,也将最终由人类的实践去解决。
你认为呢?
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分)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基础。
人在实践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2分)
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既有自然不可抗力的原因,也是人类的不恰当实践导致的结果。
只有对以往实践进行反思,调整实践目标,把实践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前提下,对实践方式进行调整,生态问题的解决才有可能。
(4分)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答题要点:(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2分);(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2分)(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2分)(4)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分)
三、文本评述题(依据所学基本原理,评述观点。
每小题6分,共18分)
1、我们时代为其在人的理智发展中所取得的起步而自豪。
……当然,我们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把理智奉为我们的上帝;它固然有强有力的身驱,但却没有人性。
……理智对于方法和工具具有敏锐的眼睛,但对于目的和价值却是盲目的。
——爱因斯坦
物的规律,是求真;人文解决的是如何做人的问题,是“求善”。
科学不能解决方向问题,价值观问题;人文不能直接解决科技问题。
只有科学与人文的互补,才能产生最佳效应,推动社会和事物前进。
(4分)
2、思维无感性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
——康德
识的基础,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
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4分)
3、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
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
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会和我们一样聪明。
———恩格斯
家在预见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4分)
四、课堂反馈题(共10分)
答案要点:本题要求学生回答:是什么?(2分)为什么?(4分)如何理解?(4分)。
如学生未能结合教师授课内容,自己任意选择一个问题作答,可视为无效作答,不予给分。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共24分)
1、结合材料1,阐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
(8分)
1、答题要点:“从群众中来”,表明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正确思想的来源,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和出发点;其实质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到群众中去”,就是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发动群众贯彻执行,并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是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理性认识的过程。
坚持不断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是认识无限曲折上升式发展的过程。
(8分)
2、结合材料2,谈谈你如何理解干群矛盾关系中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内涵。
(8分)
2、答题要点:矛盾的同一性又叫做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又叫做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
社会分工把人们分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干部与群众,两者职责不一样,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这是矛盾斗争性的一面;但两者都是中国公民,都有权利与义务,有平等的政治地位,有相互配合的需要与义务,这是矛盾同一性的一面。
(8分)
3、结合上述材料,请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阐述实现中国梦的理论依据。
(8分)
3、答题要点: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自觉把握历史前进方向的政党。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党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基本依据。
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共产党人的事业既是为群众谋利益的事业,也是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完成的事业。
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主体作用。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