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教学课件
省略成分要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 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 战》)
• 误译: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 孙权把曹操的书信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
的。
•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 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 误译:几个人在一起走路,一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 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 几个人一起走路,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 9.应当译出的词语却遗漏了。 •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 误译: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 吗?”
教你答题 要领提示——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同义词
连用等古汉语知识。 第(1)句有四个较难理解的词,“浇浮”同
义连用,意为“轻薄,轻浮”;“裕”指 “丰裕,富足”;“图”作“谋求”讲; “内治”的“治”,作形容词,指“安定、 太平”,在古汉语中,这是“治”的一个 常用义项。另外,“贤”与“否”均为词 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有德才 的人”“无德才的人”;“以”表示目的 关系,可译为“来”。
教学目标:
• 能运用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归纳文言文翻译的采分点以提高得分率。
二、修改常见的翻译失误
•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
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 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 误译:晋国侯爵和秦国伯爵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国君对晋 国国君没有以礼相等。 • 晋国国君和秦国国君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国君对晋国国君 没有以礼相等。 • 2.把今义当古义 •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 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 有的名称说法改变了。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 且不能把今义当古义。 •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 误译: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 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
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产,燧 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制坐 视?” 为请诸朝,发太仓来振之。
教你审题 题干要点——首先明确题干要求 ①所翻译的语料取自文中,有语境的帮助。 ②翻译的句子稍偏长,难度可能稍低。如句子 短,必然较难。 答题方向——重点在于寻找切入点 文言翻译应该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按照“直 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字字落实,适当 润色。语言表达要做到准确、到位、生动优美 (即“信、达、雅”)三个标准。翻译时注意联 系前后文,文意要把握准确,表达要做到文从 句顺。
2012·全国新课标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10分)
• 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拚之 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 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 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 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 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 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
•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 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 误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 因为蔺相如的功劳大,任命他为上卿。 •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 如:不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器重宝肥饶之地。 • 误译: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 不吝啬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 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 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 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 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 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 为齐相。
• 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 误译: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 •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 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 则,就会造成失误。
•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孔子说:“学习后要按时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 在古代汉语中倒装句较多,这类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 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误译: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一、(2012·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 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 “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 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 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 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 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 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第(2)句,“东”“西”指东部、西部; “路”古今异义,这里是古代的行政单位; “与”,给,后面省略宾语“之”,指粮 食;“安”疑问代词,哪里;“治”,治 理,管理,这里活用为名词,所管辖地区。 答案示例——(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 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 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 内安定太平。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 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 区不管不问呢?”
(选自《汉书》,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苟,子何欲?(3分)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