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招标采购法律法规1
跨期选择理论
在跨期选择过程中,人们往往将远期结果的效用转换到近期结果的同一时间点上,然后进行效用的比较,选择自认为最好的结果。
跨期选择理论是通过对不同时点的行为结果产生的效用进行折现,研究行为主体对发生在未来不同时点的行为结果进行抉择的理论。
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在不同的时间付出或得到同样数额的资金在价值上是不相等的,也就是说资金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如果不考虑通货紧缩,当今的一笔资金比将来同样数额的资金更有价值。
招标采购的定价机理
在使用招标方式进行采购时,招标人希望营造出一个买方唯一、卖方竞争的市场,这属于不完全竞争的垄断市场。
招标人只有一个,招标采购的数量Q0是固定的,因此需求曲线表现为平行于纵轴。
招标人可以接受的最高投标限价为Pmax;因中标人的投标价格不得低于成本,即存在成本价Pmin;需求曲线为一条平行于纵轴的线段DD ‘。
假设有3名投标人参加投标,其总成本曲线分别为STC1、STC2和STC3.这三条总成本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各有一个交点,代表在需求量为Q1时,3名投标人的总成本分别为C1、C2和C3.
招标采购的价格目标,指招标项目费用必须控制在招标项目的预算或者控制价之内,正常情况下,不能超过项目的预算或者控制价。
在招标采购的环节中,对于价格的确定,是采购人员最为关注的核心议题。
采购人获得价格有多种方式:可以使用通用的价格清单;可以按需报价;可以借助单独估价来报价;可以通过谈判来定价;可以通过拍卖或反向拍卖来定价;可以通过密封投标来定价。
(1)影响采购人定价决策的因素
采购人的定价决策由4方面的因素来决定,即市场因素、消费者认同的价值、生产成本和战略因素。
1)市场因素。
采购标的的价格也受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
所有产品都要经过四个阶段的发展周期,即引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产品的价格会因为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的阶段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变化。
在生命周期早期,产品产量相对有限,采购人通常难以在定价环节获得优势。
在生命周期的中后期,由于产量的增长和其他供应商的进入,产品的价格会有着比较明显的回落,采购人通常在这个时期具备更大的优势。
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图如下:
现代采购理论认为,采购人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伙伴,可以有助于通过合作来消除不必要的成本和低效率的行为,从而获得更优的价格与更高的利润以实现双赢。
2)生产成本。
采购人可以采用成本加成合同。
采购成本=最终成本+服务费+管理费+利润
(2)采购中的折扣(自学阅读)
在采购过程中,一般折扣包括4类:即时折扣、数量折扣、地位折扣、特殊折扣。
(3)主要合同定价
不同种类的定价合同往往涉及供应商和采购人对风险的分担。
在采购的过程中,供应商与采购人应通过协商来确立定价机制,最终合理地分担风险。
1)激励合同。
当供应商和采购人能够合理预算出执行合同的实际成本,并能够就最可能的成本达成一致时,就可以采用激励合同。
激励合同下,购买人同供应商约定了供应商应获得的利润,同时双方对于合同成本达成一个约定的价格,并就少于或多出约定成本部分达成了分担条款。
2)定价条款中的增价协议。
在订立需要较长时期来完成的合同时,供应商在定价中会对通货膨胀保持高度关注,尤其是国际性的采购中,还涉及支付货币的汇率变化。
相对合理的做法是在定价条款中加入增加或调价的条款,允许根据投标期和完成期之间的成本增长来对价格实行调整。
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价机理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品的市场价格取决于市场上该产品的供给和需求。
(1)供给曲线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供应商愿意生产该商品的意愿越强烈,该商品的供给量越大,由此形成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SS‘。
(2)需求曲线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愿意购买该商品的意愿越低迷,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小,由此形成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DD‘。
(3)供给和需求平衡
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A所对应的价格P,称为市场均衡价格。
在市场均衡价格的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与供应商生产的数量相等,均为Q1.
招标采购中的寻租理论
(1)寻租与采购寻租
寻租又称“竞租”,是为了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租金,所从事的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
采购活动当事人在采购过程中,为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使采购不能达到最优的现象。
由于采购人与供应商的亲密关系,对于采购采购中寻租现象认定比较有难度,从而造成目前采购领域内寻租现象频生的重要因素。
(2)委托代理机制、经济人假定与采购寻租
寻租的本质乃是受托人基于自己的经济人冲动,背离了自己对委托人的义务,以损害委托人利益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
1)采购过程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在政府采购中,纳税人、政府、财政部门、政府采购主管部门、政府采购中心、采购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的经办人员、采购人员、采购监督人员之间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委托代理链条。
委托代理关系是造成双方当事人存在信息不对称、目的不一致的根本原因。
2)采购中的经济人假定所谓经济人是指以追求自身最大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并以此作为选择行为方式准则的主体。
在采购过程中的经济人假定意味着所有采购过程中的当事人,无论是采购人员、评估专家、供应商还是监督人员,他们都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利益的驱使是寻租行为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只有在利益驱使上寻求解决方法才能够最有效地遏制寻租行为的发生。
(3)对采购人员寻租行为的遏制
采购人员是采购活动中最为重要的角色,也是与各利害相关方接触最为频繁,最容易成为被公关对象的角色。
采购人员的寻租行为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采购人员基于自利倾向而产生的寻租动机。
主要应对手段是应通过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来让采购人员的自利倾向与组织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其二是由于采购人员基于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的寻租能力。
主要应对手段应以加强监督、考核,建立采购行为约束系统。
(4)对评标人寻租行为的遏制
在招标采购的过程中,评标专家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办法进行独立评审和比较,其客观性、中立性与严谨性是评标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要素。
评标专家的行为对招投标的结果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为了能够遏制评标专家的寻租行为,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举措:
1)建立科学合理的评标专家诚信评价体系。
2)建立问责机制。
3)建立定期培训制度。
4)建立评标过程中异常评分应对机制。
5)加强评标现场纪律管理。
6)建立评标质量考核制度。
(5)对招标代理机构寻租行为的遏制
招标代理机构在招标采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招标代理能够保证招标活动的合法性和科学性,提高招投标的工作效率。
1)建立招标代理机构的诚信评估体系。
2)建立主管部门对招标代理机构的动态管理制度。
3)健全完善对招标代理机构的培训机制。
(6)对政府采购过程中寻租现象的遏制
1)政府采购中的设租与寻租。
政府采购中的租金是指因政府采购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租金的来源有三种原因:
一是政府由于采购方式、采购程序实施不当造成的供给扭曲,形成的租金。
二是政府主动设租造成的租金。
三是政府被动设租造成的租金。
2)遏制政府采购中寻租现象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