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你对艾滋病预防的认识

谈谈你对艾滋病预防的认识

艾滋病预防的认识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人体免疫防御系统方面的疾病。

艾滋病被称为“世纪瘟疫”,而艾滋病由于潜伏时间长,治疗药物难寻,是一种死缓疾病。

但最近研究表明,艾滋病的治疗前沿出现长期存活并健康非传染性携带者,这为艾滋病治疗带来了曙光。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兔疫缺陷综合症,是种由逆转
录病毒引起的人体免疫系统方面的疾病。

1981年,人类首次发现艾滋病病毒,而到1988年,美国艾滋病患者就达到了5万人,与此同时,艾滋病也以超乎人们的想象的速度在世界各地传播。

1992年科学界曾预言,2000年人类将有25万人成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而当人类真正迈进2000时,全世界爱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系带者竟达到了3400万,因艾液病而死亡的人数至少为1880万,因艾滋病所造成的孤儿就有1320万正是由于支滋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现在世界上每个人,实际上均不同程度上地受到了艾滋病的威胁。

因此,艾滋病的预防工作刻不容缓!
一、艾滋病传播的三种
性传播。

无论是同性、异性、还是两性之间的性接触都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插。

全世界约有3/4的艾滋病毒传播
是通过性交进行的而其中由约有3/4是通过异性性交传播,1/4通过男子之间的性关系传播。

而大学生同性恋艾滋病比例反而升高。

血液传播。

血液传播是感染最直接的途径了。

输入被污染的血液,使用了被血液污染而又未经过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工具,都是十分危险的。

另外,如果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公用一只未消毒的注射器,也会被留在针头中的病毒所感染。

在我国HV病毒感染者80%是因为在吸毒中公用注射针头所感染的。

母婴传播。

如果母亲是艾滋病感染者,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在怀孕、分娩过程或是通过母婴喂养感染。

当然,如今已经有完整医疗方法进行母婴阻断技术。

二.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染艾滋病
一般的工作生活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

艾滋病也不会通过一般社交上的接吻、拥抱传播。

预防艾滋病,遏制艾滋病的流行,首先要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危害的认识、由此改变人们容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达到预防艾滋病的目的。

三、预防艾滋病的措施
抵制毒品,坚持戒毒,避免不安全性行为不与他人,特
别是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头、针管、纱布、药棉等用具。


轻易接受输血和血制品(要求医院提供通过了HV血检的血
液避免共用有可能刺破皮肤的用具,如牙刷、牙钻、指甲钳、剃须刀、纹身针、穿耳针等。

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

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思有性病时要及时到正规
医疗机构检查咨询和治疗。

HⅣ病毒体外很易被杀灭。

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在血液或分泌物内只能生存数
小时至数天,在自然条件下则不能存活。

高温、干燥以及常用消毒药品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从理论上说,只要人们具有定的知识并且修正了他们的习惯,就能避免感染上艾滋病。

对艾滋病的预防来说,以艾
滋病防治知识为依托,改变与艾滋病个传播有关的高危行为,就可以避免艾滋病的流行。

这样看来艾滋病的预防似乎容易多了。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艾滋病的预防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

大量数据表明,艾滋病患者感染者人数一直居高不下。

实际上,这显露了人们的侥幸心理和忽视态度。

例如,在进行性行为的过程中不戴安全套的艾滋病感染者觉得不使用安
全套不定就会凑巧染上艾滋病。

这种侥幸的心理是人们的思维定势。

在中国支滋病的感染人群中,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的所占比例逐渐增大。

当被问及是否知道感染艾滋病的风
险时,不少人回答到了这个年龄无所谓了,何况感染后还有较长的潜伏期才发病,发病后又有药物维持生命。

所以,感染艾滋病对他们来说,不是很可怕的事情,是可以忽略的人生风险。

因此他们不会因艾滋病而压抑买春的冲动。

在支滋病的传插途径当中,性传播是最主要的途径。

它是艾滋病传播在高危人群中与普通人群之间的桥梁。

这种知识与行为相悖的现象比比皆是。

行为的改变除了主观努力外还要有客观方面的强制。

这种强制包括法律和道德层面的,还要有社会氛围方面的。

我国政府已经高度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

艾滋病的防止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指出:“对艾滋病的防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不然,这个疾病会拖累国家的发展,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社会问题。

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找出条防治艾滋病的路子。

当前,我们应摸清艾滋病高发区的病源和防治工作的主攻方向。

要继续加大投入,坚持实行免费的抗病毒治疗,兔费自愿咨询检测,兔费实施阻断母婴传播,对艾滋病痣者孤儿实行免费上学。

全社会应给艾滋病患者更多的关怀,绝不能歧视他们。

我们不难想像,若干年后,当艾滋病的流行被遏制后,人们对社会边缘人群的道德价值观将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对人权的理解将会更宽泛。

这就是艾滋病防治带来的深层次的社会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