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1、毒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研究毒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发生发展的特征和机制、最终结果及其危险因素,主要用与外源性物质对机体损伤作用的本质,相关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2、早期毒理学:研究不同毒物的使用、着重毒物对机体的急性危害或致死作用。
3、现代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在特定情况下,机体接触化学、生物或物理物质后呈现有有害作用的科学。
4、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5、有毒:指物质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6、毒性:指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7、只有被药物造成损害的部位,才是药物作用的(靶部位),被损伤的组织器官称为(毒性靶组织),(毒性靶器官)8、直接毒性作用药物必须到达损伤部位简介毒性作用则可能是药物首先改变了机体某些调节功能继而影响其他部位。
9、毒理学研究通常可分为:1、描述毒理学2、机制毒理学3、应用毒理学10、毒理学研究内涵:1)验证梨花或生物因素对机体有害作用的本质2)评价特殊染毒情况下毒性出现的可能性。
11、药物毒理学的基本目的:是认识并掌握某种药物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或减轻用药过程中的有毒作用的发生。
12、毒物:通常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
13、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14、毒物可根据(靶器官)、(用途)、(来源)及(毒性作用)来分类。
15、最小中毒量:在临床常用剂量下,药物不赢出现毒性效应,只有超过了一定的阈值,才会出现的药物毒性作用。
16、从临床应用角度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分为哪几种?答:1、变态反应2、毒性反应3、致癌性 4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6、特异质反应17、毒性反应在治疗过程中给药后不久出现的,称为速发型毒性作用。
18、毒性作用在给药后很久才出现,称为迟发型毒性作用。
19、药物的毒性作用在停药或减量后可逐渐减轻或消失,称为可逆性毒性效应。
20、毒性作用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成为不可逆毒性效应。
21、药物仅在直接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称为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
22、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成为全身毒性作用。
23、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目的是: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
24、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意义:1)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2)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
25、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存在局限性的原因:1)由于进化而产生遗传背景不同的种属差异;2)毒性试验动物数量有限,发生率很低的毒性反应在现行的评价方法中很难发现3)常规毒理实验用动物多为实验室培育的健康动物品种,年龄及其他生理状态较一致;4)现有的毒理学评价指标及研究方法尚不能完全满足新药安全性评价的需要。
第二章药物的毒物代谢动力学1、吸收: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透过机体的生物膜转运到血液的过程。
2、吸收途径主要有:胃肠道、呼吸道、皮肤及注射部位。
3、通常药物分布初期主要靠血流,而分布后期主要有赖于组织的亲和力。
4.、药物在组织器官中的蓄积:1)血浆蛋白集合2)在肝肾中蓄积3)在脂肪组织中蓄积4)在骨骼中蓄积5、表观分布容积:体内药物总量平衡后,安测得的血浆药物浓度计算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
6、药物代谢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I相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第二阶段为II相反应(包括结合反应)7、排泄: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转运过程。
8、药物的排泄途径主要有经肾脏排到尿液和从肝脏经胆汁排到粪便,其他途径还有肺脏(呼气)、皮肤(汗、皮脂)、乳汁、唾液和泪液等。
9、毒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主要目的:1)有助于毒理学研究的设计2)通过对暴露、时间依赖性的靶器官计量与毒性作用关系研究,解释毒性作用机制。
3)明确重复给药的动力学特征,包括对代谢酶的影响。
4)探索毒性反应种属间差异的关系,评价药物在不同性别、年龄、身体状态如疾病或怀孕的毒性反应,明确动物毒性剂量和推荐临床剂量之间的关系,支持非临床毒性研究的动物种属选择和用药方案、5)分析动物毒性表现对临床安全性评价的价值,为药物的后续评价提供信息。
第三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1、根据血流方向和肝细胞距中轴血管的远近,将肝腺泡划分为3个带:I带为最接近中轴血管的部分。
2、人类肝脏中有以下几种类型细胞:肝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
3、药物对肝脏损伤的类型取决于所用药物性质、剂量和持续时间。
4、肝损伤类型:肝细胞死亡、脂肪肝、小管胆汁淤积、胆道损害、肝纤维化、血管损伤、过敏性肝炎、肝肿瘤。
5、肝脏细胞死亡的模式:坏死、凋亡。
6、药物影响肝细胞内的细胞器和结构各不相同,主要的靶点有以下几种:线粒体、质膜、内质网、细胞核、溶酶体。
7、磷脂质病是脂肪变性的特殊形式,它由磷脂在肝细胞内积聚而成,可由一些药物引起,也可由磷脂代谢先天错误所致,磷脂变形常可导致肝纤维化。
8、血液试验内容:1、血清白蛋白2、凝血酶原时间3、血清胆红素4、染料廓清试验。
、5、药物廓清试验6、血清肝脏酶测定第四章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1、肾脏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也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
2、药物对肾脏损伤的类型:1、急性肾功能衰竭2、毒性刺激的适应性3、慢性肾功能衰竭4、常见肾脏毒性药物3、常见的肾脏毒性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氨基苷类抗生素、第一代头孢菌素、马兜铃酸肾病、其他药物。
4、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药物对肾脏最常见的毒性反应,其特征为肾小球滤过率(GFR)快速减少和血中含氮物质增加。
5、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至少可引起三种不同类型的肾毒性:1)使用大剂量非甾体抗炎药后数小时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及少尿,停药后通常可逆转。
2)非甾体抗炎药尤其是对乙酰氨基酚使用三年以上,则可导致不可逆的肾毒性称为镇痛剂肾病;3)较少见的非甾体抗炎药肾毒性肾间质肾炎,表现为弥漫性间质水肿伴炎症细胞浸润。
通常患者血清肌酐升高伴蛋白尿。
6、大剂量应用头孢噻吩、头孢唑林的潜在肾毒性是出现肾小管坏死。
其机制为近曲小管有机离子转运系统将其分泌进入肾小管,达到具有毒性的高浓度所致。
第五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1、从组织学、电生理特点和功能上可将心肌细胞分为两大类:工作细胞、自律细胞。
2、药物对心血管损伤的类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炎与心肌病、心包炎、心脏瓣膜病、高血压、低血压、血管炎。
3、心力衰竭:心脏的泵血功能不能满足机体所需的血量要求。
4 、心肌炎:心肌本身的炎症病变,分为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炎两种。
5、心律失常:心脏冲动产生的频率,心脏起搏冲动在心脏中的传导速度、节律与激动心肌的次序异常。
第六章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1、常见的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有以下几种类型:抑制呼吸、呼吸道反应、肺水肿、肺炎及肺纤维化、肺栓塞、肺出血、肺动脉高压。
第七章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毒性作用1、药物对内分泌系统损伤的类型:1)药物对甲状腺的毒性作用2)药物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3)药物对性腺的毒性作用4)药物对下丘脑及垂体的毒性作用5)药物对胰腺的毒性作用及药源性低血糖症。
2、药物对甲状腺的毒性作用类型:1)甲状腺增生肿大及肿瘤形成2)甲状腺功能紊乱3)药源性甲状腺功能试验异常3、甲状腺功能紊乱常见药物:胺碘酮、聚维酮碘、锂剂、干扰素a、其他。
4、对胰腺产生毒性作用的典型药物是链脲佐菌素和四氧嘧啶。
第十章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1、药物的血液毒性类型:1、对红细胞的毒性2、对骨髓抑制3、对白细胞的毒性4、对血小板止血功能的影响2、对红细胞的毒性:1、高铁血红蛋白血症2)溶血性贫血3)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4)毒物引起的低氧血症3、出血性疾病:1)抑制凝血因子合成2)灭活凝血因子3)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第十一章药物对皮肤的毒性作用1、药物对皮肤的毒性类型:1)药疹2)药物的光敏反应3)原发性刺激4)皮肤过敏反应5)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6)氨苯砜综合征7)红人综合症8)经过皮肤吸收产生全身中毒反应9)化学药物对皮肤附属器的影响2、光敏反应:皮肤对光线敏感产生的不良反应,是有某些药物与皮肤接触、经特定波长的光照后引起的皮肤损伤。
3、光敏反应发生具备两个条件:皮肤上有光敏物质存在和接受日光或类似光源的照射。
4、药物的光敏反应包括:光毒性反应和光变态反应。
5、光毒性反应指:药物吸收的紫外光能量在皮肤中释放,导致皮肤损伤。
光毒性反应是一种非免疫性反应。
发病特征:发病急、病程短、消退快、病变主要在表皮。
6、光变态反应病变部位主要在真皮。
第二十章全身用药的毒理研究1、急性毒性试验:是指机体(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药物产生的快速而剧烈的中毒效应,甚至引起死亡。
2、药物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的主要目的:1)求出药物对一种和几种实验动物的致死剂量(LD50值),以初步估计药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2)阐明药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和中毒特性;3)研究中毒或发病及可治愈情况4)为长期毒性试验及致突变试验选择剂量提供依据。
3、常用的急性毒性评价参数主要有: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近似致死剂量或浓度、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阙剂量或浓度、最大无作用剂量或浓度。
4、长期毒性作用:动物反复多次接触药物所引起的毒性反应。
5、长期毒性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重复给药的动物试验表征受试验的毒性作用,预测其可能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降低临床受试者和药品上市后适用人群的用药风险。
第二十一章一般药理学研究1、一般药理学:是对主要药效学作用以外进行的广泛的药理学研究,包括次要药效学和安全药理学的研究。
2、次要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非期望的、主治疗目的不相关的效应和作用机制。
3、安全药理学研究药物治疗范围内或治疗范围以上的剂量时,潜在的不期望出现的对生理功能的不良影响,属于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范畴,主要观察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
4、追加的药理学研究系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进行的深入研究。
5、补充的安全药理学研究是受试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以外的器官功能的影响,包括对泌尿系统(肾脏)、自主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和其他器官组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