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论文的写作(样式:建模论文题目)摘要本文针对某某问题,分别运用方法1,方法2,方法3,建立了模型1,模型2,模型3,并采用某某求解算法,得出了结果。
对于问题1,运用某某方法,分别以甲、乙、丙等作为建模要素建立了模型1 ,针对求解时的难点,采用了某某算法,用Matlab求得的最终结果为:ABCD。
结果表明:EFGH。
对于问题2,运用某某方法,分别以甲、乙、丙等作为建模要素建立了模型2 ,针对求解时的难点,采用了某某算法,Lingo求得的最终结果为:ABCD。
结果表明:EFGH。
对于问题3,……总结部分:是正文中模型评价部分的浓缩,可以讲模型的新颖独特之处,求解算法的快速和精准,以及进一步完善模型的设想。
摘要基本框架如上,表达方式有别,不可千篇一律。
(以上样式:建模正文)关键词:问题,某某模型(方法),算法,软件名称1. 问题的重述(样式:建模1级标题)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引发了更多的出行需求,出租车是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由此引发的“打车难”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多家公司凭借移动互联网建立了打车软件服务平台,达到了出租车司机与乘客之间多对多的信息互通的目的,并对出租车司机和乘客进行不同方式的补贴。
要求我们搜集相关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下列问题:1.选取恰当的指标,分析不同时空下出租车资源的匹配问题。
2.针对“打车难”问题,分析各公司出台的补贴方案对其是否起缓解作用。
3.要建立一个新的打车软件信息平台,要求我们设计一套补贴方案,并分析其是否合理。
(以上样式:建模正文)(本部分要以自己的口吻叙述原问题。
)2. 问题的分析(样式:建模1级标题)本部分要陈述由遇到问题直到建立模型的思路历程,可以分问题分模型地讲述。
思路缜密,分析到位。
比如你选择的建模方法A ,理由是什么?求解时有何难点?准备怎样克服?要注意建模和求解部分的步骤是按这里的分析过程展开的,不要前后矛盾;还要提醒一下,是先分析,再建模和求解。
不要弄错了时态,在这里就迫不及待地给出了模型甚至结果。
此外,最好不要出现第4部分才有的符号。
3. 模型的假设(样式:建模1级标题)针对所给问题,考虑各种因素对建模的影响,给出如下假设。
(这是套话,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给定。
这部分不要一开始就是假设,总要有一段过渡文字领起。
)1. 所给数据真实可靠2. 强对流天气出现的次数忽略不计3. 正常城市道路上,车速在5到60公里每小时之间4. 符号说明(样式:建模1级标题)R :出租车保有量综合评价指数A :指标(1,2,3,4)i X i =的权重ij X :第j 评估对象对应于指标i X 值的功效系数值(1,2,3,4;1,2,,)i j n ==L(注意:符号务必用mathtype 录入)5.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样式:建模1级标题)本部分是论文的重心。
要求依照前述分析过程,以及符号说明,有理有据地详细陈述建模和求解过程。
可以充分运用流程图、表等工具,表述建模和求解的整体过程以及难点的处理。
如果问题有多个子问题,且针对各个问题需要分别建立模型求解时,可以列出二级标题如下。
(注意:本部分是写作重点,切勿只列公式或标题,陈述时只言片语。
)5.1 问题1的建模与求解(样式:建模2级标题)对于依据多项指标来评价多个对象的问题1,我们选择以线性加权方法来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考虑到问题1中数据指标的复杂性,我们先对其数据进行了预处理,步骤如下:首先,依据假设1,忽略了第3,4,7个指标,由剩余的各项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唯一的定性指标——指标6作定量化处理,再对所有指标作一致化处理,把它们都化为极大型指标;最后,用标准样本变换法对所有指标作去量纲化处理。
最终得到的数据预处理结果如附录A 中所示。
依据中的数据,运用线性加权方法[1],可得综合评价模型如下:1n i j ij j E a X ==∑(1)其中权重系数j a 可由标准差法确定。
由标准差法计算可得,模型(1)(注:这里插入引用的方法是:点击mathtype 选项卡>>公式编号子选项>>插入引用>> 出现equation reference goes here 域文本,在被引用的公式编号上双击,则其编号出现在域的位置)中的权重系数如所示:表 1. 权重系数表将中各个系数代入模型(1),可得各个评价对象的综合得分值,如所示。
表 2. 综合评价分值表将中综合得分作降序排列,可得各个对象由优到劣的次序为:E 6,E 7,E 5,E 1,E 2,E 4,E 3,E 8。
5.2 问题2的建模与求解(样式:建模2级标题)根据问题1求解所得的各个对象的得分情况,我们进一步以其作为参照,对问题2中相应对象作类似处理。
根据……及假设2,………….结果如所示:图 1. 安阳师院院徽6. 模型的评价与推广(或改进)(样式:建模1级标题)从上述各个问题的模型求解结果来看,与实际情形比对的吻合率在90%以上(用数字说明,不要空口无凭)。
这表明本文建模方法恰当,所建模型可以较精确地贴近实际。
由于数据采集及浮点运算等原因,求解结果与实际数据还存在一定误差,这可以通过某某方式获得改进。
所建模型还可用于解决某某领域中的某某问题,这只需修改模型中的参数即可实现。
参考文献(样式:建模1级标题)[1] 韩中庚, 陆宜清, 周素静. 数学建模实用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200-207.[2] 宋安, 刘琦. 出租车保有量评价与预测[J].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0, 12(3):34-36.[3]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2015-9-12.(以上分别给出的是常见的三类出版物,即专着类M,期刊文章类J及网络出版物EB/OL的引用格式规范)附录(样式:建模1级标题)附录Ⅰ数据(样式:建模2级标题)附表 1. 问题1中数据预处理结果附录Ⅱ程序(样式:建模2级标题)% 问题1中数据的预处理程序load(xdata)A=(X-repmat(mean(X),1,8))./ repmat(std(X),1,8);% 以上为标准化处理法附录Ⅲ引自丘成桐先生的演讲(有删节)(样式:建模2级标题)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本该拥有辉煌前程的人却最终被困苦的生活压垮,但是也有很多着名的伟人在克服困难之后取得成功的故事。
让我举一个我熟悉的例子。
就是伟大的中国数学名家周炜良(1911年—1995年)。
周炜良20世纪30年代在德国学习。
学成归来后,开始时在中央大学任教,继而管理他的家族企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他的财富,他决定重新回来做数学研究。
他搬到普林斯顿居住,并向一位着名数学家所罗门·莱夫谢茨学习。
在这段时间里,他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代数几何学中有许多成果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大部分着作将会永载史册。
历经苦难最终导致伟大发现的过程,非常类似于打磨钻石。
苦难让人成熟和进步。
它教会人们如何快速作出正确的决定。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没有时间改变自己的决定,甚至没有时间犹豫或者后悔,所以做决定时往往得依靠我们的经验。
翻开史册,我们发现企业或者国家的领导人如果有过艰辛的磨砺,往往能够比一般在优厚环境中长大的领导者更胜一筹。
在教育方面,我觉得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以及应对艰难情况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事情。
学生应该主动学习丰富的知识,而教师应该尽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咨询的环境。
因此我组织每周约9小时的学生讨论班。
我要求我的学生阅读一些可能与他们的论文课题并不直接相关的文章,包括一些超过他们当前学识的高深课题。
报告各自领域之外的困难文章让学生们备受挑战。
但读懂了这些文章之后,他们会有质的飞跃。
对某些课题甚至会比我有更好的理解。
有些学生则试图欺骗和隐藏他们的无知,这些学生通常无法真正掌握推动学科进步思想的精髓。
我相信我们如果不理解前人如何开创学问的蓝图,我们将会难以提出自己的创见。
我相信这种经验并不局限于做学问:在社会上做事或者经营企业,假如没有亲身经历过挑战,就会缺乏经验,而难以施展才华。
困难的环境可以令人变得更加成熟。
但是反过来说,长久的为生计奔波,对学者的成功却可能是有害的。
毕竟,学者需要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成长和发展,才能完成有深度的成果。
我观察到历史上的伟大数学家之中,顶多百分之五的人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都身处穷困。
在历史上,我们看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在百战之余,都需要休养生息,才能成长。
建立目标要成为一个大学者,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宏大而有意义的长远目标。
这个目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要确保在我们追求它的道路上,即使遇到挑战,我们也还会感到愉悦。
我本人的目标就是在数学研究上有深入的贡献。
我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数学家,但是父亲的教导让我很敬佩那些对人类作出永恒贡献的学者。
我一生都为对数学有贡献而有着无比的欢愉。
因为我来自一个贫困的家庭,我没有太多的出路。
但是数学并不需要太多金钱的投入,所以是一个比较容易的选择。
但更重要的是,我着迷于数学的优雅和魅力。
况且伟大的数学理论可以持续数千年,至少它可以影响好几代人。
我也知道数学可以极为实用,可以解决人类社会中任何需要推理的问题,甚至华尔街的金融投资都可以利用数学的工具。
我的许多朋友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吉姆·西蒙斯。
我第一次遇到吉姆·西蒙斯是在42年前纽约州立大学的石溪分校。
我当时惊讶于他对数学研究的痴迷。
他已经在几何学中做出了很重要的工作,但是对新的数学发展还是兴奋不已。
不过他也说,他非常喜欢金钱。
最后他辞去数学教授,到纽约华尔街去创建投资公司。
他极为成功,现在已经从他的公司退休,并决定重新再从事数学研究。
显然,他现在做研究并不是因为金钱。
他的生活是由兴趣所主宰,他的研究依然充满力量。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也有过从事研究中国历史的想法,部分是由于父亲的教导,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历史是我钟爱的科目。
直到现在它依然是我的一大爱好。
不过,我决定研究数学,不仅是因为我对它感到兴趣,我的志向是在数学上创造历史,而不仅仅是记录或解释历史。
况且由于教学的需要,以及工商业极为需要有分析思维能力的职员,数学家比历史学家更易谋生。
另一方面,我毕生从未想过赚取很多金钱,但在从事数学研究时,却自得其乐。
我读伟大数学家高斯或黎曼的文章时,往往兴奋莫名,而自道:大丈夫,当如是!在数学上,我能与古人神交。
这应当是我选择数学为我一生专业的理由罢。
数学带给我的兴趣已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历史和数学都教会我作理性的思考。
我记得第一次感受到数学的美是在初中二年级学习平面几何的时候。
从简单的公理出发,可以推导出复杂有趣的定理,着实令我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