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书馆需求分析报告2

图书馆需求分析报告2

图书馆管理系统需求分析1.引言1.1目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提高,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而中小型租、借书机构仍采用手工管理图书的方法,不仅效率低、易出错、手续繁琐,而且耗费大量的人力。

为了满足其管理人员对图书馆书籍,读者资料,借还书等进行高效的管理,在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前提下,此图书管理系统软件力求提高其管理效率。

1.2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 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图书信息进行管理, 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对图书馆的管理显得极其重要,合理地管理不但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而且影响人们对知识掌握的速度和质量。

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用计算机控制图书馆的工作由自动化系统运行而完成。

这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而且还加速了图书的流通。

本系统的建成无疑会为管理者对图书管理系统提供极大的帮助。

使用该系统之后,图书馆管理人员可以管理读者的登记、图书的借出、归还以及注销等;还可以查询某位读者、某本图书的借阅情况,对当前借阅情况给出一些统计,给出统计表格,以全面掌握图书的流通情况,为图书馆更好的管理提供了软件支持。

1.3参考资料1.4定义图书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集中统一规划的数据库数据管理模式。

在对图书、读者的管理,其实是对图书、读者数据的管理。

设计“图书管理系统”主要目的是利用数据库软件编制一个管理软件,用以实现图书、读者以及日常工作等管理。

同时对整个系统的分析、设计过程给出一个完整论证。

本系统的建成无疑会为管理者对图书管理系统提供极大的帮助。

2.任务概述2.1目标图书管理系统需要满足来自四方面的需求,这四个方面分别是图书浏览者、图书借阅者、图书馆普通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

图书浏览者的需求是浏览图书,不需要登陆即可进入系统;图书借阅的需求是查询图书馆所存的图书、个人借阅情况及个人信息的修改;图书馆普通管理员对图书借阅者的借阅及还书要求进行操作,同时形成借书或还书报表给借阅者查看确认;系统管理员负责旧书销毁、新书录入、图书更新,以及借书前用户注册、注销和信息更新、罚金处理等。

2.2运行环境2.2.1设备防盗仪、门禁通道、借书证、磁条、代书板、触摸屏、客户终端2.2.2支撑软件操作系统windows xp/windows 2000以上版本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 2000以上版本其他支撑软件无2.3条件限制基本条件:借阅人身份合法(借阅人已在图书馆注册)借阅条件:图书在馆、可借书籍数未满、续借条件:书籍在借阅记录中、书籍未被预约、书籍未有损坏、借阅未超期归还条件:书籍未被损坏预约条件:该书目存在、可借书籍数未满操作完成基本条件:借阅人及管理员确认3.数据描述3.1数据库描述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需求可以初步列出以下数据表和数据项,当然随着功能需求的增加可以按需要添加新的数据库、数据表和数据项。

(1)图书基本信息表: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图书内容摘要,图书状态,作者,数量,出版社,出版日期,出版地址,价格,类型,登记入库日期。

(2)图书借阅情况信息表:信息编号,图书编号,借阅图书的名称,借书证编号,借阅日期,借阅数量,还书日期,续借次数,当前状态,备注。

(3)借书证信息表:借书证编号,借阅人员有效证件号码,已借的图书数目,持有人姓名,性别,职业,单位,住址,电话,登记日期。

(4)借阅限制信息表:对象类别,数量限制,日期限制。

(5)管理员信息表:账号,密码,备注。

(6)图书罚款信息表:信息编号,罚款基数,罚款倍率,罚款的数额。

(7)图书采购订单表: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库存数量,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出版地址,价格,经手人,购进量。

(8)图书类型信息表:图书类型表,借阅天数。

(9)借阅人员信息表:读者姓名、性别、院系、专业等属性。

3.2数据字典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流程图中,数据信息和处理过程需要通过数据字典才能描述清楚。

在我们定义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字典中,主要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处理过程进行说明。

3.2.1主要数据流的定义(1)数据流名称:借书者信息定义:借书证号+姓名+性别+地址+可借书数+用户类型+罚金(2)数据流名称:管理员信息定义:工号+姓名+密码+权限(3)数据流名称:图书信息定义:ISBN+书名+出版社+价格+可借数+作者+馆藏数(4)数据流名称:书目信息定义:条码号+ISBN(5)数据流名称:借书请求定义:借书请求=书名+ISBN+借书证号(6)数据流名称:还书请求定义:还书请求=书名+ISBN(7)数据流名称:预约请求定义:预约请求= 借书证号+ISBN+预约日期3.2.2主要数据存储的定义(1)存储名称:图书记录输入:书号输出:图书所有信息及是否借出数据结构:ISBN+书名+出版社+价格+可借数+作者+馆藏数说明:ISBN是唯一的,并且不能为空,用于建立主键(2)存储名称:借书者记录输入:借书证号输出:读者信息及借书记录(所借书的书号)数据结构:借书证号+姓名+性别+地址+可借书数+用户类型+罚金说明:读者编号具有唯一性,这里书号为外码(3)存储名称:借阅记录输入:借书证号输出:图书的借阅记录信息数据结构:借书证号+条码+借书日期+归还日期+借书次数说明:在读者-图书关系中借书证号为主键(4)存储名称:预约记录输入:借书证号输出:预约信息数据结构:借书证号+ISBN+预约日期3.2.3主要处理过程的定义(1)处理过程:读者管理输入:读者编号输出:读者的注册信息处理操作:对所有注册的读者信息建表,并对读者统一编号,编号是唯一的,能够实现对读者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2)处理过程:图书管理输入:书号ISBN输出:图书的基本信息处理操作:对所有进馆的图书编号,分类上架,建立图书信息表,图书编号具有唯一性,便于管理员对图书信息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3)处理过程:图书查询输入:用户身份,图书编号,书名输出:所查询图书的相关信息处理操作:用户登录后可以查询图书信息,按图书编号可以查询到某本书的详细情况,也可以通过书名,作者,出版社进行模糊查询4.需求描述图书管理系统需要满足来自四方面的需求,这四个方面分别是图书浏览者、图书借阅者、图书馆普通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

图书浏览者的需求是浏览图书,不需要登陆即可进入系统;图书借阅的需求是查询图书馆所存的图书、个人借阅情况及个人信息的修改;图书馆普通管理员对图书借阅者的借阅及还书要求进行操作,同时形成借书或还书报表给借阅者查看确认;系统管理员负责旧书销毁、新书录入、图书更新,以及借书前用户注册、注销和信息更新、罚金处理等。

4.1功能需求a)图书借出:管理员完成一次借书过程。

b)图书归还:管理员完成一次还书过程。

c)图书预约:用户查询要借的图书,若不能借,可预约该图书。

d)图书续借:用户可以将图书的归还日期延长一段时间。

e)图书管理:添加新书。

更新图书馆信息,销毁图书。

f)用户管理:注册新用户,更新用户信息,注销用户。

g)处理罚金:用户缴纳罚金后,系统将罚金数额清零。

4.2数据流图:4.3系统实体-关系图(ERD):4.4用例图:4.5图书馆管理系统中“处理图书借阅”用例的场景描述用例名称:处理图书借阅范围:图书借阅、归还、预约和续借级别:借书者目标主要参与者:普通管理员涉众及其关注点:普通管理员:希望能够准确、快速确认借书者信息及所借\还\预约\续借书籍信息,并根据借书者需求进行相应操作,而且操作无误。

借书者:希望能够尽快、方便地得到所要求的借阅、归还、预约、续借服务,并且能够清晰看到已借阅、续借、预约的书籍信息在相应记录中,看到已归还的书籍从相应记录中消去。

如果触发处理罚金操作,要求清晰看到罚金明细图书馆:希望尽可能满足借书者的要求,希望准确记录每一次图书借阅、归还、预约和续借操作,便于管理前置条件:借书者必须经过确认和认证成功保证:借书者合法(即已在图书馆注册),借书者满足借阅、归还、续借、预约条件;对于普通管理员,每项操作准确记录;对于借书者,借阅、续借、预约书籍信息要添入借书记录,归还书籍信息要从借书记录中删去,并进行确认基本流程:借书场景步骤1.借书者携借书证来借书步骤2.普通管理员输入借书证号,确认可借书数,开始借书操作步骤3.普通管理员输入借书者要借阅的书籍条码号,并显示该书籍描述,借阅日期,需归还日期,重复步骤3直至借书者可借书籍数满或所借书籍全部被记录步骤4.借书者确认,携所借书籍离开归还场景步骤1.借书者携书籍前来归还步骤2.普通管理员输入书籍号,检查书籍借阅情况,确定是否进入处理罚金步骤(若超期则要根据规定处以罚金)步骤3.普通管理员检查书籍状况,确定是否进入处理罚金步骤(若书籍损坏则要根据规定处以罚金)步骤4.普通管理员进行还书操作(将书籍信息从读者借阅信息中删去,添加日志)步骤5.重复步骤2,3直至对所有书籍进行操作步骤6.处理罚金步骤7.归还结束预约场景步骤1.借书者登陆(或者前来)预约步骤2.普通管理员确认借书者身份及可借书数,进入预约操作步骤3.普通管理员添加被预约书目信息,并显示相应书目图书在馆信息步骤4.借书者确认借阅日期,离开续借场景步骤1.借书者携借书证、需续借书籍前来续借步骤2.普通管理员录入借书证号及书籍号,确认书籍已在借书记录中步骤3.普通管理员确认该书籍是否满足续借条件(书籍是否损坏、是否已超期、是否已有人预约)步骤4.若满足续借条件,普通管理员进行续借操作步骤5.借书者离开4.6性能需求4.7运行需求正常使用时不应出错,若运行时遇到不可恢复的系统错误,也必须保证数据完好无损,对数据的精确度、时间特性、适应性等都有一定要求,要求系统运行时能够保证正确性、可靠性、高效性、完整性、易使用性、可维护性、可测试性、复用性、安全保密性、可移植性、互联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