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必将产生传统教育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

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能够提供最理想的教育环境,它必将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印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

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一、把信息技术当作一门正式学科来学习。

1.学习信息技术科学知识:像其它学科一样,信息技术科学也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学生应当学习信息技术科学知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构成、程序语言、历史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2.学习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学生应当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如开关计算机、使用键盘和鼠标、应用软件等。

3.学习信息技术对社会的用途和影响: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学生应当了解信息技术给社会各领域带来的变化及问题,知道信息技术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二、利用信息技术来演示教学过程。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目前大多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采用这种方式。

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制作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

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
理解所学的知识。

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三、多媒体强调交互性,而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及时的取得互动交流。

这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交流的工具进入教学,主要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

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如万维网、电子邮件、聊天室、视频会议等,都可以为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提供支持。

同一个学科的教师们可以通过邮件列表等建立一个讨论组,交流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

学生可以在网上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共同探索和讨论。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提问题或者交作业。

同时学校和家长之间也可以利用网络实现更好的沟通和合作。

另外,在进行某个领域的学习时,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该领域的一流专家或者第一线的实践工作者。

四、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分层次来个别辅导。

目前有大量的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

个别辅导中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

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

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不同模式的个别辅导软件采用不同的教学或学习方法,提供的交互方式也有所不同,包括操练和练习、对话、游戏、模拟、测试、问题解答等。

五、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了解到各种观点。

以前,教师在备课时所能利用的信息资源主要是教科书、教参以及其他的参考资料;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信息源主要是教师和课本以及其他学习辅导书。

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他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通过网络检索图书馆中的相关资源,
或者直接访问数字图书馆中的内容;浏览万维网上的各种专业网站,获得该学科的最新信息,信息资源是优质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精心考虑应该利用哪些信息资源,如何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最好、最新、最有吸引力的信息。

另外,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让他们能利用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在丰富资源环境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

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可以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
一定的社会行为总是伴随行为发生所依赖的情境。

如果要求学习者理解这种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是创设同样的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境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

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发现性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现成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情境和有关的资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来形成某些概念,发现一定的原理。

在这种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主要是呈现探索情境,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另外也可以评价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加工从而构建知识体系
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加工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

将信息技术作为知识构建工具可以使大量知识内化,在内化的过程中还可以开展通信和交流,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思考、表达和信息交流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应用能力。

在这些过程中,通常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策略,而且适用于从小学高年级以上的所有年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整个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

八、计算机教学管理帮助教师进行教学的管理
计算机管理教学(CMI)是指用计算机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的管理,也就是辅助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和评估。

狭义的计算机管理教学仅指专门的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的应用,广义上的计算机管理教学还包括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数据库、统计分析、通讯等软件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的使用一般是这样的:进入系统后,首先输入教师的姓名,输入课程名称,输入所有学生的姓名,那些没有在所要求的名册中登记的学生将被拒绝使用该软件。

只要学生在与之相联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学习,这一管理教学系统就能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可以在任何方便的时候查询、获取有关学生学习的信息,并且可以打印输出。

信息技术与课程很好的整合应用还需要时间,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老龄化在一些边远地区是很严重的,这就导致了这一教学改革的步伐减慢,而我们又不能放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的良好效果,所以对于这一领域潜力的开发利用我们要继续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