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林木病理学”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本文针对林木病理学在林学专业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结合作者的教学工作体会,提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的改革方法。
关键词:林木病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73-01
《林木病理学》是林业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林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几乎从林学专业建立时就已开设,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课程。
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林业持续高效的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普通病理学的基础知识,即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及其症状类型、病原、发病机理、发生规律以及林木病害诊断与综合防治的理论和方法;另一部分是林木病害各论,对林木常见的叶果部、枝干、根部病害种类从分布危害、病原、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作讲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胜任森林病害的防治和管理工作,指导林业持续、高效的发展,保证林业正常发挥经济和生态效益。
1 林木病理学目前的特点
林学专业的林木病理学课程是把以前森保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林木病理学两门课程的内容合并在一起的一门课程,没有森林病害的基础课程(例如普通植物病理学,真菌分类学)的开设为基础,因此,为了让学生完全掌握林木病理学的内容,就必须大量的课时,
但是目前随着我国本科教学的发展,林木病理学的理论课时由原来的90学时调整为林学专业现在的20学时的理论内容,同时实验课时及实践课时也相应作了减少,特别是实践环节减少更为明显。
因此,针对目前林木病理学的教学课时,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就要进行调整,从而来确保教学质量。
2 林木病理学教学改革
2.1 教学内容
讲好“林木病理学”这门课程,应系统地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所以在理论教学时应重点讲述第一部分(病理学的基础知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与否就决定了后面各论内容是否能消化和吸收,特别是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线虫、病毒、植原体等)的种类特性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和林木病害的防治方法部分,为各论部分的讲解打下基础。
对于各论部分的内容,也没有时间每个章节每种病害全部讲解,而是把各种病害按照病害的大类讲述其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再选取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病害做详细介绍。
同一类病害中,防治方法及原理是相似的,进而可将其防治方法推广到同一类病害。
如讲解叶果部的炭疽病类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再列举杉木炭疽病、油茶炭疽病做详细介绍,那其他炭疽病如泡桐炭疽病、枣炭疽病等就可以按同一类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类推。
这样就提高了教学效率。
2.2 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现在已经改变了以前的板书教学,大多为多媒体
教学,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上,就必须考虑弥补教材的不足,把本课程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如病原学部分)插入大量的图片,让学生能有直观认识。
同时对于各论部分中的各种病害,应当多参与实践,拍摄大量的真实的案例和林木病害危害情况,使枯燥的理论课“活起来”,让学生听起来更形象生动。
但多媒体有时也像放电影般,一闪而过,让学生沉浸在色彩鲜艳的照片中。
可以将板书和多媒体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唤起学生的重视,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提问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偶尔插入一些“简单问答、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和促使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还可以在教学中介绍今年来的科学发展动态,现在的热门研究方向,以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对科学的热爱。
2.3 实验和实践教学方面
林木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和实践课程学习,以达到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行的实验环节多以验证性的观察实验为主,搭配少量学生动手的实验,如动手制作培养基,分离培养病原真菌等。
应多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如让学生自己在野外采集病害标本,自己在实验室鉴定(分离病原、研究病原特征),最后设计防治方案。
增强学生对病害的鉴定和分析能力。
根据自愿原则,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林木病害方面的研究,增加学
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能力。
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但目前实践教学安排的时间只有三天半,而且实习地点树种种类较少,无法圆满完成实践内容。
可以在理论和实验教学后,布置采集病害标本的作业,让学生3~5人一组,在校园或周遍小区、公园内采集病害标本,估测分级、识别病害种类、提出防治策略。
这样有利于学生接触更多的病害种类,使实践教学活动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缩短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期。
2.4 课程考核
林木病理学的成绩分为理论成绩、实验成绩和实践成绩三门独立成绩。
理论成绩以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平时成绩以到课情况、学生作业为基础外,还应包括课堂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
实验及实践成绩不能只以最终的报告来衡量,还应包括实验课上的积极主动性,提交标本的数量和能够认识标本的数量。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真正掌握这门课程。
以上是本人近几年从事林木病理学教学工作中得到的点滴想法,有待今后进一步总结完善,使本课程的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孙思,王军.《林木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47.
[2] 陈名君,束庆龙.《林木病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9(35):483-484.
[3] 王维.谈谈上好“森林昆虫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林业教育,2002(5):34-35.
[4] 赵吕权,贺一原.“森林昆虫学”教学的点滴思考[j].科技信息,20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