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很清楚,孔子的伟大贡献不是他的政治思想,而是他的教学方法,其中影响最深的是他“中庸”的人生哲学。
“中庸”就是在政治上走不偏不倚的中间路线,在待人接物上走温、良、恭、俭、让的怀柔路线。
柔是儒的中心含义,所以又称孔子的学问为儒学。
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他把“中庸”视为人生最高尚的品德。
然而孔子思想也曾与老子思想发生过共鸣,为什么不去发扬老子的“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而要采取“中庸”的态度来处事呢?我想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他个人的艰难经历有关。
周朝是一个典型的宗法世袭制社会,贵族的政治地位都是按血统关系祖祖辈辈承袭的,底层的老百姓永远也不可能摆脱受奴役的命运。
到了西周末期孔子出生的年代,由于统治阶层的腐朽堕落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诸侯王这些中高层的贵族统治者,为了权力的斗争不得不破格从底层的自由民当中选拔人才,给自己出谋划策来扩大实力。
孔子就是在这个时期,从低层地位的武将家庭中走上了士大夫阶层。
他的出身远没有老子的血统高贵,因此他不可能在周朝王室中谋取官职,只能在诸侯国中找出路。
孔子熟读了周朝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贵族文化,所以他能深刻地了解高贵血统的重要性。
由于孔子的出身卑微,走上士大夫阶层就必然是艰难的,所以他做事不得不采取小心谨慎的中庸态度。
然而在血统高于一切的宗法世袭制的社会里,要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首先要保住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他必须维护士大夫阶层的利益,
以此和他们搞好关系得到他们的支持。
不然就会和老子一样孤掌难鸣,不但受到孤立可能还要受到排挤,失掉自己来之不易的社会地位。
孔子的中庸处世哲学,实际是为了维护自己士大夫阶层的地位,这种哲学经过两千年的实践一直到私有制还存在的今天,每个人为了能在社会上争取和保存自己的一席之地,办事采用孔子的中庸态度就能得到比较良好的效果,所以孔子历来被人们奉为圣人的原因,是他的人生哲学在社会上有实用的价值。
孔子为了维护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就必须承认等级关系以此来得到统治者的赏识。
要了解他的社会等级的内涵,可以通过他对“易”的解释。
因为孔子是“易”各卦爻内部含义的注释者,所以“易”中所包含的人文思想就必然含有孔子本人的思想理论。
孔子曰:“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际也。
三才之道,天、地、人也。
天有阴阳,地有柔刚,人有仁义,法此三者故生六位。
六位之变,阳爻者制于天也,阴爻者系于地也。
天动而施曰仁,地静而理曰义。
仁成而上,义成而下。
上者专制,下者顺从。
正形于人,则道德立而尊卑定矣。
此天地人道之分际也。
天地之气必有始终,六位之设皆由上下,故易始于一、分于二、通于三、围于四、盛于五、终于上。
初为元士、二为大夫、三为三公、四为诸侯、五为天子、上为宗庙……。
所以极天地之变,尽万物之情,明王事也。
”(注:六位,是指每一卦中六条代表阴阳卦爻的上下重叠排列的六条线。
自下往上数,第一为初,第六为上。
每条线各代表一个等级。
)从以上短短几句话中可以了解到,士与大夫这两个阶层地位最低。
孔子的“道”是
指天、地、人的界限,也可以说是人的等级观念的界限(也指孔子个人“复礼”的理想和办事方法)。
“德”不单指人的美德,还含有以下尊上不可逾越的尊卑关系。
“仁”是以上对下的爱心而言(上级爱护下级)。
平等关系的人相互关心和爱护为“义”(兄弟般的关系)。
他认为上面的专制是合理的,下面只能顺从。
太庙的祭礼高于一切,普通劳动者的地位不在其内,所以老百姓根本就没有社会地位。
孔子认为读书人(士)高于出劳动力的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就是老百姓要受到统治者的制约。
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实际是希望君王能尊重臣子的人格,这也是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愿望。
但是他又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他认为对君王的礼节过多,别人会认为你谄媚。
这证明孔子是一个自我清高的人,对任何人的礼貌都是有限度的。
孔子要求君子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作为君子要立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按照中庸之道去行事,依靠的是对下级的爱心,工作时要心情愉快(艺:指六艺之一的工作内容)。
其方法是:“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要做到四点,1:自己的举止要严肃谦恭。
2:对上级要恭敬。
3:对下级要有一定的好处。
4:使用下级人员态度要像对待兄弟一样(民,我认为不应当指百姓,这里应指地位低的人)。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就是说,君子在世上没有愿意和谁在一起,也没有不愿意和谁在一起,是依照相互关心的程度比较出来的。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想干的事,不要先讲出来
而要迅速干完之后再说。
(学者解此句不解“欲”字,解为“君子讲话要谨慎,办事要敏捷勤奋。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大小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貌的运用,最好是和和气气。
无论大事小事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干,有的事就行不通。
为了和气而和气,不用礼(等级)来节制自己的行为,也是行不通的。
然而正像子贡所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的意思是孔夫子只是教育我们如何做一个正人君子不要做小人,这一些话可以听到。
从来听不到如何做才能回归于人的本性,如何做才能复合事物的自然规律。
孔子眼中的“小人”是出劳动力的人和他认为思想境界不高的人。
他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只有广大农民才关心自己的土地,然而他说怀土者是小人。
他既然主张“养民以惠”然而却说怀惠者是小人。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既然贪图富贵是人之所欲,为什么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无利可图如何富贵?如果“利”指贪图名利,可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从《道德经中》可了解到,在老子的心目中“为政以德”是统治者本所应当去维护老百姓的利益所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不应当有任何为己谋私的个人目的。
然而孔子却是为了自己能像一颗“北极星”一样,坐在中央让群星都围着自己转,这不是追求名利思想又是什么?即便是按孔子的“正道”全靠自己的能力去当官挣俸禄,目的不也是为了名望地位和金钱之利吗?以此看来孔子所指的“利”是指做买卖从中渔利
而富起来的商人,所以儒家最看不起的就是商人,认为他们都是无商不奸、唯利是图的小人。
孔子在陈蔡之间受困,七日没有吃喝,如丧家之犬,孔子犹抚琴而歌于室。
子路、子贡二人相语曰:“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孔子知道后叹曰:“由与赐小人也!”。
这里的“小人”是指二人不理解孔子的思想境界。
不管怎样理解这句话,都能表现出孔子的清高自负,还有点阿Q精神。
孔子又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注:女念汝)在说文解字中:“儒,柔也”。
儒就是温柔、柔和、怀柔,就是温、良、恭、俭、让。
孔子要求对待君子要如此,对小人不必。
这样做明显是看不起普通的劳动人民。
所以孔子的“小人”并非指的是人的道德品行,而是地位的高低或者是对礼仪制度认识的深浅。
我们可以从五代时期,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看到,做为贵族的韩熙载是画中的主人,画家把他的形象画的最大占画面也最多,这样去画贵族的形象,就说明他是儒家心目中的“大人”。
画其他次要的人物大小各有不同,以此来表现他们的地位高低。
画中最小的人物是送茶端水的使唤丫头,这就是儒家心目中大人与小人不可逾越的分界线。
在重新又把儒学奉为国学的今天,说孔子的坏话就等于把炸弹扔在了茅坑里免不了要“引起公愤”。
没关系,反正是平头百姓影响不了大局。
说实在的,在不了解老子《道德经》的内容时,我确实认为他的话就是真理。
但了解《老子》的思想之后,我才真正的知道什么叫做无私!真正地了解到共产党所提出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
个口号内在的辩证关系。
就是因为老子的思想太过于超前,又不能像马克斯那样仔细分析当时社会的本质。
在私有制刚刚发起萌芽的时代就去要求统治者一心为公,并希望他们能理解、做到简直是天方夜谭。
因此老子的思想被后来的一些儒者痛斥为“存天理,灭人欲”。
和以前有些人曾经认为马科斯的共产主义是“共产共妻”没事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