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理解的中庸之道

我理解的中庸之道

我理解的中庸之道
不记得是哪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急急忙忙地去上中庸课,由于眼睛有五百度近视,并且刚开课程,对教室的具体位置不是怎么熟悉,故而
走错教室。

刚进教室之时,老师正在放《三国演义》中关羽辞曹
操一节。

坐定之后,因眼睛干涩难耐,就摘下眼镜,抬头望向关
羽的脸,他的脸由两种颜色构成,赭色和黑色,只见其眉其须而
已。

老师放完后才发现不对劲,老师不认识,同学也不认识,才
意识到自己走错教室,弄明白是明清小说赏析课,而不是中庸
课。

虽走错教室,但我却在十几分钟的时间里收获了一些东西。

关羽的这些特点却恰恰表现了关于最鲜明的特色,但在模模糊
清楚,这正迎合了中庸上所讲的君子处治世而发,处浊世而隐地智
慧。

下棋是很多智慧之士的嗜好,在下棋中体味平衡、体味掌控也体味人生。

吴清源大师是棋界大师也是深层次理解中庸之道的人。

下棋是本来就是一种博弈思维,讲究在变化中的控制,水平不好的奕者会输,水平高的会赢,而真正的大师懂得去掌控,他能赢亦能输,还可以将局面控制在平局的状态。

他会视时机赢或者输或者下成平局。

中庸之道是平衡之道、中和之道、博弈之道,更是为人处世之道。

棋,武术,禅(宗教)都是某种意义上的为人处世之道。

中庸之道也是大隐隐于市的哲学和心胸。

一、中庸之道是平衡之道。

平衡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体现在天人关系的处理上,就是追求“天人合一”;其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就是追求“人和”;其体现在精神关系的处理上,就是追求“中和”(按:《中庸》:“喜怒哀乐…..发而中节,谓之和”);其体现在生理关系的处理上,就是讲究“法于阳阴,和于术数”(《素问》)。

这里的“和”、“合”皆指相关方面彼此相互关系之和谐。

和谐乃是平衡之道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或最高境界。

以具象形式高度概括中华文化精髓的《太极图》,其所展示的正是一阴一阳和谐之至的“太极”之境!用北宋理学大师张载的哲学术语来表达,阴阳和谐之至的“太极”之境,也就是所谓“太和”。

平衡,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有的人总是一开公司就垮,一个公司没开上一年半载就倒闭了。

为什么?主要是因为他处理不好公司对内对外的各种关系,处理不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总是顾此失彼,总是到处失去平衡,最终因多处失衡而导致冲突不断,冲突太多而关门走人。

有的人却能很快将企业做大做强,这又是为什么?是因为他们懂得了做事的分寸,懂得了平衡之道。

平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许多人忘记了,人生是一个整体,它需要随时维持人与内心的平衡,人与他人的平衡和人与环境的平衡。

许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们既不清楚富足人生是什么,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

在此,我告诉大家一个实现富足人生的判别式,它就是看你的人生是否“平衡”,看你是否行色匆匆,是否和颜悦色。

综上所述,中庸之道与阴阳之道实乃同一个道,即平衡之道。

二、中庸之道就是天道与人道合一。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

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

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

只有使人性
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二是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三是至诚尽性,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三、中庸之道也包含于博弈之道。

围棋是中国发明的,近数百年来盛于日本。

但在两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足与吴清源先生并肩。

这不但由于他的天才,更由于他将
这问以争胜负为唯一目标的艺术,提高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吴先生在围棋艺术中提出了“调和”的理论、,以棋风锋锐犀见称的饭田荣男先生也对之一再称誉,认为不可企及。

吴先生的“调和论”主张在棋局中取得平衡,包含了深厚的儒家哲学和精湛的道家思想、,吴先生后期的奕棋不再以胜负为务,而寻求佛家禅宗教人修为当持“平常心”。

吴先生在奕艺中也教人持“平常心”。

到了这境界,奕棋非但不是小道,而是心灵修为的大道了。

吴先生爱读“易经”、“中庸”,在宗教上信奉各教殊途同归的红干教。

他的奕艺,有哲学思想和悟道作背景,所以是一代的大宗师,而不仅仅是二十年中无敌于天下的大
高手。

大高手时见,大宗师却千百年而不得一。

在每一局中有所创造,在艺术上有新的开拓。

中庸,最早由孔子提出,作为儒家的立身处事准则,对中国人的影响异常久远、深刻而广泛。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在给中庸作注时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实则精妙至极”。

学完中庸课,我不仅仅是学完了这几页讲义,我学会的是为人之道、处世之道,它将伴我走过人生之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