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慢性病调查结果

中国慢性病调查结果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慢性病调查结果篇一:中国慢性病报告中国慢性病报告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5%。

即使在贫困地区,慢性病的死亡也是不容忽视的,许多贫困县也已达到60%。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慢性病成为人群主要死因,死亡和患病持续上升中国人群慢性病死亡持续上升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资料表明,1991-2000年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数将近600万。

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5%。

即使在贫困地区,慢性病的死亡也是不容忽视的,许多贫困县也已达到60%。

从1991年到2000年,支气管肺癌、肝癌、乳腺癌、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交通伤害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肺癌等六种慢性病占了总死亡的35.76%。

2000年全国死亡人数731万,在近600万的慢性病死亡者中,其中死于心血管疾病250万、肿瘤140余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128万、糖尿病直接死亡9万(图3),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19.3%、34.0%、17.6%和1.2%。

2000年,中国肿瘤死亡病例140多万,其中肺癌30万、肝癌28万、胃癌26万、食管癌14万、白血病4万、乳腺癌2万。

200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近250万人,其中脑血管病139.5万、缺血性心脏病51.5万,高血压病23.7万。

1959年至20xx年的四十余年间,我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1991年至20xx年的10年间,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7000多万。

高血压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高血压发展到后期,会引起严重并发症,患者往往死于脑血管病、冠心病或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疾病。

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其中18-59岁的劳动力人口中有1.1亿人患病。

与患病率相同,我国人群平均血压水平也明显上升,20xx年我国男性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分别比1991年增加了4.1和3.3mmhg;女性分别增加了3.6和4.1mmhg。

我国十组人群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危险会增加46%,冠心病和肾脏疾病的危险也会相应增加。

目前,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都处于低水平。

了解血压升高的人中,有效控制率只有6.1%,仅有约323万人。

如不采取控制措施,糖尿病将给中国居民健康带来重要威胁20xx年,我国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18岁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分别达到6.1%、3.7%和1.8%(图11)。

估计全国有糖尿病患者2346万人,空腹血糖受损者约1715万人,中老年人是糖尿病的主要受害人群。

与1996年相比,仅仅6年时间,大城市人群患病率即上升40.0%。

第二部分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流行日益严重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快速上升20xx年,全国有近3亿人超重和肥胖,其中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

1992年至20xx年10年间,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1亿,其中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上升40.7%和97.2%。

超重、肥胖已成为城市儿童青少年突出的健康问题。

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也表明,与1985年相比,男女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成倍上升,尤以大城市更为突出。

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0xx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首次获得了有代表性的我国人群血脂资料。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人数1.6亿,总患病率为18.6%,其中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2.9%、11.9%和7.4%。

从年龄分布看,中年人的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与老年几乎相同,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中年组还略高于老年组,各年龄组的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相近。

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及吸烟是造成多种慢性病的三大行为危险因素。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食物供应不断丰富的20年中,人们偏离°平衡膳食°的食物消费行为亦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为:肉类和油脂消费的增加导致膳食脂肪供能比的快速上升,以及谷类食物消费的明显下降,食盐摄入居高不下。

身体活动不足和膳食结构不合理对慢性病患病的危险性具有协同作用。

中国是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生产和消费均占全球1/3以上。

目前全国约有3.5亿吸烟者,2000年由吸烟导致的死亡人数近100万,超过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占全部死亡的12%。

如不采取控制措施,预计到2020年时这个比例将上升至33%,死亡人数将达到200万,其中有一半人将在35-64岁之间死亡。

膳食不合理是超重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身体活动不足是超重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膳食越不合理,身体活动越不足,患慢性病的危险越大。

20xx年我国男性吸烟率为66.0%,女性吸烟率为3.08%。

与1996年比,尽管吸烟率略有下降,随着总人口的增加,吸烟人数仍然增加了3000万。

三次全国吸烟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吸烟率上升,目前青少年吸烟人数高达5000万。

烟民趋于低龄化,与1984年比,20xx年开始吸烟的年龄提前4-5岁。

88%的人在家庭被动吸烟在我国,被动吸烟的主要受害者是妇女和儿童,尽管她们自己并不吸烟,但经常在家庭、公共场所遭受他人吸烟的危害。

55%的15岁以上女性每天都遭受被动吸烟的危害,儿童由于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被动吸烟的情况更为严重。

中国医务人员的吸烟状况令人堪忧,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和一项在六个城市进行的调查分析,男医生的吸烟率高达50%以上。

他们的行为不仅对患者产生了不良影响,也增加了全社会控烟难度。

13中国慢性病报告55%女性(15岁以上)被动吸烟60%的人在公共场所被动吸烟30%的人在工作场所被动吸烟。

因病损失的工作时间,因病而降低工作能力引起的经济损失,因病而引起的过早死亡损失的工作时间;伴护人员、亲友损失的工作时间。

包括提供服务的费用(医药费、住院费、预防经费)和接受服务的费用(患者及伴护人员的差旅费、伙食费、营养食品费,等等)。

慢性病严重影响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健康20xx年我国居民因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五种慢性病就诊高达6.51亿人次,占门诊总人次数的14.5%,其中仅心脏病就相当于所有传染病门诊人次数的2.8倍(图24)。

20xx年因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五种慢性病两周就诊患者中,劳动力人口约占一半(图25)。

20xx年,全国因患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五种慢性病出院的人次数高达1071.76万人次,占总出院人次数的16.1%(图26)。

慢性病多为终身性疾病,预后差,并常伴有严重并发症及残疾,使存活者的生命质量大大降低。

以糖尿病为例,患者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7倍。

20xx年对我国30个省市大医院住院的糖尿病病人调查发现:73%糖尿病患者患有一种以上的并发症,其中60%患者合并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变,1/3合并糖尿病肾病,1/3合并眼病。

慢性病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慢性病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图27)。

7%42%49%1%1%篇二: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营养素缺乏会引发疾病吗?中国居民目前的营养状况如何?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营养保健的重视日益增强。

但目前,一方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另一方面由于营养不平衡和体力活动不足所致的肥胖和一些主要慢性病(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的上升,在城市和富裕的农村尤其明显。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中国居民面临的营养问题全国第四次营养调查报告(20xx年10月12日)指出中国人面临5大营养问题: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

钙缺乏仍是中国人普遍存在的问题。

婴幼儿、老年人、育龄妇女营养性贫血突出。

儿童缺乏维生素a。

儿童营养不良仍存在。

中国居民的健康现状同时调查还发现,对比1992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显著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慢性发病率快速上升的新情况。

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

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人。

)糖尿病患者增加。

(我国18岁以上居民中,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全国糖尿病现患人数2000多万;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

)超重和肥胖症患病增加。

(成人超重率为22.8%(16.4%),肥胖率为7.1%(3.8%)(括号中为92年调查结果,以供对比)。

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

)血脂异常值得关注。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率为18.6%,高胆固醇血症2.9%,另有3.9%血胆固醇边缘升高。

高甘油三酯血症11.9%;血脂异常患病率中、老年人相近,城乡差别不大。

)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双重危害从上面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同时面临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双重负担,营养素缺乏或不足(如: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可能会导致营养素缺乏疾病,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如:能量摄入过剩)还会增加罹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

目前营养研究发现,营养素的作用远比当初发现它们时更多样,更重要。

营养素摄入不均衡不仅会造成相应的疾营养素缺乏的过程营养缺乏的进程可能是相当缓慢的,往往是经历了储存不足、生化病变、功能变化和形态改变四个阶段,而在功能变化阶段以前,个体主诉或体检不易发现明显的异常,因此属于亚临床缺乏。

到了形态改变阶段,往往才会形成一些不可逆的病变。

所以这更提醒我们:及时、充分补充营养素对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重视营养补充,让身体保持在健康状态!篇三:中国人健康调查报告动物蛋白助长癌症!坎贝尔教授《中国研究》的发现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被誉为“世界营养学界爱因斯坦”的柯林·坎贝尔教授,在一项历时27年的系列动物实验中,得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

坎贝尔教授的主要观点,日前在《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被披露。

阅读提示: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柯林·坎贝尔主持的一项长达27年的动物实验表明,占牛奶蛋白87%的酪蛋白可以促发癌症。

此外,牛奶还会引发心脏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慢性病。

安全的蛋白质则来自植物,包括小麦和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