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8专题9 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优秀精品实用公开课
2018专题9 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优秀精品实用公开课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 句赏析。
解析 赏析诗句的表达技巧,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的手法, 二是这种手法的具体作用。“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是说卷帘把 春愁放出屋外;本来“愁”是无形无色的,但用“放”“去”等 动词,使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愁”化无形为有形,使得诗句更 加形象化。 答案 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点明修辞)春愁乃无形之物, 帘儿一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化无形为有形,(阐释运 用)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写出了词人在明媚的阳光伴随 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后,心情为之一畅的感觉。(分析效果)
借代
• 桑梓——故乡。 • 社稷、轩辕——国家 • 长安——国都·朝廷·君王 • 庙堂——朝廷 • 南冠——囚犯(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
后泛称囚犯或战俘。 《别云间》诗:“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 • 婵娟、嫦娥——月亮 • 桃李——学生 • 同窗——同学 • 手足——兄弟 • 汗青——史册 • 伉俪——夫妻 • 白丁、布衣——百姓 • 桑麻——农事 • 黔首——百姓《新书.过秦论上》:“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指出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 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 夸张)
•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比喻 ) •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拟人 ) • 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仗/对偶 ) • 5.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反问) •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设问) • 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 •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借代) •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
辞
3、借代:特点突出、含蓄凝练
手
4、夸张:烘托气氛、 增强感染力
法
5、对偶:整齐和谐、表意凝练
的
6、设问:启发思考、加强印象
效
7、反问:加强语气、感情强烈
果
8、双关:含蓄委婉反复:强调突出
常见设问:
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XX这一修辞
修辞手法——1.比喻
• 定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 分类: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 作用: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 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 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 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 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 请看如下例句:
第一联写“山”和“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加以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联写“山”和“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写“山”和“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包裹着 积雪的山峦像一道银色的屏风;清澄的溪水像一面白玉的镜子。 形象地展示出一幅春日将临的明丽画面。
修辞手法——4.借代
• 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 类别: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体。 •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借代
① “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
②“门前冷落鞍马稀” ------白居易《琵琶行》
③“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韦诗第一句“皎如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赵诗第 一句中“侵残烛”的应是“月”,此句以“晕”替代。赏析修 辞手法时要结合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而这两句运用修辞手 法的效果,则需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①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 照人无眠。②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 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5.阅读下面这首晋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夜歌四十二首》之35: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莲”暗指“怜”(即“爱”)。
水中的芙蓉被一层轻纱般的薄雾遮掩着,隐隐约 约,朦朦胧胧,恰似他那暧昧不明的态度。 既形象地 描绘出对方的神情意态,也揭示出自己又爱又怨的心理。 诗的意境优美,含蓄。
修辞手法——3.夸张
• 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 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 三、“柳”和“留”谐音双关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柳” 者,“留”也。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 情!”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李白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乡思。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 显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 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 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 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夸张、用典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离愁之重、 思念之苦以及与在京亲友们的情谊之深的思想感情。
•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
•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
•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 能给人具 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
①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②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 ③ 诗中以“杜康”代酒。
借代
“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国都 的代称。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借代
• 桑梓—— • 社稷、轩辕—— • 长安—— • 庙堂—— • 南冠—— • 婵娟、嫦娥—— • 桃李—— • 同窗—— • 手足—— • 汗青—— • 伉俪—— • 白丁、布衣—— • 桑麻—— • 黔首——
• 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 • 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
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 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指出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2.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 3.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6.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8.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9.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10.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11.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 1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 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 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 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 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 四、“期”和“棋”谐音双关
《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 期!”“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 下不完的棋。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唐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 枝词二首》里有:“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长行是古代博弈之一 种,“围棋”谐音“违期”,“莫围棋”即“莫违期”,用得巧妙,寓意深刻。
手法的?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
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近 王 铚① 山雪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莫②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