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兴趣的一般方法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兴趣的一般方法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兴趣的一般方法
众所周知, 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弊端就是把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 这就必然出现“以讲为主” ,甚至“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课堂上的正面灌输必然会导致趋同思维多, 求异思维少, 注重结果多, 指导过程少, 总而言之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少。

久而久之, 势必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
1设计开放性问题, 强化主体意识历史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 更主要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欣赏者” , 而课堂又是教师“欣赏” 学生的重要场所。

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也就是成功的机会。

要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只有在“开放”的课堂中,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 主动、积极地求知,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逐步培养形成的, 教师“教” 的外因, 只有通过学生“学”的内因才能产生作用。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从教学实际出发, 围绕怎样帮助学生学“好”来
研究,设计问题,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提问中去。

2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唤醒学生的主
体意识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础上的。

课堂上正确运用赞美艺术赏识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办法,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关系, 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教师提问, 而且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教师提问不仅是为了解决问题, 更应在学生心中渗透提问意识。

笔者深刻地体会到以往的教学, 课堂上的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都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

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提问的权利, 也失去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发现问题、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 那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 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业作为认识的对象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全过程, 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的策略, 形成学习的能力。

1)发展学生智能。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内容, 总是循
着一定思路。

思路可能进入曲折的小胡同,可能钻入牛
角尖, 也可能陷入错误境地。

这时正是教师理清思路和解剖思路的时机。

通过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和剖析,
让学生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 进而学会运用
这种方法去独立地分析问题。

2)用歌诀来简化记忆,历史学科要求记忆的内容很多, 很需要借助歌诀、顺口溜加以编排。

歌诀、顺口溜节奏鲜明、顿挫有致、朗朗上口, 可化繁为简、变乱为序, 便于记忆。

4课堂上合作探究, 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行为, 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

小组内要合理分工, 明确职责。

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 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 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产生新的想法。

一般来说,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通过合作学习, 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经历“感知――理解――运用”3 个阶段, 学生经
过自我“设疑――析疑――释疑”的过程, 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相互合作, 共同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
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中自主探索, 获得知识。

小组合作性学习, 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生动和有趣。

在开展小组合作时,笔者认真编设学习小组,按座位就近4人一组,按学习能力有机组合, 指定组长负责本小组学习讨论活动的开展, 发挥“小能手”作用。

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4名成员先后分别汇报发言,也可以先由组长主要发言, 其他成员补充。

这样既帮助学生建立讨论的规则, 又让学生明确
个人责任,所以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秩序井然,气氛热烈,整个过程在问、想、说、议、悟的师生协作中进行, 从而达到推陈出新, 自主探索, 自得其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