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素材运用(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

作文素材运用(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

作文素材运用(文学作品与文学形象)【素材展示1】缜密的勇者,贵在敢为人先,坚持不懈。

徐霞客一生只走一条路,一部《游记》映千古;司马迁一生只写一本书,一部《史记》绝唱人间;李时珍一生只种草采草写草甘为“草民”,《本草》一书堪为巨典。

一生中,敢做一件事,一件对人民有益的事,一件无愧于心的事,更可谓光耀千古的事,是缜密的勇者最终的目标。

没人会嘲笑刚发明时比马车还慢的火车,没人敢质疑屡受挫折才得以发明出的飞机,更没人敢否定第一个为变法牺牲的壮士谭嗣同的光辉业绩。

只有敢为人先,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成就胸中酝酿已久的事业!(2006年高考河北卷优秀作文《做缜密的勇者》)【所用话题】老鹰与乌鸦(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目,材料作文)【素材点拨】文章引用徐霞客的《游记》、司马迁的《史记》、李时珍的《本草》等书籍的写作,构成排比,说明“缜密的勇者,贵在敢为人先,坚持不懈”的观点,诠释了人应该认准一条路并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才能“真正成就胸中酝酿已久的事业”,紧紧扣住话题。

事例与观点、话题结合紧密。

【素材展示2】我看见祥子手里拨弄着现洋,心中盘算着买车,嘴里念叨着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车黑漆漆的车身、亮晶晶的瓦圈,闪着光;我看见王顺发忙着擦桌子码茶碗招呼客人,手里拎着老北京的大茶壶,壶嘴徐徐吐着水雾;我看见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红,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儿爷昂首挺胸,老太爷微笑点头;我看见沙子龙直视徒众一言不发,心中暗道:“不传!不传!”,堂前老北京那只镖局长枪,静静倚立墙角,与主人遥相呼应……读老舍先生的书,仿佛被书中人物引领着,游览北京的街巷,呼吸北京的气息,欣赏北京的色彩,聆听北京的节奏,感受北京的心情……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号啊!那是老北京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

似一段京胡弦语,激越铿锵,余韵悠长;如一壶茉莉花茶,馥郁芬芳,回味无穷。

忘不了老舍先生品北京饮食——“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过了砂糖在锅里‘刷刷’地炒着,连锅下的茶烟都是香的”,“高粱红的河蟹,用竹篓装着,沿街高声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在酒楼里,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只有老北京才会有如此诱人的风味;也只有老舍先生,才能领略得如此动情传神!老舍先生虽然祖籍山东,可他却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更无比地爱着北京。

他爱老北京的一切,正如旧历年张贴的年画:喜庆、稚拙,又不失王者的大气;细致、精巧,更传达着文化的气息。

老舍先生正是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心,以自己对北京的无比热爱,描绘出一个真实而又理想的北京,一个现实而又诗意的北京。

于是,老舍先生的文字,老舍先生的名字,也因此成了北京的象征、北京的符号。

老舍先生出过国,留过洋,他自然懂得时代终究会推动“老北京”变成“新北京”,这是一种欣喜与哀婉交织的复杂情感。

这种情感也常常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

——《四世同堂》的主人公瑞宣,喜欢逛八面槽、大栅栏、琉璃厂,可他也惋叹“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店铺都会消失”。

正因为此,老舍先生在新时代北京的舞台上,努力创造着新北京的语言和形象,创造着新北京的符号。

于是,作为北京符号发现者、热爱者和创造者的老舍先生,也成为了北京历史与现实的,北京人眼里与心中的,一座永恒的丰碑。

(2006年高考北京卷满分作文《北京的符号——老舍与北京》)【所用话题】北京的符号(2006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目,命题作文)【素材点拨】本文选用的材料很典型,很有说服力,体现了考生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

作者抓住老舍先生来选材,老舍先生就是北京的符号。

文章通过老舍先生作品中对北京的描写,指出老舍先生是北京符号发现者、热爱者和创造者。

文章先举老舍作品中对北京的描写,点出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号啊!然后分别从老舍先生品北京饮食、用自己的笔和心描绘出一个真实而又理想的北京、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创造着新北京的语言和形象,最后点出老舍先生成为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这样写来,使全文浑然一体,犹如行云流水,丝毫没有滞涩之感,而且文章语言精练,笔头功夫老到。

【素材展示3】一切都阴暗而死气,四野无人,唯有一位劳累的过客,在尘土中艰辛地跋涉。

他干渴、疲劳,他的身上满是伤口,但他没有休息。

他必须往前走,尽管前面并没有路——那里有乱坟岗,也有野花野草,就是没有路。

但他知道自己要向前。

只要能向前,哪怕没有路,他也要走下去;他不愿回头,回到那吃人的社会、苦难的深渊。

——他就这样走着。

生时,他在走;死后,他仍在走。

他永远只是个过客,很少停留,只是往前走。

那个疲劳的跋涉者在声音的召唤下前行,我望着他,感受着他的内心,也希望听到那神秘的声音,承担起什么,走一走那布满荆棘的无路的旅程。

先生在我的心中永远是一个旅人,一个无可奈何的跋涉者。

我知道,他要掀翻吃人的筵席,他要立人,他要拖着中国走出蒙昧、走向现代。

他是个战士,他要战斗。

“他真冷酷,真无情”,肤浅的人们因为他战士的形象而这样评价他。

但这只是对先生的误解。

当用心去感受先生时,我看到了先生的悲悯、痛苦与无奈。

“救救孩子”,还记得先生喊出的这句话吗?这是无奈的呼喊,这是痛苦的呼喊,只有鲁迅先生着眼点悲天悯人者,才会喊出这样撕心裂肺的话语。

“肩扛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从此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先生是有梦的,他将这个美好的梦化为了他的信念,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可是,先生仍然迷茫,面对现实,他很无奈。

他只能做绝望的反抗。

在肩起闸门的那一刻,他心中的希望也许早已熄灭,因为他知道很可能根本没有人愿意走过去。

想着想着,我忽然又看到了那个过客的形象——先生只是在路上,只是在荆棘中开拓、前行,他并不知道如何才能实现目标,于是也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就这样,他怀着信念与梦想,永远在路上行走,流着汗水和鲜血,为后人多流下几条可以走的路,希望有朝一日,能有人找到一条路,通向他心中坚守一生的梦想。

可是,我不禁惭愧了。

今天,我们还有多少人记得先生一生的奋斗,并继承他的精神,继续上路前行呢?先生死了,仍在行走;我们是生者,难道可以抛下这行走的责任吗?不,绝对不能!我们不能在原地徘徊,沉迷于物质的世界,醉生梦死虚度一生;也不能循着套路庸碌一生。

前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路,但我们不能仅仅循着那些路前进。

一个民族永远需要孤独的先行者,拆下肋骨当火把,在他们从荆棘中开辟出来的新路上,照耀着人们前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责任需要自己去承担,我愿做这样的先行者。

(2006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人与路》)【所用话题】人与路(2006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目,话题作文)【素材点拨】本文先写“过客与路”,然后写“鲁迅与路”。

“过客”与鲁迅,既存在着文学形象与作者的关系,又有人格上的相似点,两者联系得非常巧妙;过客所行之“路”,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为鲁迅所行之“路”作了恰当的铺垫。

试想如果把开头两段去掉,效果如何?也许会大大地削弱对鲁迅这一“孤独的先行者”形象的表现力。

最后几段也是神来之笔,作者联系现实,针砭时弊,写当代人文精神和责任意识的缺失,从反面突出了鲁迅“先行者”的形象,从而升华了本文的主旨。

另外,对鲁迅《过客》一文的演绎,对“救救孩子”和“肩扛住了黑暗的闸门”的引用,远远超出了一个中学生的正常阅读范围,这说明作者非常崇拜鲁迅的崇高人格和伟大精神。

正因为如此,所以本文感悟深刻,感情真挚,容易让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素材展示4】墙上的青苔爬得老高了,湿湿的空气了仿佛也夹杂着几许青翠。

这是一条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青石板路,这样的路也许也快要绝迹了吧?路并不很狭窄,当然更算不上宽敞。

高高低低的石板以及碎碎的石子把蜿蜿蜒蜒的路引向一个又一个拐角。

我忽然想起了戴望舒,想起了他的雨巷,想起了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也好想撑起油纸伞,独自徘徊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条青石板路上,是否也承载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的优美、踌躇又轻灵脱俗的步履?几十年前的这条青石板路,是否也如现在这般寂寥与感伤?一定会有一群顽皮的孩童嬉笑着穿过,我想一定会有几个老奶奶互相搀扶、步履蹒跚地走过,我想一定会有背着绿色邮包的邮递员飞快地骑过,我想一定会有匆匆忙忙的送报少年跑过,我想,还有,一定会有无数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轻盈地“飘”过……我忽然仿佛听到了一声声响亮又朦胧的脚步声,我仿佛看见了一双红色的高跟鞋,虽明却不艳,她穿着一条红底白花的旗袍,那碎碎的白花竟与白线勾织的披肩那样的相称,她婷婷地走过,脖上的珍珠摇曳,乌黑的卷发是江南如梦的情丝,她走过,遇上了拿着油纸伞,独自徘徊的戴望舒,她走过,走到这条青石板路的尽头却又忽然消失不见……这样素雅,这样忧伤的青石板路,是否承载过无数文人的心声与愁思?一定有落魄的书生走过,一定有忧国忧民的文人走过,一定有思乡的游子走过,一定有多愁善感的诗人走过……(2006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人与路》)【所用话题】人与路(2006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目,话题作文)【素材点拨】开头不凡,作者先用诗意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关于“青石板路”的特写镜头,而“一个又一个拐角”非常巧妙地引出了在上面走过的一个又一个人。

接着,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表现那些在青石板路上走过的人,既写戴望舒,又写无数文人;既写丁香一样的姑娘,又写其他无数的行人;既写一个“高跟鞋”,又写无数个“飘”过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最后作者使用了好几个“是……还是……”的选择问句,不断强化“人与路”的主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全文章法之谨严。

【素材展示5】清晨的阳光洒在宁静的书上,铺成了一条清幽、无边的路,走在这条宽广的路上,我看到很多,很多。

我看到王维从深林中缓缓走来,带着微笑,带着禅意,轻轻吟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顿时,一轮明月由心中升起,照亮了人生幽暗的道路,一股清泉由心底涌出,洗去了我尘世中的烦躁。

走在这条禅意的道路上,我用深情的宁静俯视它,用恬淡去亲吻它,用真诚去抚摸它,因为,我足下的路——平淡,幽远。

…………当徐志摩“挥一挥衣袖”,走在康河的路上,我用其依恋填满了无情;当史铁生用他的轮椅滚动在通向地坛的路上,我借他的意志摆脱了散漫;当托翁走在寻找“人性真谛”的路上,他对我说:“人类的幸福才是最伟大的幸福。

”顿时,我感觉肩上并不是那么轻松。

(06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人与路》)【所用话题】人与路(2006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目,话题作文)【素材点拨】本文联想丰富,想象大胆,字里行间凸显出无数的路:杜甫所登的泰山之路,王维所走的禅意之路,贝多芬所辟的荆棘之路,徐志摩的康河路,史铁生的地坛路……看起来,这些“路”之间联系不大,作者用笔杂乱无章,但由于有第5段(“清晨的阳光洒在宁静的书上,铺成了一条清幽、无边的路,走在这条宽广的路上,我看到很多,很多。

”)的总纲来支撑,一切又显得合理、紧凑——路“我看到很多,很多”,但都来自“宁静的书上”,原来是作者读书时眼前浮现出了无数的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