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辨型材料作文(独立作文)

思辨型材料作文(独立作文)

思辨型材料作文专训(二) [经典考题](2010·大纲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

甲:什么是浅阅读?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嘛。

浅阅读很时髦的。

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丁: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

乙: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这么大,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挺好。

丁: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

甲: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来写高考作文] 学审题立意我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我的立意:我的构思:选择________文体,大致分________段,每段所写内容及所选素材请列出提纲第____~____段第____~____段第____~____段同桌评分________ [名师话高考作文](学高分技巧)[名师析题]这道作文题属于文字材料的命题形式,材料比较集中,主要信息聚焦于“世界读书日”和“浅阅读”。

在读书日之际,材料中的甲、乙、丙、丁四人围绕“浅阅读”展开了讨论。

对于同样的话题,甲由不知到担忧,乙认为既时髦又实用,丙对其多样性和个性化表示了肯定,丁则对过去的阅读生活表达了怀念之情。

该题体现了时代特点,比如丙对读图时代与视觉文化的见解。

题目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的同时,注重对考生人文素养的考查。

另外,通过对话形式呈现了不同人对于“浅阅读”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解读,体现了高考作文注重考查考生理性思维能力的价值取向。

[推荐题目](1)如此“浅阅读”(2)玩味书香(3)拒绝浅阅读(4)深阅读之美(5)书中自有×××,书中自有×××[参考立意]从“对比深、浅阅读”的角度立意:(1)与“深阅读”进行对比,论述“浅阅读”的优点。

“浅阅读”能让人们在较短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和知识,拓宽人们的眼界。

(2)与“深阅读”对比,正反论述“浅阅读”的优劣。

“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深层次的知识,无法品味文章丰富深刻的内涵。

但是浅阅读又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解决人们的部分阅读需求,提供人们精神的食粮。

从“浅阅读”的角度立意:对浅阅读时代进行反思,认真计算其中的得失,同时思考如何进行深阅读。

[可用素材]1、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网络小说的走红、中小学生漫画热的出现、电视肥皂剧的兴盛等,都无不从正面或侧面反映着浅阅读的盛行。

同时,关于网络时代的阅读,不少名人也有过精辟的见解,比如马云曾说:“看书有一种乐趣,看了以后觉得挺快乐的,哈哈一笑,或者嚎啕大哭一场,我觉得很快乐。

但是让我看书不断去想,让我背诵几段,还要讲几段,我肯定是做不到的。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浅阅读。

2、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我告诉你,很多东西,不必细读,浏览一下就行了。

所有东西都关乎于时间,你要学会最大限度地使用它。

”深阅读和浅阅读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我们可以引用很多材料证明深阅读的必要,比如“读书破万卷”“旧书不厌百回读”等,但是对于浅阅读在信息时代的优势也不容忽视,同样可以用阅读量和人们在阅读时间上投入的精力来对照说明其好处。

3、深阅读是培养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阅读方式,而且是成为大师之路必不可少的工具。

我们可以借鉴陈寅恪、顾炎武、戴震等大师,来缅怀深阅读的时代,同时对这个时代的喧嚣浮躁现象进行反思,对这种现象造成的浅阅读进行反思,并为我们如何补足深阅读这一块献计献策。

补充事例具体内容:陈寅恪将书分为三类:最低限度的读物、进一步学习的读物、深入研究的读物。

三类书中他尤其强调第一类。

陈寅恪认为第一类是必读书,从中可以得到最低限度的知识。

譬如,他认为,无论一个人的爱憎好恶如何,《诗经》、《尚书》乃人人必读之书。

因为它们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

此外,他还认为《礼记》是儒家杂凑之书,但其中包含的却是儒家最精辟的理论。

《礼记》中除了解释仪礼及杂论部分以外,其他所谓通论者,如大学、中庸、礼运、经解、乐记等,都是相当精彩的作品,不但要看,还应该背诵。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

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

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着名的《日知录》一书。

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

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戴震是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

当时,别的孩子都把学习“四书五经”当作一件痛苦的事,而少年戴震却乐在其中,每天都要背好几千字的书,从不间断。

戴震不仅学习认真,而且善于思索,喜欢提问题。

有一次,老师讲解《大学》里的文章。

老师刚读完注解,戴震就问:“老师,书上是怎么知道这话是孔子说的,是曾子记述的呢?又怎么知道曾子说的话是由他的学生记述下来的呢?”这两个疑问,很出乎老师的意料。

“这是朱文公说的。

”老师搬出大学问家朱熹,试图使他不再生疑发问。

不料戴震又问道:“老师,朱文公是哪朝人?”老师说:“是宋朝人。

”“孔子和曾子又是哪朝人呢?”“是周朝人。

”老师正觉得奇怪,戴震又接着问道:“周朝离宋朝有多少年?”老师想了一下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戴震越发好奇了:“那么,朱文公又是怎么知道孔子和曾子这些事的呢?”老师实在无法回答了,不得不赞叹说:“这可不是一个一般的孩子啊!”戴震读书时的严谨精神,为他以后成为大学问家奠定了基础。

4、可以仿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形式来设喻,写一篇题为“书中自有×××,书中自有×××”的文章。

如“书中自有酒坛子”可从酿酒的过程角度设喻,来说明读书的过程及效果;“书中自有手指头”可从作用角度设喻,来说明读书的好处。

行文中处处不忘比喻,来形象生动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6、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清)袁牧7、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中五车书。

——《对联集锦》8、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

——高尔基9、好读书,不求甚解。

——陶渊明10、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

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高尔基11、我们知道的东西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则是无穷的。

——拉普拉斯12、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王夫之13、抓住自己最有兴趣的东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

——华罗庚14、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

——富兰克林15、读书要玩味。

——(宋)程颢16、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

——(清)章学诚17、我到处寻找安宁,却无处可觅,只有在独自阅读一本小书时,我才得到了安宁。

——坎普腾的托马斯18、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

——(宋)朱熹19、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亚里斯提[我描摹满分作文]根据上面的高考作文题和[名师话高考作文]中的相关解读,再结合下面的[满分作文行文图示]和[临帖写作找差距]的相关要求提示,将满分作文补写完整。

[满分作文行文图示](学构思)书中自有酒坛子,书中自有手指头作文范例:书中自有酒坛子,书中自有手指头人们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可我却认为:“书中自有酒坛子,书中自有手指头。

”虽然它不合撤押韵,但却蕴含着我对读书的看法。

酒坛子当然是用来酿酒的。

我把书比喻成酒坛子,是因为读书能将人已有的知识和文化进行“沉淀”和“发酵”。

在长时间的阅读之后,你会感到原有的知识和文化变得有味道,对于原有的知识有了自己独到见解,而书的内容在你的身上也留下了或多或少的的痕迹。

手指头,是我引用了禅学中的思想。

把书比作手指头,强调它可以为人们幸福生活在哪里,给人们美好的启迪。

比如《易经》,它可以使人获得很多启迪,小到为人处事,大到治国平天下。

我很喜欢读《哈利·波特》。

7岁时,我便在小板凳上听爷爷给我讲“飞天扫帚”和“伏地魔”的故事。

一边听故事,我还一边会站到板凳上望着窗外,期望会有猫头鹰把魔法学校的通知书发给我。

上了初中以后,我总是希望自己像哈利一样受人人关注和崇拜。

现在《哈利·波特》的小说写完了,哈利也在小说中成长了十七岁。

而伴随《哈利·波特》一起成长到了十七岁的我,将会把这个故事继续下去。

我认为我就是那个褪去了光环的哈利,我相信《哈利·波特》会带给我一颗不会泯灭的童心,随着时间推移,这将成为我的财富。

就像酒坛子里的酒一样,时间越久约有滋味。

喜欢浅阅读与深阅读的不同之处在于,喜欢浅阅读的人欣赏书中“手指头”的实用,喜欢深阅读的人品尝的是书中“酒坛子”的味道。

两者各有千秋,但都不能丢失对方。

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管是缺少了线还是缺少了风,它都无法飞翔于蓝天之上。

没有了线风筝会变得迷茫,没有了风的风筝将永远不能飞翔。

迷失时,我们需要浅阅读来调节心情,寻找目标,获得启迪;在平时,需要通过不断地深阅读来增添生命的厚度,酝酿出醇厚浓香的人生。

一个人如果能通过“手指头”的指示,在书本中获得人生的各种启迪,又能在书这个“酒坛子”中酝酿自己厚重的人生,那么,这个人的人生是将充满无限生机和无限可能性的,将是缤纷灿烂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