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能量原理
(习题解答)
3-1 写出下列弹性元件的应变能和余应变能的表达式。
(a )等轴力杆;(b )弯曲梁;(c )纯剪矩形板。
解:(a )等轴力杆
应变能 余应变能
其中L 为杆的长度,f 为杆的截面积,Δ为杆的变形量,E 为材料的弹性模量。
(b )弯曲梁 应变能
余应变能 (c )纯剪矩形板 应变能 余应变能
3-2 求图3-2所示桁架的应变能及应变余能,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式为 (a ) E σε= (b )
σ=
解:取节点2进行受力分析,如图3-2a 所示。
根据平衡条件,有
13213113cos 45cos 45sin 45sin 45N N P N N P N N ︒︒︒︒
⎧+=⎨=+⎩⇒== (1)
311313
N N
f f σσ== (2)
(a ) E σε=时
3
1131
3
N N Ef Ef εε=
=
(3) 0
V
U AdV fl d εσε==⎰⎰ (4) 0
V
U BdV fl d σ
εσ*
==⎰⎰ (5)
联立(1)、(2)、(3)、(4),得到桁架的应变能为 联立(1)、(2)、(3)、(5),得到桁架的余应变能为
(b )
σ=时
22
3113222213
N N E f E f εε== (6)
联立(1)、(2)、(4)、(6),得到桁架的应变能为 联立(1)、(2)、(5)、(6),得到桁架的应变能为 3-3 一种假想的材料遵循如下二维的应力—应变规律
其中E 、G 和μ是材料常数。
导出用这种材料做成的二维物体的应变能密度。
解:应变能密度 余应变能密度 总应变能密度 而
所以应变能密度为
3-4 试用虚位移原理或最小位能原理确定题3-4图所示平面桁架的节点o 的位置和各杆内力。
各杆材料相同,弹性常数为E 。
N P 4110=,N P 32105⨯=,各杆截面积215.1cm f =,222cm f =,233cm f =。
解:设o 点的位移为u 、v ,则各杆的变形量如下: o-1杆:)(2
2
sin cos 1v u v u +=+=∆θθ o-2杆:v =∆2
o-3杆:)(22
sin cos 3v u u +-=+-=∆θθ 系统位能 令0=∏δ,则0=∂∏∂u ,0=∂∏
∂v
,从而: 解得
由∆=
l
Ef
N ,得 3-5 试用最小位能原理导出承受均布载荷q 的弯曲等截面梁(图3-5)的平衡方程式。
解:由教科书例3-2知 悬臂梁的边界条件为:
在0x =处,0w =,0dw dx = 在x l =处,剪力0Q =,弯矩0M = 又知
dw
u z
dx
=-(直法线假设)
在x l =处,弯矩0M = 所以,当x l =时, 又知 所以
在x l =处,剪力0Q =
所以,当x l =时,330d w
dx
=
由以上,如果
则有受均布载荷悬臂梁的平衡方程为
44d w
EJ q dx
-=0
3-6 试用最小余能原理求解图3-6所示圆框的弯矩表达式,并给出弯矩图。
圆框的截面弯矩刚度为EJ 、sin P
q R
απ=。
解: 根据圆框的对称性可知,在图3-6a 的受力分析图中,只有轴力和弯矩,而无剪力。
取右半部分的一段进行受力分析如图3-6a 所示。
根据平衡条件,可得到弯矩表达式 余应变能 外力余能
故
根据最小余能原理
*0
0002
00
1
2
MRd M EJ
M N R PR π
αππ∂∏=⇒=∂⇒--=⎰
(1)
*0
00020(1cos )037
28
MRR d N EJ M N R PR π
ααππ∂∏=⇒-=∂⇒--=⎰ (2)
联立(1)、(2)解得
则圆框截面的弯矩为
3-7 试用瑞利—李兹法确定图3-7所示梁的点A 处横向挠度。
解:梁两端简支,其位移边界条件为
0202|0|0x x w d w dx ===⎧⎪⎨=⎪⎩, 2
2|0|0x L x L w d w
dx
===⎧⎪⎨=⎪⎩ 选取正弦函数为基函数,取前两项,则 梁的应变能为
梁的外力势能 梁的总位能
由最小位能原理 因此
当2
3
x L =时
3-8 沿直平面内的正方形薄板,边长为2a ,四边固定,只受重力g ρ作用,如图3-8所示。
设0μ=,试取位移分量的表达式为 用瑞利—李兹法或伽辽金法求解。
解:运用伽辽金法求解。
本题中的四边形薄板四边固支,因此是一个平面应力问题。
其基本方程为
()222222222222
1101221101221,2,3m m E u u v X u dxdy x y x y E v v u Y v dxdy y x x y m μμμμμμ⎡⎤
⎛⎫∂-∂+∂+++=⎢⎥ ⎪-∂∂∂∂⎝⎭⎣⎦
⎡⎤
⎛⎫∂-∂+∂+++=⎢⎥ ⎪-∂∂∂∂⎝⎭⎣⎦=⎰⎰⎰⎰L (1) 当只取1A 项和1B 项时,位移分量的表达式为
2222112242242222112
22222222211
2224
661,1221,133411,u y xy u x xy A A x a a y a a v y v x B B x a a y a a A u x y v xy
B x y a a a x y a ⎛⎫⎛⎫∂∂⎛⎫
⎛⎫
=--=-- ⎪ ⎪ ⎪ ⎪∂∂⎝⎭⎝⎭⎝⎭⎝⎭⎛⎫⎛⎫∂∂⎛⎫
⎛⎫
=--=-- ⎪ ⎪ ⎪ ⎪∂∂⎝⎭⎝⎭
⎝⎭⎝⎭⎛⎫⎛⎫∂∂=--= ⎪⎪∂∂∂∂⎝⎭⎝⎭ (2) 因为0,0,X Y g μρ===,所以(1)式可简化为
222122222
1221102211022a
a
a a a a a a u u v E u dxdy x
y x y v v u E g v dxdy y x x y ρ----⎛⎫
∂∂∂++= ⎪∂∂∂∂⎝⎭⎡⎤⎛⎫
∂∂∂+++=⎢⎥ ⎪∂∂∂∂⎝⎭⎣⎦
⎰⎰⎰⎰ (3)
将11,u v ,及(2)式代入(3)式,得
即 简化为 由此解得
代入位移表达式,得 由物理方程,得
3-9 用李兹法求解受均布载荷作用双简支梁的最大挠度和最大弯矩,挠度函数选下列两种形式,比较其计算结果。
(a )1()sin x
w x a l
π=
(b )133()sin
sin
x
x
w x a a l l
ππ=+
解:双简支梁两端的位移边界条件是
在0x x l ==处,22
00d w
w dx
== 弯矩的表达式为
(a )1()sin x
w x a l
π=时
梁的总位能
由最小位能原理0δ∏=有 所以挠度函数的表达式
最大挠度 最大弯矩
(b )133()sin sin
x x
w x a a l l
ππ=+时 梁的总位能
由最小位能原理0δ∏=有 所以挠度函数的表达式
最大挠度 最大弯矩
3-10 用李兹法求解受均布载荷悬臂梁的挠度,挠度函数选下列各种形式,并比较两种计算所得的最大挠度。
(a )2323()w x a x a x =+
(b )()(1cos )2x
w x A l
π=-
解:悬臂梁的边界条件是
在x=0处,00dw
w dx
==
(a )2323()w x a x a x =+时
梁的总位能
由最小位能原理0δ∏=有
232321
04603EJla EJl a ql a ∂∏=⇒+-=∂ (1) 2342331
061204EJl a EJl a ql a ∂∏=⇒+-=∂ (2) 联立(1)、(2)解得
所以挠度函数的表达式
最大挠度
(b )()(1cos
)2x
w x A l
π=-时
梁的总位能
δ∏=有根据最小余能原理0
所以挠度函数的表达式
最大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