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


c“=魏。“Y。4=勤。oYlo+&。o(),i4-y。o)+三(ci4一cfo)yi“
由此,碳排放强度的变化町以分解为:
2.2我国制造业发展与碳排放总体趋势分析
本文计算了制造业整体以及制造业内27个行业 1996—2007年各年的单位工业总产值的碳排放量,即碳排 放强度,并以制造业整体1996—2007年碳排放强度的平 (6)
O.033,年均降幅为10.46%。
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等则为低碳行业。
从我国制造业发展趋势图(见图1)可以看出,我国制 造业、高碳制造业和低碳制造业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变化 趋势。其中,制造业总体产值平均增长率为20.79%,高碳 行业的平均增长率为21.41%,低碳行业的平均增长率为
20.58%。
篡 墨笔
:1.6
k艨
0.4

年份Year 图3
Fig.3
从我国制造业碳排放趋势图(见图2)可以看出,我国 制造业、高碳行业和低碳行业的碳排放量均争现出增长的 变化趋势,其中,制造业碳排放总量从1996年的57 016.83 万t到2007年的107 606.5万t,年均增幅为6.3%;高碳
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2l卷
第5期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lVn刑T
V01.21
No.5
201l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
潘雄锋舒涛徐大伟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辽宁大连l 16085)
摘要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并且制造业的碳排放重已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要寻找制造业的有效减排途径,就
注:碳排放系数为吨碳/吨标准煤。
年3.0l下降到2007年0.844,年均降幅为15.98%;而低 碳行业碳排放强度则从1996年的0.233下降到2007年的
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 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因此,制造业中剩下的其他诸如
收稿日期:2010一lO一26
制造业碳排量强度的因素分解方法
碳排放强度等于碳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如下
作者简介:潘雄锋,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生态与环境规划管理。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编号:20080141113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DUTIIRW304)资助。 ・10l・
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一
45%的目标任重而道远。要寻找制造业减排途径,就需要 准确分析和计量促使碳排放增加的影响因素,这样才能对 症下药。因素分解法是一种通过数学转化运算将目标变 量分解成若干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运用该方法进行 分解,可以详细了解各因素对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相 对影响程度。近年来,学术界采用因素分析法研究我国碳 排放问题取得了不少进展,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Wang等 采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定量分析了1957—2000年问能 源强度、能源结构和经济增长对我国的CO:排放的影 响…。Ma&Stem同样运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分析了 1971—2003年间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经济增长对我国的 CO:排放的影响,但其创新之处在于在能源结构中引进了
缓和这种冲击,拉动经济增长,加大了投资的力度。由于
加惦帅艿∞衢粥埒O
制造业中出口行业大多为轻工业,而这些行业为低碳行
对碳排放强度形成影响,如市场化程度、国际制造业贸易
量、固定资产投资昼等。但实际上这些因素都是通过影响
产业结构或各产业能源使用效率的变化进而间接地影响
强度的变化是同向的;如果是负值,则表示其影响方向和
碳排放强度的变化方向对碳排放强度的作 用。因此,总体来说,对碳排放强度的分析,应从碳排放技 术效率与产业结构角度出发。
万方数据
秽_象
咽罗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5期
公式表示:
表示由于整体制造业结构变化导致碳排放强度的变化量,
c=导

(1)
则第疗期碳排放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为:
其中:c表示碳放量(万吨),y为制造业工业总产值
(亿元人民币)。在这里由于考虑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 的价格不断变化的因素,以各个年份的工业总产值所计 算出来的单位碳排放量不能进行对比,所以对工业总产 值进行平减,取1996年为基期,且取工业品出厂价格指
n-I
(10)
结构份额式(7)和效率份额式(8)分别描述了从基期
以来,结构份额变化和效率份额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贡献
率;而结构份额(9)和效率份额(10)则分别表示了结构变 化和效率提高对第rl期碳排放强度变化幅度中所占比重, 当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为正值时,说明其推动力与碳排放
的高低;产业结构反映了各行业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 重。另外许多其他因素也能够通过能源消费的途径,进而
将影响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为效率份额和
结构份额并提出相应的测算方法,并基于我国1997—2007 年的统计数据,从结构和效率两个维度对导致我国制造业 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内在动因进行评价和分析。 1
生物质能呤J。徐围泉等采用简单平均的迪氏分解法定量 分析了1995—2004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 等因素的变化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i3。。胡初枝等采用平 均分配余量的分解方法定量分析1990—2005年经济规
of energy
2.3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
制造业发展和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决定了我国碳排 放强度的变化趋势。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高碳 行业和低碳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其 中,制造业碳排放强度从1996年1.06下降到2007年 0.28,年均降幅为11.18%;高碳行业碳排放强度从1996
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国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转移步 伐加快,发达国家不断将高排放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等发 展中国家。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碳排放总量 已位居世界第二,而制造业碳排放就占了80%以上,要实
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的贡献H1。李艳梅等
以我国1980—2007年为样本期.构建因素分解分析模型,

图l
Fig.I
降的因素中,结构份额的累计贡献为一23.5%,而效率份
额的累计贡献为123.5%,可见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因素中 主要由效率份额贡献,而结构份额则起着阻碍作用。另 外,由于结构份额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所以 我国制造业发展趋势图 对碳排放强度争现出较强的波动。且正是由于结构份额
Growth trend of China’s manufacture industry
下的计算公式I
7|:
(4)
C=邪,×6,
(1)
为了分析结构变化和效率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份额,将C4进行分解。4 J:
制造业各行业能源消费数据来自于1997—2009年
《中国统计年鉴》。式中,C为碳排放总量,E,为能源,的
消费量,艿,为能源J的碳排放系数。从IPCC(国家温室气 体排放清单指南》可得到如下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 (5) 数卜…,如表1所示。
c:2荔丽
爰0。(),?一),0;)
化量。则第n期碳排放强度变化中的效率份额为:
‘7)
式中,(c?一c|0)),?表示由于第i行业碳排放技术效率
变化而导致碳排放强度的变化量;三(c?一co)Y?表示由于
制造业整体碳排放技术效率变化而导致碳排放强度的变
数作为平减指数,即将各年度现价工业总产值通过工业
品出厂价格指数转化为1996年价格基准年町比价。另 外从这个公式也町以看出,碳排放强度越小越有利于发
易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作用,而宏观政策根据宏观经济形
势的不同而不断变化,造成了结构份额在某些年份对碳排 放强度起到积极作用,而某些年份义对碳排放强度起到负 面效果。如始于1997年6月的亚洲金融危机,我国经济 受到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对出口相关行业影响较大,为了
^,oI)卿餐撇器
co_∞ 一I_芒u一 o.I母一
需要准确分析和计量促使制造业碳排放增加的影晌因素。为此。本文在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 因素分解法将碳排放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与效率份额。并基千1996—2007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中的结 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在1996—2007年间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 度的下降均是由效率引起的,而结构则引起了碳排放强度的提升。因此,应大力推进低碳技术的开发。以进一步发挥效率份额在制造 业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积极作用,同时,进一步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逐步淘汰一些高碳排放行业。使制造业产业结构向规模化、低碳化 和高端化升级。 关键词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结构份额;效率份额 中圈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1)05-0101一舾doi:10.3969/j.issn.1002—21舛.2011.05.017
三(c?一co。)Y?
c:2两t
F瓣
(8)
展低碳经济。将C和y分别按照制造业的各行业进行分
解冲。,即
29 29
为计算第1't期碳排放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
份额,取第n—l期为基期,则第rt期碳排放强度变化中的
c=互c。,Y=互yl 由此将C进行分解,得到:
(2)
结构份额为:
c2匆5茸2≯-Ⅶ
度;儿表示第i产业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例。
Change trend of cadmn emission intensity of China’s manufacture industry
2.4我国碳排放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分析
依据前面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计算方法计算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