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5.4 声音的强弱变化教案4声音的强弱变化【教学分析】教材通过感受钢琴曲声音时强时弱,优美动听。
使学生产生疑惑:影响声音强弱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呢?通过探究活动弹奏皮筋琴,使学生做出猜想,完成科学探究活动,发现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影响声音强弱变化的因素是物体振动的幅度。
2.对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并与声音的变化联系起来。
3.在科学探究中以事实为依据,乐于完成探究活动。
4.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
【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琴或其他乐器、橡皮筋、纸盒、铅笔。
2.活动场地:教室。
【教学过程】一、口琴演奏,听音导入师:同学们,在音乐课上我们学习了口琴演奏,你们能一起来演奏一首曲子给老师欣赏一下吗?生:能。
(生吹奏乐曲)师:真好听,老师最近被一些问题困扰着,今天想请教同学们,看看聪明的你能不能帮老师解决难题。
(课件出示:问题1:能用口琴吹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吗?)生:能。
师:你能演示一下吗?生演示师:是这样吗?生:是(齐答)师:谁能告诉老师,应该怎样区分,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生:老师,你听。
(生演奏)这个声音比较重,就是强,(生演奏)这个声音比较轻,就是弱。
生:还可以通过鼓掌来区分,大力拍,发出来的声音是强,轻轻拍,发出来的声音就是弱。
二、实验探究师:原来是这样,非常感谢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了困扰多时的难题。
有没有信心帮老师解决第二个难题?生:有。
“课件出示:问题2:从同一高度落下的,不同面值的硬币落在桌面上的声音强弱一样吗?”生:不一样,1元的应该强一点,因为它最重。
生:我觉得5角和1角的应该差不多,因为它们的重量感觉也差不多。
生:我不同意,我认为5角要强一点。
师:看来我们有了不同的意见,那就要——生(全体):用事实说话。
师:是的,让我们通过实验,用事实来说话。
(PPT出示材料)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三种不同面值的硬币,一元、五角、一角。
那么我们就要听一听这个问题,怎么做,看这,我们用一个围栏,围栏的壁可以使硬币不会滚到哪误事,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它是控制一下高度,使我们每一次让硬币落下去的高度都一样,可以吗?生(全体):可以!师:好,那现在请每组的一号同学,轻轻地把你们左下面的袋子拿出来,装银币的纸袋,找到了吗,好,再请离这纸筒最近的那一位同学把纸筒拿到桌面上来,非常好,又快又好,问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如果在听硬币掉落时发出声音时,我们九个组的同学要做到什么,要做到什么?生:没有噪音。
师:没有噪音,就是不说话,只用我们的——生(全体):耳朵!师:能做到吗?生(全体):能!师:那么现在各组开始!(各组进行实验,师巡视)师:哪个小组来分享你的发现?生:我发现一角的声音比较清脆,一元的声音有点沉重。
师:你看,他说得多好,他比较着说,一元怎么样,一角怎么样,相互比较得出结果,不错!沉重,这个沉重,这样的声音描写也非常好,还有吗?生:就是投放一元硬币的时候,它“叮”一声就落下去了,然后一角的时候,就“咚”一声。
生:一元的重一点发出的声音更强一些,然后五角排第二,然后第三个是一角,声音最弱。
师:你真了不起,不仅说声音现象了,他把可能是什么样的状况造成了声音的不同也尝试解释了。
师:同学们真厉害,原来同一高度落下的,不同面值的硬币落在桌面上的声音强弱是不一样的,重的发出的声音强,轻的发出的声音弱。
真是太感谢同学们了,老师今天还碰到一个小玩具,想让它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但是却不知道要怎么做,你能帮帮老师吗?(课件出示:橡皮筋琴)生:这个简单,先拉开一点点橡皮筋,然后松手,听一听;再拉大一些,然后松手,再听一听。
比一比两次的声音才能判断。
师:这个方法真不错,那要拉开多少呢?生:……师:让我们用数据说话,拿尺子量一量,看看我们到底拉开多少厘米。
我们在实验时还要注意什么?生:要及时记录,要保持安静。
如果太吵了,就听不见橡皮筋琴的声音了。
师:你真是个优秀的孩子。
那我们就试一试吧。
(各组进行实验,师巡视)师:哪个小组愿意先和大家分享你们的发现。
生:我们小组发现橡皮筋拉开3cm时,振动幅度最小,声音最弱;拉开7cm 时,振动幅度最大,声音最强。
师:其他小组测的发现和他们组的一样吗?生:一样。
三、课堂总结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通过你们的帮助,老师能够解决今天最大的难题了。
(课件出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声音越弱。
)生: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朗读)师:原来影响声音强弱变化的因素是物体振动的幅度。
课后,我们可以继续探寻声音的奥秘,看看声音都带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惊喜。
下课!【教学反思】本课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学生对探究活动才有高度的探究热情,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活动才是积极、主动而且真实的,思维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发展。
教学中制造声音的环节,从多角度、多层面为学生们开展科学探究提供了条件,促进了他们的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发展【总结点评】本课教学设计层层递进,整体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所提高,学生学的轻松、愉快、积极性高。
【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5.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第五单元奇妙的声音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分析】教材先通过音乐会唱歌、乐器比赛的场景展开,让学生回忆起生活中的声音,再让学生预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最后指导学生探究活动观察不同物体发出声音时产生的现象,讨论这些现象的共同特征,从而找出规律:“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已有自己的认识,但多数学生的描述并不准确。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材料、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通过现象,发现规律。
【教学目标】1.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2.学生能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借助恰当的工具来观察一些不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
3.在探究活动中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4.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乐器演奏音乐(视频)、鼓、锣、音叉、水槽、水、细沙、小动物飞行翅膀发声视频(动画)。
2.活动场地:教室。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师:今天老师要领大家走进一个奇妙的声音世界,你们愿意跟老师一起来探索吗?(请欣赏)(播放课件)师:刚才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生:我听到吉他声。
生:我听到口琴声。
生:我听到说话声。
生:我听到广播的声音。
生:我听到动听的歌声。
……师:关于声音,你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吗?生:我想知道为什么吉他的声音比口琴的声音要大?生: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这些声音都不一样?……师:真棒,同学们提出这么多价值研究的问题。
那我们想要研究声音,首先要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板书课题)二、猜测讨论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先来猜一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声音是碰撞产生的。
生:声音是摩擦产生的。
生:声音是撞击产生的。
(板书:碰撞、摩擦、撞击)师:想得真快,但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要研究声音的产生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做?生:做实验!师:是的,我们要用事实说话。
这节课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材料(PPT 展示),除了这些材料,你身边的其他材料也可以利用起来,实验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请听好:1.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
2.注意观察物体发声时的变化,并且做好实验记录。
三、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开始取材料并进行研究)(20分钟后,教师示意学生停止活动)四、交流探究成果,得出结论师:刚才同学们研究的非常投入,你们肯定会有很多发现,下面就是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交流时下面的同学要认真听。
看看他的发现哪些和你们是一样的,用“√”表示出来,交流时不用重复。
生:(出示实验报告单)我们发现敲鼓时,鼓上的细沙在跳动,吹口琴时嘴唇振得发麻,我们的结论是任何物体发声时都会动。
生:我们研究的是音叉、三角铁、鼓等物体,我们反复敲三角铁,手能感觉有点发麻,敲音叉时音叉颤动,在发出声音,当颤动停止时,就没有声音了。
我们的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碰撞产生的。
师:其他同学可以交流和这些同学不一样的地方。
生:我们小组还选用了水,用杯子舀出一点水(倒入水槽)让它发声,发现水溅出来了,生:刚才我们小组把音叉放入水中,一敲,水就会有波动。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发现这些物体在发声时都在动,谁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它们怎么动?生:(做手势)师:科学上,我们把像皮筋这样来回的运动叫振动。
(板书:振动)刚才有不少同学已经非常规范地用到这个词,可是从交流看,老师发现有的同学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而有的同学认为声音是由碰撞产生的,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你们能不能谈谈各自的理由。
生:我们认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师:谈谈你的理由。
生:因为我们实验的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所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嗯,这是你们观点,还有其他的观点吗?师:请你们小组(碰撞论的小组)再谈谈你们的观点。
生:我们的意见是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我不同意声音是由碰撞产生的,是因为碰撞也是产生(声音)的方法,我认为振动包括碰撞。
师:你认为是通过碰撞来产生振动,是这个意思吗?生:对!生:我们还是认为只有一个物体碰撞另一个物体才能产生声音。
师:我看现在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这样吧,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师出示锣,敲锣,学生注意听。
)师:刚才我敲打锣,锣发声,现在我不敲了,锣有没有声音?(有)这是怎么回事?谈谈自己的观点生:不敲锣了,可锣还在振动。
生:可是如果没有碰撞锣就不会振动。
师:(敲一下锣,马上捂住锣,声音消失)为什么声音消失?生:锣不振动了。
师:大家试试,还可以谈谈看法,现在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我们同意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师:现在我们统一了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碰撞只是引起振动的一种方法。
(板书)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这些奇妙的声音又是怎样让我们听到的呢?看来我们的研究还不能结束,声音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等待着我们一起去发掘,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继续保持探究的热情,通过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去寻找声音的秘密,有了新的发现和收获及时告诉老师好吗?【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围绕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活动中适当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目的,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时间,让学生先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想假设,然后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展开观察实验活动,从而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得出结论。
【总结点评】本课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进行猜测,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活动不拘泥于教师提供的材料,充分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思考的能力,促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实验探究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