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国学经典教学全册备课一、指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
通过开展经典颂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学校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③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④通过天天颂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江上渔者教学目标: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
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学生:江上打鱼的人。
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谁会读这首诗。
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由朗读: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
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4、齐读古诗。
教后记:元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教后记:泊船瓜洲教学目标: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教学流程: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时间:4分钟)问题:①放学后,你们都回哪儿有没有人回不了家的为什么②离家远而回不了家,你是什么感受?你们年少也许没有离家千里的经历,但你们肯定有过和父母亲分别多日的时候吧?那种感觉是~~(学生:思念对方)将来同学们长大了,有一天那么不能回故乡了,这种感情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是什么样的感情?(学生:思念故乡)[板书:思乡]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时间:13分钟)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并揭示课题(时间:5分钟)2.扫除阅读障碍,初读古诗(时间:7分钟)(三)重读古诗,加深理解(时间:13分钟)1.自由读诗,联想诗歌中表现的地理位置再读古诗,自主读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2.学习重点诗句,体会思乡情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写的是什么(明月)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是写明月的(床前明月光)(四)美读全诗,当堂背诵(时间:5分钟)教后记:书湖阴先生壁【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读题。
2、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二、诵读,明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3、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
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4、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精读,悟诗情。
1.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
(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2.汇报交流:3.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4.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操。
你感受到了吗?说说吧!5.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6.再次,感情朗读。
7.尝试背诵。
教后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5、介绍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着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
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自由阅读,注词释义,理解诗意。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
五代时越王所建。
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古诗今译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教后记: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掌握《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生字新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感受诗歌的美,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望天门山》,还能记住吗?点生背诵。
2、光记住诗还不够,谁记住了我们学习这首古诗的方法?3、(导入新课)那么,这节课我们利用这种学习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课题)二.自我探究,感知古诗的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先学生回答,再老师补充。
)1、识诗人:(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所以也把他称为“苏东坡”。
有没有吃过一道菜“东坡肉”就是他最爱吃的一道菜。
我们常念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是出自他的笔下。
以后我们会学到他的许多诗词。
)2、读诗句: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很有名的。
3、明诗题:要想把诗读得有感情,就要理解这首诗,首先,从诗的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媚,后来下起了雨。
)然后,你从诗里读懂了什么4、解诗意:谁能说说第一行诗写了什么?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诗人要拿西施来比西湖,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扫娥眉,总是风姿卓越,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诗人把西湖写得这么美,你从诗篇里感觉到了诗人的感情了吗(对西湖喜爱的感情)6、背诗篇:我们也带着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读吧!一边读,一边记,看谁能很快地把它背出来。
(当大部分学生能背诵时,请个别学生表演背诵。
)7、质疑解难:对于这首优美的古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五.小结。
教后记:学习《惠崇春江晚景》一、揭题导入。
读题目,了解作者并解题。
要求学生出示资料解题。
1、惠崇是宋代和尚,着名画家。
2、苏轼是唐宋八大家这一,宋代着名的文学家,又名苏东坡。
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题的诗。
二、看图,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看看图画,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他们都在做什么呢2、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将诗歌读通顺。
2)、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
而后可以分成小小组讨论、交流你读懂和没读懂的地方。
三、检查读诗歌的情况。
过渡: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你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谁愿意先来说说呢1、先交流学生读懂的地方。
2、再交流学生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
正要上来的河豚想到了什么呢知道了什么想干什么联系全诗思考。
说说自己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
如:"竹外、鸭先知、蒌蒿满地、正是河豚欲上时"重点讲解:"正是河豚欲上时" 学生回答:河豚想赶回春江产卵;知道春天来;知道桃花开了,春江水暖了……3、谁能看着图画把这首古诗的意思说出来(自己先练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