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交礼仪的问候技巧
要不就是“喂,阿喂”的叫。
“喂”是广东话,等同普通话里面碰到不认识的人时“你,啊你”一样的。
父母不在场监督的时候,这种称呼也就过关了。
不离开自己熟识的环境是不会知道打招呼也是一种学问的。
刚来北京的时候每天为了家里的用品跑商场,跑多了就跟那些服务员认识了。
我听说不该叫她们“小姐”,所以我就叫她们“大姐”。
广东话里面“大姐”就是女青年。
谁知道有一天一个年轻的女销售员跟我说:“下次你别叫我大姐了,我没有那么老。
”真让我不好意思。
正确地招呼所碰到的人是小时候我家里对我坚持不懈的训练。
见到人就要招呼,不能胆小、害羞、无礼、耍小脾气。
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习惯。
但是现在年纪大了,社会关系复杂了,我却越来越不知道该怎样打招呼了。
小时候容易,反正就是阿姨叔叔、哥哥姐姐、老师同学。
谁把人带来一起玩的,一般也会告诉我该怎样称呼。
要不就是“喂,阿喂”的叫。
“喂”是广东话,等同普通话里面碰到不认识的人时“你,啊你”一样的。
父母不在场监督的时候,这种称呼也就过关了。
出来做事,碰到了很多不认识的人。
“喂,阿喂”地招呼人,肯定是于礼不合的。
幸好我们公司想得挺仔细的,培训里面就专门有称呼同事的项目。
比我高级的都叫先生、小姐。
平辈的就以名招呼。
也挺简单的。
后来离开了香港,到了洋人中间工作。
不分大小一律以名
字招呼。
六十多岁的老板满头银发,也让我叫他的名字。
这是平等的体现吧?但是却也让我这个华人小子感到一点不自在。
要是在香港肯定最起码要叫先生的,到底年纪那么大了。
还有就是没有人一个一个为我介绍同事,必须自己碰到了就做自我介绍。
“我是张瑞锭,新来的xxx。
”都不知道说了多少次了。
大部分人都挺友善的,但是不友善的人也为数不少。
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傻傻的,但是后来也就习惯了。
现在到了北京,虽然是北京人的地方,但是过了一年多了,我有时候还是不知道该如何招呼一些人。
有时候能躲得过去就不叫了。
譬如“年轻人”、“小伙子”等,我还是觉得叫得别扭。
“大姐”的年限最难把握好。
“老师”的使用规则特别模糊。
领导们没事最好别碰上,那就不用打招呼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