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

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

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8-02 08:55 共 28人浏览[大] [中] [小] 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0.68,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48。

也许这种估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

为什么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呢?一些人认为,这种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瓣成两半花。

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消费观念属于伦理道德畴,由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消费观来自不同的经济基础。

还要用经济与制度因素来解释中美边际消费倾向的这种差别。

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

而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讨论题:1.从这个案例当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如果要提高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案例点评: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说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明显的低于美国,为什么?我认为存在以下的原因:首先来看收入。

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尽管也经常发生经济周期性波动,但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

经济的稳定决定了收入的稳定性。

当收入稳定时,人们就敢于消费,甚至敢于借贷消费了。

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国家,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快,但就每个人而言有下岗的危险,收入并不稳定。

这样,人们就不得不节制消费,以预防可能出现的下岗及其他风险。

其次来看制度。

人们敢不敢花钱,还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性。

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

失业有失业津贴,老年人有养老金,低于贫困线有帮助,上大学又可以得到贷款。

这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美国人无后顾之忧,敢于消费。

但中国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被打破了,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且受财政实力的限制也难以在短期有根本性的改变,从而要为未来生病、养老、孩子上学等必需的支出进行储蓄,消费自然少了。

最后边际消费倾向还与收入分配状况相关。

在总收入为既定时,收入分配越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低。

这是因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

中国目前的收入不平等比美国严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低也是正常的。

解决我国边际消费倾向偏低的就要从这几方面入手。

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提升策略研究中国政府门户 | 更新时间:2009-01-13 | 来源:中经专网字号:【大】【中】【小】【复制本页地址】【打印本页】【关闭窗口】[摘要]近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都处于下降趋势。

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趋冷的背景下,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具有特殊意义。

本文对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涵和特征进行了阐述,并就当前国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

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提升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提出了政策建议。

(中经评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迄今,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推动型的过渡。

而且,近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以及居民消费率的下降趋势非常明显,从2000年到2007年,最终消费率由62.3%下降到49%,居民消费率由46.4%下降到38%。

总消费需求与经济发展绩效之间不能形成良性循环,严重影响到经济增长质量。

进人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在居民消费热点出现,民间投资活跃,银行贷款扩较为明显。

在本轮的经济周期性增长中,经济开始逐渐摆脱投资、消费双疲软的制约,价格杠杆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出新的活力。

2008年上半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1.5%和52.6%,消费增幅率大于投资增幅率1.1个百分点。

但是进入2008年下半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形成,我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在当前出现了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经济开始由“偏热”变“突冷”,这就需要大力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

而对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分析,有助于了解人们的消费行为,也有助于探讨总消费需求与收人分配的关系,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居民消费水平。

一、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涵及研究现状(一)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涵在关于消费理论的研究中,边际消费倾向备受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它对消费函数的形成至关重要,也因为它是分析收入分配对总消费的影响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就是指,居民家庭每增加一个人所增加的商品消费量。

而边际消费倾向的提升就是指所增加的商品消费量在质和量的提高,或规模的扩展。

居民消费具有不同的地域性,其收入与消费以及价格具有差异性。

以表现为不同的特征。

(二)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现状许多研究试图通过对边际消费倾向的理论分析或实证检验来探讨收入分配将如何影响总消费。

这些研究中隐含着一种倾向,那就是希望证实或证伪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特征,以支持或批判更为均等的收入分配将提高总消费这一观点。

Btinder(1975)试图证明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情况下,更公平的收入分配能提高总消费需求,但是,他的研究赋予了较强的假设条件,得出的结论相应有很大的局限性。

国很多研究也试图找到“缩小收入差距能扩大总消费需求”这一结论的前提条件(军等,2003)。

从这些已有的研究看,研究边际消费倾向的基本理论仍以凯恩斯消费函数为主流,基本模型为:c=a+br,其中c为即期消费,a为自主性消费(即消费者维持生存所必须的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mpc),r为当期可支配收入。

为了便于和其他相关研究成果的比较,我们引入两个基本假设:第一,自主性消费对所有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均为同一常数;第二,所有的消费者同质,即除了即期可支配收入外,消费者所有其他性质均相同,在这个假设条件下,相同收入的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相同。

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每个收入阶层的代表性消费者进行分析,这也是被普遍接受的一种分析式。

二、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特征(一)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价格差异性从居民自主性消费来看,其边际消费受着不同因素的影响。

影响不同地区同种商品或服务价格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当地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替代商品以及互补商品的价格水平、要素或商品的供求状况、商品和服务在地区间的可贸易性等。

由此可知,土地面积大、自然条件差别大、收入水平差别大、地区间不可贸易商品和服务比重高的地区之间的价格差异会比较显著。

不可贸易商品和服务是影响价格差异的主要因素。

工农业产品易于流动,不同城市之间的价差较小,因此,衣着和食品是城市之间价格差别最小的两个类别。

而房地产和服务消费在地区间基本不能流动,城市之间价格差异明显,成为构成各个城市价格差距的主要因素。

从大类来看,房地产和教育是差别最大的两个类别,从小类来看,教育类中的小学(免费教育)和市重点高中收费差别最大。

而医疗方面的住院费、手术费,通讯方面的上网拨号费等,也都属于差别很大的价格类别。

(二)价格指数与购买力的相关性不同地区价格指数对各地居民的购买能力有明显影响。

以的价格指数为100,比较各城市的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最低时。

、和三个城市,价格指数分别为74、60和74。

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和,价格指数分别为143、110和145。

其含义是,购买同样一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要花100元,在、和,分别只花费74元、60元和74元;在、和,分别要花费143元、110元和145元。

也就是说,在、和三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为市的74%、60%和74%时,它们与市民具有相同的消费能力。

而对、和三个城市来说,只有当他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达到市的143%、110%和145%时,他们才与市居民具有相同的消费能力。

(三)收入水平与价格水平的相关性各城市的价格水平和名义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通过名义收入水平和价格指数的相关系数分析,结果为0.842,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异于零。

这表明,名义收入高的地区,也倾向于具有较高的价格水平。

名义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强正相关关系,并且比较稳定。

由于人均实际收入反映各个城市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因此比较准确地反映各个城市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因此也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不同城市生活水平的差距。

在、等物价水平高的城市,尽管人们的名义收入较高,但他们实际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并不是等量增加的。

同样,低收入地区人们实际消费能力与高收入地区的差距也不如名义收入显示的那样大。

(四)收入水平的差距不等于实际生活水平的差距特性收入水平差距和实际生活水平差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各个地区的价格水平不同及其产生的价格效应不同,特别是一些在地区间不可流动和不可贸易的商品和服务,如房地产、教育、医疗、家政服务、餐饮服务等,地区之间的价格差异很大,有些可达到数倍以上。

价格差距愈大,收入水平和实际生活水平的差距就愈大。

因此,决定一个地区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两项,一是收入水平,二是价格水平。

用价格因素消除货币收入的偏差,能够计算出各个地区实际生活水平的真实差距。

(五)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商品化率偏低的特性我国农村居民当前的边际消费商品化率偏低,表现为农村的商品经济不发达,生活消费品大都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商品化率表现为耐用消费品、电视机、洗衣机等。

这主要表现在农村的低收入群体。

低收入者边际消费偏低的原因是多方匾的。

一方面,他们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去购买价格较为昂贵的耐用品以及进行生产性投资;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居民有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尤其在经济转型时期,很多关系国计民生的诸如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改革还存在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对低收入都有更大的影响,从而他们有更大的预防性储蓄动机。

中等收入者一般收入较为稳定,对制度变迁的承受力更强,从而具有较高边际消费倾向。

三、对策及建议(一)把握好潜在经济增长率与适度消费增长区间潜在经济增长率与适度消费增长区间的测算和把握,是正确分析经济波动态势的重要基础。

所谓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在各种资源正常限度地充分利用,且不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

潜在经济增长表明一定时期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

现实的经济运行和消费水平围绕潜在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

如果现实的经济增长率过高地超过了潜在经济增长率,则各种资源供给的瓶颈制约就会非常严重,经济运行就会绷得很紧,产业结构失衡,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边际消费增长难以为继;反之,若现实的经济增长率过低地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消费率过低则失业问题不好解决,有可能带来通货紧缩,企业经营困难,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各项社会事业难以得到发展。

现实的经济增长率以及消费水平可在一定的、适当的幅度围绕潜在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既不引起资源的严重制约,也不引起资源的严重闲置,物价总水平保持在社会可承受的围,这一波动可称为适度经济增长区和适度消费增长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