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体育课程纲要.doc

三年级体育课程纲要.doc

新庄小学 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科课程纲要科目名称小学体育课程类型国家课程适用年级三年级上册设计教师王明锋需要课时54 课时编制时间2014 年 9 月教材分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材以实践教材为主。

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学校的条件,体育教材主要选择田径(跑、跳、投),体操、游戏、足球等基础项目,以便使学析(包括本生跑、跳、投的基本技术得到提高;并挖掘生活中的实用技能。

册教材在教学重点: 1. 教学队列,队形走为主,每节课都要有队列对形的练习。

2.本门课程掌握基本体操、快速跑(站立式起跑、途中跑);耐久跑、往返跑、立定跳远、和年级段身体素质训练、足球比赛、武术等。

的地位与作用,及教学的重点和学习的难点)学情分析(包括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课程目标(4 —6 条)1.坚持落实常规教学,在每节课中进行基本的队列队形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2. 掌握基本体操、快速跑(站立式起跑、途中跑);耐久跑、往返跑、立定跳远、身体素质训练、足球比赛等。

3. 在上课过程中多做一些辅助性练习,如发展耐力速度的定时跑,定距跑;发展下肢力量,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跳起,原地抱膝跳,跳台阶等; 4. 以速度力量练习和耐力练习的课(跳跃性、耐力性的反复练习)来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的发挥。

5. 采用小重量和不负重量的方式,通过协调性练习和提高动作速度的练习来提高速度力量。

6.培养学生学习拳、练拳的兴趣,感受武术运动特有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武术运动的热爱。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强、情绪变化较大,运动能力有一定发展,上课喜欢玩,运动系统发育不成熟,肌肉力量和协调性较差,想象创造力丰富,学习兴趣易激发。

应该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态度,掌握好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探讨,去理解,去发现。

去创造。

将学生身心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在不断克服困难体验运动乐趣;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健康和愉快生活的态度,通过从事适宜的运动,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增强体质,培养坚强的意志。

教学难点 : 1. 以速度力量练习和耐力练习的课(跳跃性、耐力性的反复练习)来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的发挥。

2. 并采用小重量和不负重量的方式,通过协调性练习和提高动作速度的练习来提高速度力量。

课领域学习内容教学重点学习难点程体育1、身体各部位的1、认识身体各部位的名称1、了解身体各部位的名内与健名称与功能与功能称与功能康基2、基本的个人卫2、知道人体所需要的几种2、在实际生活中能自觉容础知生保健知识和方主要营养素、食品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健康习识法3、树立“健康第一”的指惯3,初步了解疾病导思想3、学生能说出几种常见预防知识疾病的预防方法走 1. 变速走1、初步掌握走和跑的基本1、动作协调、轻松和2、负重走动作方法2、对不同阶段的跑速和跑3、往返跑2、跑动动作和呼吸要有节体力合理分配4、快速跑奏5、耐久跑跳1、发展双足跳能1、蹬地与摆臂协调配合1、起跳后充分展髋,动跃力的游戏2、两脚同时用力蹬地起跳作连贯,落地柔和、轻2、立定跳远3、在自己控制的速度范围巧3、蹲踞式跳远内做到屈膝缓冲,落地稳2、注意起跳后的腾空高定度投1、原地投掷沙包1、体会投掷时身体用力顺1、动作协调、连贯、快掷2、原地投掷垒球序速1、小足球:拖球、2、转身蹬地快速有力小拨球1、支撑脚的位置;脚内、1、用前脚掌拖球,动作足2、小足球:跑动外侧触球协调连贯球运球2、脚触球的部位2、急停、转身动作连贯,3、小足球:脚内、支撑脚的站位,击球脚运球力量适中3侧传球的脚型、触球部位3、重心前移及膝关节外展,动作协调武1、基本手型1、掌握拳的握法,马步、1、动作连贯协调准确到术2、基本动作弓步位,有一定的节奏感3、小套路2、学习掌与推掌的基本用法3、学习简单的武术小套路技1、仿生1、四肢依次位移,向前移1、四肢在爬行中的协调巧2、滚翻动重心,模仿生动形象用力3、跪跳起2、蹬地、提臀、含胸、低2、四肢协调用力及身体4、仰卧推起成桥头团身滚动圆滑课程实施(含具体教学进度安排和实施所需的条件)3、挥臂制动、伸髋压垫要3、臂、腿、腰动作协调猛,收腹提膝时机要准而一致,身体有腾空,站快得稳4、双手推垫,双脚蹬地,4、正确认知,调节情绪,挺髋抬头消除消极情绪游1、趣味性游戏1、讲解游戏规则,要求清1、明确游戏的具体规则戏2、放松性游戏晰明确要求2、强调纪律,有序的开展2、积极的投入到游戏游戏中,注意安全自选自选教材因地制宜的开展体育运动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参加教材(一)课程资源1.常规资源:(1)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2)练习:课后安排适宜的体育活动等(3)区和学校课程资源库中的经典教学设计。

2.信息化资源:课件(自制课件,区、校课程资源库中的精品课件)。

3.教学支撑环境:多媒体教室。

(二)实施手段1.运用“导学议练”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2.用教材教,做教材“再开发”的智者。

遵循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心理特点,科学、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灵活处理教学,进行再创造,提高学习效率。

3.结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逐渐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地发展。

5.开展有效的身体练习活动,促进身心协调健康发展。

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6.精心组织活动。

召开班级间的体育竞赛等活动,体验体育学习成功的快乐,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教学进度安排主题主要学习内容总课时周次一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与功能 1 课 3 每周 3 课时,第基本的个人卫生保健知识和方法 1 1 周。

初步了解疾病预防知识 1 课二变速走 1 课7负重走 1 课往返跑 1 课快速跑 2 课耐久跑 2 课三展双足跳能力的游戏 2 课 6立定跳远 2 课蹲踞式跳远 2 课四原地投掷沙包 3 课 5原地投掷垒球 2 课五小足球:拖球、拨球 6 课12小足球:跑动运球 3 课小足球:脚内侧传球 3 课六基本手型 3 课9基本动作 3 课小套路 3 课七仿生 1 课 6滚翻 3 课跪跳起 1 课仰卧推起成桥 1 课八趣味性游戏放松性游戏机动九自选教材机动每周 3 课时,第2 周至第 4 周。

每周 3 课时,第5 周至第 7 周。

每周 3 课时,第8 周至第 10 周。

每周3 课时,第11 周至第 14 周上半周。

每周 3 课时,第15 周至第 17 周上半周。

每周 5 课时,第18 周至第 20 周上半周。

机动机动课程评价审议意见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突出重点,全面综合评价每一位学生。

1.形成性评价( 40%权重)(1)课堂表现(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品质、学习效果)。

(2)学生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学业成果、反映学生成长的材料等)。

(3)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相结合。

以上四项均按 A、B、 C、 D 评价。

说明:优秀为 A,良好为 B,合格为 C,不合格为 D。

2.终结性评价( 60%权重)(1)单项测试:学生体育运动能力水平。

均按 A、B、C、D评价。

(2)期末体育健康水平检测。

(等级制)根据形成性评价及综合性评价结果,综合评定学生本学期数学课程学习结果。

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

评价方式多样,采用随堂测试、学期末检测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

教师结合数学学习档案及检测结果对学生进行分析,客观地给学生一个评价,并指出数学学习的进步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1.本课程纲要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呈现了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2.课程目标紧紧围绕体育课程标准的水平二标准内容,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与落实,具有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性,叙写规范、清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活动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课程内容依据体育课程标准的水平二标准内容和三年级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了有效地整合,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课时划分打破了原来按照教材的课时安排的僵硬格局,从大的单元模块出发,根据不同的课型合理的划分课时,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

4.课程实施关注学生,通过“导学议练”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切实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发展。

5.课程评价多元,凸显评价的诊断、反馈、矫正和激励功能,评价设计科学、合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体现了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三者的一致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