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文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品味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方法
品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收集、整理并熟悉本课教学目标知识体系;
学生准备:阅读教材,完成导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新课学习
播放音频,出示图片,提问:指导分析。
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录音。
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大意。
可分三层:
第一层(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未果。
第二层(2段):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3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二)深层探究
1.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
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所以他的方法是对的。
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任务各自的性格特征。
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并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做出准确判断。
三、结论总结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四、课堂练习
搜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人名言。
百闻不如一见。
——班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毛泽东
力行而后知之真。
——王夫之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萨迪
经验是永久的老师。
——歌德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
五、作业布置
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事例?
六、板书设计
寺僧——求之下流——无迹
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
老河工——求于上游——成功
河
中
石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