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
课程标准: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考试大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搜索:①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②两极格局的影响;③“冷战”的含义及表现
实战高考:
1.(08江苏单科)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2.(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
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
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3.(2009高考海南单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4.(2010·广东文综22)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
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
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
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基础知识梳理
一、冷战的兴起
知识补充:世界格局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国际关系的总体结构。
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
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个超出欧洲范围,具有全球性的国际秩序;
2)、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3)、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1. “冷战”兴起的背景
(1)二战胜利后,美苏失去了同盟的基础;
(2)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3)苏联确保东西边界安全,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4)美国将苏联视为称霸的最大障碍;
(5)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两国领导人的不信任和猜疑;
(6)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冷战”的兴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冷战开始:
(1)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
(3)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目的及实质
(1)目的:美国发动“冷战”的目的在于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遏制共产主义蔓延,稳定
欧洲的资本主义,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2)实质:美国要称霸全球。
3、冷战的表现:
杜鲁门主义:冷战的开始的标志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
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之所以发起冷战,它的目的是什么?
1)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 2)进而向全世界称霸扩张
马歇尔计划:
从1948年4月到1950年,共有16个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1)、恢复战后欧洲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遏制苏联的扩张 2)、为美国控制西欧用金钱铺平了道路。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发生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二、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1949年,在美国的策动下,为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美、英、法、意等西方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1955年,为了对抗北约,苏联及东欧各国签订《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1、成立北约:
(1)时间、国家、地点、条约:
(2)性质: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3)影响: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2、成立华约:
(1)时间、国家、地点、条约:
(2)影响: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三、“冷战”时期的“热战”
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 朝鲜战争(1950—1953年)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
美军舰对进犯台湾海峡。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1953年,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中美关系破裂;冷战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
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时间、结果:
1961年—1973年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侵越战争的失败,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美苏争霸中,由60年代的美国处于优势地位的状况,变成70年代的苏联暂时处于优势地位的状况。
3、德国分裂:
背景: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4、古巴导弹危机:
原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
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结果: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A、积极影响:1、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2、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B、消极影响:1、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世界分为两部分
2、美苏两国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3、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涩别国内政。
4、破坏了世界的和平,爆发了局部的“热战” ——在亚洲: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实战练习:
1.(2010·江苏单科18)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重建世界”
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2.(2011·广东文综·23)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2011·福建文综·23)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和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