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心理学模拟试卷(7)及答案

2017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心理学模拟试卷(7)及答案

2017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心理学模拟试卷(7)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教育活动要遵循()身心发展规律。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D.教学2.()是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等组成。

A.消化系统B.泌尿系统C.内分泌系统D.神经系统3.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道德水平4.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容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5.对游泳、农具的使用、驾驶等动作的记忆都属于()。

A.运动记忆B.情绪记忆C.形象记忆D.逻辑记忆6.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其种类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

A.条件推理B.类比推理C.假言推理D.关系推理7.意识的()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的有选择的反映和认识事务的本质规律。

A.目的性B.社会历史性C.能动性D.觉知性8.想吃糖又怕胖,想考个好学校又怕报名的人太多、竞争太激烈考不上的矛盾心理就是()。

A.双趋式冲突B.趋避式冲突C.双重趋避式冲突D.双避式冲突9.利他行为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从行为动机看,可分为()和纯利他行为。

A.互惠性利他行为B.自我利他行为C.生物性利他行D.平衡性利他行为10.最近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正性偏差D.刻板效应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人格倾向性是心理活动动力方向的特征,包括()。

A.需要B.兴趣C.理想D.世界观E.自我意识2.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有()。

A.遗传B.自然环境C.家庭环境D.社会文化E.学校教育3.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包括()。

A.道德知识的掌握B.道德情感的确立C.道德信念的确立D.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E.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4.知觉的恒常性包括()。

A.气味恒常性B.亮度恒常性C.大小恒常性D.颜色恒常性E.形状恒常性5.有效的记忆策略主要包括()。

A.复述B.背诵C.结果反馈D.记忆线索E.识记6.概念原则是指具体整合这些定义特征的规则,包括()。

A.肯定B.否定C.关系D.合取E.析取7.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的特点有()。

A.人做梦主要在这个阶段B.呼吸和心跳开始变慢C.梦游、尿床、等现象多出现D快速眼动E.肌肉完全瘫痪8.情绪在()上存在两极性。

A.快感度B.紧张度C.强度D.激动度E.应激度9.气质类型包括()。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E.神经质10.根据不同归因过程和归因的作用,说明归因的各种原理主要有()。

A.冯特的归因理论B.海德的归因理论C.韦纳的归因理论D.弗洛伊德的归因理论E.凯利的归因理论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__________是学生将淤积已久的情绪烦恼与精神苦恼倾诉给辅导教师的过程。

2.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__________,这一特点体现在运用假设、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法则。

3.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和__________。

4.内部感觉通常包括平衡感觉、运动感觉和__________。

5.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较少,叫__________。

6.__________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标准,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7.无意注意的发生即不在我们的预期之内也不需要意志努力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的特点。

8.__________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9.__________是指人们为适应和改造大自然或社会环境,或为生活中达到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表现。

10.__________是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注意的品质。

2.简述执行决定中的主要困难及战胜困难的条件。

3.简述人格测验的方法。

4.简述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作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生为中心观”对教学的启示2.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请分析案例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做总结。

1.基本情况:小威,女,18岁,高三,智商正常。

即将面临高考。

觉得自己得了一种心病或是神经病。

自从去年奶奶去世后,做了几次噩梦,然后这一段时间以来,每天都像失了魂似的,坐在床上看了一会儿书,就看不下去了,老是觉得自己只有尸体坐在这儿,灵魂却好像被狗吞了,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胡思乱想,想得心里又非常痛苦,甚至想自杀。

更为严重的是,我走在哪里都觉得所有的人都很陌生,看到他们个个都不像人,我老想一个问题:人是什么东西?什么是人?人活着有什么意义?走到哪里都会想,每次想时心都提得好高,差点呼吸不过来。

还会想:人早晚都会死的,吃饭的时候也想,人为什么会吃饭,吃了饭也会死的。

想着想着,又吃不下饭了,每天都茶饭不香,特别是一个人的时候想的频率非常高,对旁边的所有人都感到非常陌生,甚至爸妈、老师,经常会把他们想象成鬼。

读书的时候,又想,读书、劳动都只是为了一张嘴,人为什么都只是为了吃呢?现在很痛苦,以前读书很认真,也有自己的理想,现在呢,却总想人活着的意义。

这种念头占据了我所有的时间,每天都如行尸走肉般地活着,距离高考只有一百多天了,却怎么也不想努力,对考试一点感觉都没有。

就连早上穿衣时都会想为什么要穿衣呢?每天都是习惯牵引着我这样想的,控制不了。

非常害怕。

2.基本情况:赵某,女,16岁,高一,智商正常。

是个相当普通的高中女生,穿上校服,连老师都不容易从人群中找出来。

这不仅因为她身材、长相都比较“大众化”,而且成绩和校内活动都表现平平,从来没有也似乎不打算做什么出格的事--直到高一下学期。

当大多数男生女生还回味在考进区重点中学的成功愉悦中时,有“超前意识”的她开始用功了。

在学校里,她没有表现地过于投入学习,下课依旧和同学聊天,只不过有时趴在桌子上睡觉,同学们包括她的同桌都没有发现她的这个细微变化。

其实,她每天放学回家至少有5个小时花在学习上,将近12点睡觉,早上7点不到就要起床,上课不打呵欠已经相当不错了。

眼看着懂事的女儿如此刻苦,父母欣慰不已,立刻营养跟上。

每天晚上电视也不看了,爸爸看报,妈妈打毛线,为赵某的学习创造最好的氛围。

一时间,赵某仿佛提前进入高考准备期。

辛苦的汗水很快让她看到了成果:相隔三周,她的成绩从原来全班第27迅速上升到全班第10。

老师在试卷分析课上表扬她,号召大家向她学习。

她更努力。

到了高二上学期末,歆娉因勤奋而成为全年级老师交口称赞的好学生,她的成绩也如火箭般窜到了全年级第2名。

当全家皆大欢喜的时候,她却一脸愁容。

父母以为她有什么要求,她闭口不谈,只是眉头锁得更紧了。

父亲找她谈心,没想到当歆娉说出心里话时,父亲却傻了--成了优秀生的女儿居然提出要退学,理由竟是无法再读书了。

“我是一直在进步,可那不是因为我聪明,只不过因为我比别人更用功。

”其实,赵某心结在于,她觉得自己从高一下学期用功开始,就被一片赞美声包围。

在学校,各学科的老师都把她当榜样树;在家里,爸爸妈妈对她关爱备至,百依百顺,逢人就夸女儿聪明懂事,成绩又进步了云云。

然而赞扬越多,她感到肩上的压力就越大,她成了只进不退的报喜鸟,她无法想象如果有一天,自己重新掉到了全班中下游,世界会变成什么样,自己还有没有脸见人。

她觉得自己输不起,因为她不想辜负信任她的老师和父母。

做题陷入了死胡同。

心结没有打开,压力一天天增大。

钻牛角尖让她的做题效率大大降低,当她发现自己的速度慢了,就更加焦虑、担心,造成了恶性循环。

开始失眠。

休息了两天,又奔回学校。

可令她痛苦的是,不看书惶恐,看到书和习题她却又紧张得要命。

甚至出现了拿起笔来手发抖的症状。

不得已,向学校和父母提出,她想退学,年级第二让她活得太累了。

一、单项选择题1.B2.C3.B4.B 5 . A 6.B 7.C 8.B 9.B 10. B二、多项选择题1.ABCDE2.ABD3.ACD4.BCE5.ABCD6.ABCDE7.AD8.ABCD9.ABCD 10.BCE三、填空题1.宣泄技术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3.心向与定势4.内脏感觉5.近因效应6.问题解决7.刺激物本身8.意志9.行为10.人际认四、简答题1、简述注意的品质。

答:注意的品质有四点:注意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活动对象或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性。

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有主意对象和活动本身的特点。

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的注意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也叫注意广度。

注意的范围与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还和活动任务要求有关。

注意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配。

注意分配与主体对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操作的自动化水平有关。

注意转移。

由于任务的变化,主动地把注意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的现象叫注意转移。

注意转移的快慢依赖于原来注意的紧张度。

2.简述执行决定中的主要困难及战胜困难的条件。

答:执行决定阶段的主要困难有:①执行决定过程中,需要行为者付出一定的智力和体力,甚至要忍受行动中带来的痛苦体验。

②执行决定过程中,个体还需要克服许多人格中原有的消极品质,如要刻苦学习就要与懒惰做斗争。

③执行决定过程中,与行动目标相矛盾的消极动机还可能重新出现,使人对自己的选择产生动摇,甚至会使行动脱离预定的轨道。

④执行决定过程中,人们还可能产生新的动机、新的目标,会在心理上同原有的行为目标发生冲突,干扰意志行动的执行。

战胜困难的有效条件有:①坚定的信念是克服困难的基本条件。

②目标的意义和价值。

目标越远大,越有意义和价值,就越能动员人的意志力量去克服困难。

③对目标完成与否后果的意识。

3.答:i. 自陈量式人格测验。

1. 以经验建构的量表。

2. 由因素分析构建的量表。

ii. 投射测验。

1. 罗夏墨迹测验。

2. 主观统测验。

iii. 情境测验1. 情景教育测验。

2. 情境压力测验。

iv. 自我概念测验1. 形容词列表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