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题目:电梯控制课程设计二、任务要求:电梯由安装在各楼层厅门口的上升和下降呼叫按钮进行呼叫操纵。
电梯轿厢内设有楼层内选按钮S1~S4,用以选择需停靠的楼层。
L1为一层指示、L2为二层指示、L3为三层指示、L4为四层指示,SQ1~SQ4为到位行程开关。
电梯上升途中只响应上升呼叫,下降途中只响应下降呼叫,任何反方向的呼叫均无效。
例如,电梯停在一层,在三层轿厢外呼叫时,必须按三层上升呼叫按钮,电梯才响应呼叫(从一层运行到三层),按三层下降呼叫按钮无效;反之,若电梯停在四层,在三层轿厢外呼叫时,必须按三层下降呼叫按钮,电梯才响应呼叫(从四层运行到三层),按三层上升呼叫按钮无效。
三、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一)系统工作过程分析1.初始化2.确认本层于目标层并检测是否有厢内或厢外呼叫,无则结束。
3.若有呼叫分辨本层于目标层是否一致,是则开门。
(右图电梯运动流程图)4.确认电梯启动方向。
5.电梯启动。
6.电梯加速。
7.电梯高速运行。
8.楼层检测。
9.是否是目标层,不是则继续高速运行。
10.到目标层,电梯减速。
11.到层检测。
12.电梯制动。
13.开门。
14.延时后再关门。
15.是否停止运动,不是则原地等待。
16.确认运行结束则停止运行。
(二)控制要求所设计的电梯模型共有四层。
电梯的每一层面均有升降及轿厢所在楼层的指示灯显示;1—4所对应的指示灯表示楼层号,每层的楼厅均有输入(分上行和下行)按钮召唤电梯。
工作中的电梯主要对各种呼梯信号和当时的运行状态进行综合分析,再确定下一个工作状态,为此它要求具有自动选向,顺向截梯和反向保号,外呼记忆,自动开、关门,停梯信号,自动达层等功能。
分析以上控制要求,将电梯控制要实现的功能罗列如下:1. 开始时,电梯处于任意一层。
2. 当有外呼梯信号到来时,电梯响应该呼梯信号,到达该楼层时,电梯停止运行,电梯门自动打开,延时3秒后自动关门。
3. 当有外呼梯信号到来时,电梯响应该呼梯信号,到达该楼层时,电梯停止运行,电梯门自动打开,延时3秒后自动关门。
4. 在电梯运行过程中,轿厢上升(或下降)途中,任何反向下降(或上升)的呼梯信号均不响应;如果某反向呼梯信号前方再无其他呼梯信号,则电梯响应该呼梯信号。
5. 电梯应具有最远反向呼梯功能。
6. 电梯未平层或运行时,开门按钮和关门按钮军不起作用。
平层且电梯停止运行后,按开门按钮可使电梯门打开,按关门按钮可使电梯门关闭。
3.5过程分析1、电梯上行设计要求1)当电梯停于1楼或2楼,3楼呼叫时,则上行,当3楼的行程开关控制停止,同时轿厢门与厅门打开,3秒后,轿厢门与厅门关闭。
2)当电梯停于1楼,2楼呼叫,则上行,到2楼的行程开关控制停止,同时,轿厢门与厅门打开,3秒后,轿厢门与厅门关闭。
3)当电梯停于1楼,2楼、3楼同时呼叫,电梯上行到2楼,行程开关控制停止,同时,轿厢门与厅门打开,3秒后,轿厢门与厅门关闭,继续上行到3楼行程开关控制停止。
4)当电梯停于1楼,3楼、4楼同时呼叫时,电梯上行到3楼,行程开关控制停止,同时,轿厢门打开,3秒后,轿厢门与厅门关闭,继续上行到4楼行程控制停止。
5)当电梯停于1楼,2楼、4楼同时呼叫时,电梯上行到2楼,行程开关控制停止,同时,轿厢门打开,3秒后,轿厢门与厅门关闭,继续上行到4楼行程控制停止。
6)当电梯停于1楼,2楼、3楼、4楼同时呼叫,电梯上行到2楼,行程开关控制停止,同时,轿厢门与厅门打开,3秒后,轿厢门与厅门关闭,继续上行到3楼行程开关控制停止,同时,轿厢门打开,3秒后,轿厢门与厅门关闭,继续上行到4楼行程控制停止。
7)当电梯停于2楼,3楼和4楼同时呼叫,电梯上行到3楼,行程开关控制停止,同时,轿厢门与厅门打开,3秒后,轿厢门与厅门关闭。
8) 当电梯停于1楼或2楼或3楼,4楼呼叫,电梯上行到4楼,行程开关控制停止,同时,轿厢门与厅门打开,3秒后,轿厢门与厅门关闭。
2、电梯下行设计要求1)当电梯停于4楼,2楼呼叫时,则下行,到2楼的行程开关控制停止,同时,轿厢门与厅门打开,3秒后轿厢门与厅门关闭。
2) 当电梯停于4楼,3楼呼叫时,则下行,到3楼的行程开关控制停止,同时,轿厢门与厅门打开,3秒后轿厢门与厅门关闭。
3) 当电梯停于4楼,2楼、3楼同时呼叫时,则下行,到3楼的行程开关控制停止,同时,轿厢门与厅门打开,3秒后轿厢门与厅门关闭,继续下行到2楼行程开关控制停止。
4)当电梯停于4楼,1楼、3楼同时呼叫时,则下行,到3楼的行程开关控制停止,同时,轿厢门与厅门打开,3秒后轿厢门与厅门关闭,继续下行到1楼行程开关控制停止。
5)当电梯停于4楼,1楼、2楼同时呼叫时,则下行,到2楼的行程开关控制停止,同时,轿厢门与厅门打开,3秒后轿厢门与厅门关闭,继续下行到1楼行程开关控制停止。
6)当电梯停于4楼,1楼、2楼、3楼同时呼叫时,则下行,到3楼的行程开关控制停止,同时,轿厢门与厅门打开,3秒后轿厢门与厅门关闭,继续下行到2楼行程开关控制停止,同时,轿厢门与厅门打开,3秒后轿厢门与厅门关闭,继续下行到1楼行程开关控制停止。
7)当电梯停于4楼或2楼或3楼,1楼呼叫时,则下行,到1楼的行程开关控制停止,同时,轿厢门与厅门打开,3秒后轿厢门与厅门关闭。
3、电梯呼叫、上行或下行均需信号指示。
4、在电梯运行过程中,轿厢上升(或下降)途中,任何反方向下降(或上升)的呼叫信号均不响应;如果某反向呼梯信号前方再无其它呼梯信号,则电梯响应该呼梯信号。
5、电梯具有最远反向呼梯响应功能。
(三)调试过程1、准备工作按照图1-1将所有的设备连接起来,并接通电源,观察PLC的指示灯,PLC上的RUN和RDY指示灯正常亮起,则PLC正常工作,观察电梯模型上,电源指示灯正常亮起,则电梯模型正常工作。
打开GX Developer编程软件,并打开已绘制的电梯PLC控制程序,单击菜单栏中“在线”,然后单击子菜单栏中的“PLC写入(W)……”,成功连接PLC。
设定好步数,单击“执行”按钮,即可将程序传送到PLC中去。
2、调试程序因为条件有限,调试程序时用按钮来表示输入,用指示灯来模拟程序运行后的输出。
如图1-3.。
此处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调试例子。
(1)轿厢在一层时有二层内呼首先按住一层平层按钮,然后按下二层内呼按钮,此时二层内呼指示灯亮起。
松开一层平层按钮,电梯上行指示灯亮起,按下二层平层按钮,则电梯开门指示灯亮起,二层内呼指示灯熄灭。
再按下开门限位按钮,电梯开门指示灯熄灭,3秒之后电梯关门指示灯自动亮起。
再按下关门限位按钮,整个运动过程结束。
(2)电梯在一层时(此时电梯门关着),一层外呼上(四层内呼),未到二层时,同时收到四层外呼下指令(一层内呼),二层外呼下指令,三层外呼上指令(四层内呼)。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运动过程,包含了设计中要求的自动定向,顺向截梯,反向记忆,自动开门等所有功能。
首先按住一层平层按钮,然后按下一层外呼按钮,一层上指示灯亮起,此时电梯开门指示灯亮起,一层外呼指示灯熄灭,接着按下开门限位按钮,电梯开门指示灯熄灭,过3秒后,电梯关门指示灯自动亮起,按下关门限位按钮,电梯关门指示灯熄灭。
电梯上行指示灯亮起来。
按下四层内呼按钮,四层内呼指示灯来亮起。
然后连接按下四层外呼下,二层外呼下,三层外呼上按钮,相应指示灯亮起。
接着按下二层平层按钮,电梯不做反应,按下三层平层按钮,电梯做开关门运动,并继续上行。
按下四层平层按钮,电梯再次做开关门运动,四层内呼指示灯熄灭,上行指示灯熄灭。
之后电梯自动下行,下行指示灯亮起,按下一层内呼按钮,一层内呼指示灯亮起,按下三层平层,电梯没有反应,按下二层平层,电梯做开关门,然后继续下行,到一层平层按钮按下,电梯最后做开关门运动,所有指示灯熄灭。
整个运动过程结束。
由以上调试结果证明这个电梯PLC控制系统飞设计师成功的,可以实现电梯运行的基本功能。
四、I/O地址分配表、外部接线电路I/O分配表2.PlC的外部接线电路六、程序梯形图11222七、心得体会和学别的学科一样,在学完plc理论课程后我们做了课程设计,此次设计以分组的方式进行。
我们做的是电梯控制系统的plc控制系统。
在我们的第一天的讨论当中,我们把电梯的整个运行过程完整的分析了一遍,我们认为,电梯的整个运行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如果想写出完整的运行程序需要大量的plc知识。
我们基本学会了plc设计的步聚和基本方法。
分组工作的方式给了我与同学合作的机会,提高了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这次设计实践。
我学会了plc的基本编程方法,对plc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对理论的运用中,提高了我们的工程素质,在没有做实践设计以前,我们对知道的撑握都是思想上的,对一些细节不加重视,当我们把自己想出来的程序与到plc 中的时候,问题出现了,不是不能运行,就是运行的结果和要求的结果不相符合。
能过解决一个个在调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对plc 的理解得到加强,看到了实践与理论的差距。
通过此次课设,让我了解了plc梯形图、指令表、顺序功能图有了更好的了解,也让我了解了关于plc设计原理。
有很多设计理念来源于实际,从中找出最适合的设计方法。
虽然本次课程设计是要求自己独立完成,但是,彼此还是脱离不了集体的力量,遇到问题和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多和同学讨论。
我们在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不停的讨论问题,这样,我们可以尽可能的统一思想,这样就不会使自己在做的过程中没有方向,并且这样也是为了方便最后设计和在一起。
讨论不仅是一些思想的问题,还可以深入的讨论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这样可以使自己的处理问题要快一些,少走弯路。
多改变自己设计的方法,在设计的过程中最好要不停的改善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方便自己解决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老师的帮助与意见。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自己解决,向老师请教或向同学讨论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不是有句话叫做思而不学者殆。
做事要学思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