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Au g.2007第26卷第8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26No.8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关于科举制度废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李 贵,李华东(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沙410081)摘 要: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社会后果、总体评价等方面有了颇丰的研究成果,但对于这样一重要制度废除的研究,进一步地深化与细化仍有一定的必要。
关键词:科举制度;废除;研究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7)08-0081-02收稿日期:2007-05-11作者简介:李贵(1983-),女,湖南邵阳人,2005级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硕士研究生;李华东(1982-),男,江西兴国人,2005级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
一、科举改革废止的原因问题关于科举改革废止的原因问题,专著和论文均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如下一些论著。
王德昭在其 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中 新时势 新教育 与科举制度的废止 一章论述甚详,在维新派人士的呼吁下, 清政府之认真考虑变通科举,乃在海禁开后,西潮迫来,国家处境大变,新时势要求新人才,而新人才的作育要求新教育。
传统的科举考试既无以应新时势的要求,于是新学校建立,卒至取明、清两代行之已数百年的学校与科举制度而代之。
[1]张仲礼也认为,科举制虽曾是政府控制士绅的有效机制,但这种机制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便已逐渐从内部衰落了,而它本身又完全无法适应西方冲击所产生的新需要,废除科举是清廷顺应历史的必然之举[2]。
刘海峰、李兵在 中国科举史 一书中指出: 中国从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过渡,科举取士制度不能适应现实社会满足培养和选拔新型实用人才的需要。
而西方文化和近代教育制度伴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为代表的文明传入中国,它们为改革科举考试提供了推动力和参照系。
科举制度还是很难适应清末社会的大变革情势下兴学育才的迫切要求,停废科举势在必行。
[3]除此之外,沈其新认为,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日趋没落的书院制度、社会心理的变迁等也是导致科举废除的原因[4]。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关晓红通过详细考察清末科举废除的决策过程,指出其反映了清末政情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各项新政虽自上而下地通过朝廷政令颁行,其决策过程却往往由地方促动中央这样一种新政的改革重要模式[5]。
总体说来,对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史学界的基本观点为:(1)根本原因在于,科举取士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社会及满足培养和选拔新型实用人才的需要。
科举取士用四书文,这造成士皆沉潜于儒学,导致士人知识的单一性;而八股文的科举取士之法,过于刻板。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又面临的是 数千年之巨变 ,陈旧的科举制度对不断变动的国际环境、日益变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结构已经极不适应。
(2)直接原因在于科举制度与举办新式学堂之间的摩擦冲突。
与西方坚船利炮同时到达中国的还有西方文化与近代教育制度,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廷开始尝试举办新式学堂与派遣留学生,希冀通过此举来弥补科举的教育缺陷。
特别在20世纪初 储才为急 的形势下,清政府积极倡导举办新式学堂。
但由于科举的存在,使得不少士人仍眷恋于科举的功名,举办新式学堂与科举制的这种严重的摩擦与冲突使得清政府在短短几年间,由渐废科举到立停。
二、废除科举产生的社会影响及总体评价其一,士阶层的消亡。
贺跃夫的 晚清士绅与近代社会变迁 、王先明的 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 、杨齐福的 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等等都对此作了宏观的分析。
他们在对社会各阶层的分化与整合作了史实概要描述,指出了科举的废除,对传统社会结构,尤其是对士绅阶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与震荡,士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为深刻、最为彻底的分化。
在废除之前,科举制度造成了一批以 登科及第 而获得 功名 的士绅。
这些具有 功名 的士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列为 四民 之首,享有种种政治经81济等特权,在各自的乡土备受尊敬,拥有下层官吏所没有的威望;而科举的废除,不但造成了士人阶层新鲜血液补充来源的中断,同时还造成了现存的士绅的大规模的分化。
一方面,一部分受传统教育的士绅通过新式教育转化为新式士绅;另一方面,许多士绅流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其职业呈现多元化。
罗志田也通过对科举废除带来的社会后果分析,指出在科举制废除后,耕读仕进的上升性社会变动取向转变,于是传统社会中原居四民之首的士阶层不复存在[6]。
关晓红却以刘大鹏、朱峙三日记为视角,比较考察了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指出科举停废虽导致传统意义的 士 阶层消失,但多数旧学出身者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分化组合,直至清末民初仍然占据社会权势的重要位置[7]。
这为考察科举停废对士子命运与乡村社会的实际影响提供了生动的史料,而且通过微观的研究,对传统意义上士的分化与转化简单总趋势的阐述进行了修正,让科举改革的研究更为具体化,使得科举改革的影响更为生动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此外,还有学者以地域为单位,分析了科举改革带给区域性绅士阶层的影响,如许顺富的 湖南绅士与晚清政治变迁 、徐茂明的 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 等。
其二,促进新式教育的蓬勃发展和新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
朱英主编的 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变迁 中,以近代中国在 应变 与 求变 的时代难题为背景,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 新政 三大运动为主线,对新式教育的发轫和发展进行了述评,特别对废科举对新式教育的推动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8]。
王笛在 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 一文中就学堂兴起的原因及措施、发展概况、影响及局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在清政府废除科举、举办新学的措施下,20世纪头十年出现了兴办近代学堂的热潮,成绩明显,主要表现在:1)自上而下逐步普及教育;2)重视师范教育;3)实业教育迅速发展。
同时,新式教育在逐步取代科举书院的过程中,对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如使西学得以传播,促使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向民主和革命。
此外,从清政府的办学宗旨及科举遗风两方面指出近代新式学堂具有其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局限[9]。
科举制度的废除,给新式教育一个发展的契机,与此相随的是促进了与传统的士明显不同的新式知识分子的壮大和崛起。
而有关这一群体的特征,不少论文都有所论及,如姜义华的 我国近代型知识分子群体简论 、杨齐福的 科举制度的废除与近代社会的转型 等。
他们从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及行为系统上将新式知识分子与传统的士进行对比研究指出,新式知识分子已从知识结构单一、捍儒卫道的政治依附型知识分子,转化为知识结构多元、独立的专业职能型知识分子。
其三,城乡分化。
罗志田通过废科举所带来的教育的转变,如乡村造成办学主体由私向公、乡民对新教育传授的 知识 却不那么承认等,指出这些使得在都市中游荡的知识青年和失去读书人的农村都成为受害者[10]。
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一文通过分析科举制度对传统社会的整合作用,来研究这种制度在近代变革中的消失对20世纪现代化的长远影响。
指出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
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 悠然见南山 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随着户籍制度的严格化,随着工业化造成的剪刀差的形成,农村所拥有的稀缺资源的相对贫困化只能是变本加厉。
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不断扩大,它所造成的历史后果,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现代化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
这对科举改革与废除造成的城乡分离的原因给予了一个角度的透视[11]。
其四,总体评价问题。
论者主要是从科举废除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来作评价的,目前存有两种观点:以桑兵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废除科举是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与个人出路上的一次很大的解放,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一次进步。
罗兹曼代表的则持否定的观点,他们认为由科举所维系的社会整合已被破坏殆尽,中国由此而失去了现代化所必需的条件。
三、对科举改革与废除的展望科举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已被广大的研究者认可,但在清末,它却走到了尽头,其中的复杂性不是几篇著作与论文能详尽阐释清楚的,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的论者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观点。
总的看来,科举改革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成果,但这与它本身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仍然不相称,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力度,以实证为基础,进一步挖掘史料,进行更为具体细致的研究,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也可以多样化。
参考文献:[1]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4:166.[2]张仲礼 中国绅士[M].李荣昌,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3]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407-421.[4]沈其新.清末科举制度废止评述[J].广州研究,1987,(11).[5]关晓红.科举停废与清末政情[J].中国社会科学,2004,(3).[6]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变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王笛.近代史研究[J].1987,(3).[8]罗志田.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1998,(4).[9]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6,(1).[10]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 以刘大鹏、朱峙三日记为视角的比较考察[J].历史研究,2005,(5).(责任编辑:乔瑞雪)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