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香温席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家中生活很艰苦。
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
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
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父亲,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
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父亲心疼地说:“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
”黄香说。
父亲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子,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父亲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
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人们想,这样孝敬父亲的人,一定很爱自己的国家。
黄香果然没让大家失望,长大后,人们推举黄香当地方官,在黄香的领导下,家乡的日子越过越好。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就是出自这个故事。
闵子骞谏父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
他是孔子的学生。
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
那个后母很厌恶闵损,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损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
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
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
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故。
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
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
这时闵子骞跪下来衰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寒。
"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
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
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的,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世间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引申: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利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的其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若金汤堡垒!窦燕山的教子传说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期人,他的老家是蓟州渔阳,也就是今天天津的蓟县。
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窦禹钧为窦燕山。
窦燕山出身于富裕的家庭,是当地有名的富户。
据说窦燕山早年为人不好,以势压贫。
有贫苦人家向他家借粮食时,他小斗出,大斗进军,小秤出,大秤进,明瞒暗骗,昧心行事。
他后来怎么成了大善人呢?传说他到30岁还没有子女,大家私下说这是老天在惩罚他,窦燕山为此很着急。
一天晚上,他梦到死去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心德不端,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仅一辈子没有儿子,也会短命。
你要赶快改过从善,大积阴德,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天意。
”从此,窦燕山暗下决心,痛改前非,缺德的事再也不做了。
一天,窦燕山在客店捡到一袋银子。
为找到失主,他在客店里整整等了一天。
失主回到客店寻找,他便原封不动地将一袋银子归还给失主。
还在家里办起了私塾,聘请名师教课。
有的人家,因为没有钱送孩子到私塾读书,他就主动把孩子接来,免收学费。
自那以后,窦燕山就象是换了一个人似的,周济贫寒,克己利人,广行方便,受到人们的称赞。
后来,他的妻子生了五个儿子。
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教育儿子的身上,不仅时刻注意他们的身体,还注重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修养。
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都成了有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长子串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尚书;次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侍郎;三子曾任补阙;四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谏议大夫;五子曾任起居郎。
人们称之为“窦氏五龙”。
当时,有一位叫冯道貌岸然的侍郎曾赋诗一首:“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
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这里所说的“丹桂五枝芳”,就是对窦燕山“五子登科”的评价和颂扬。
孔子勤学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
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
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
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
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
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
”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
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 孔子笑道: “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
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
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
”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
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三字经故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注:人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多,只是由于后来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习性才会千差万别。
故事:曹操之子三国时期的英雄曹操,平生最宠爱四个儿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
曹操自己“外定武功,内修文学”,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改革文章的祖师,开创一代“建安风骨”。
曹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继承父业。
他曾不无调侃地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仲谋就是孙坚的儿子孙权。
孙权十八岁继承父兄的基业,雄踞江南,称帝一方。
曹操赞许孙权,明白不过地表达了他对子孙辈建功立业的期望。
其实,经历时代风云的冲洗,在文武双全的曹操的调教下,他自己的儿子并不比孙坚的差。
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个个有过人之处,意气飞扬而性情各异。
曹植有力扶社稷的理想,性情温柔敦厚。
他喜诗书,富才气。
少年时落笔成章,应答敏捷,深得曹操宠信。
他的《三良》诗云:“公明不可谓,忠义我所安”。
是说人生不可觊觎非分,功名自有天定,应该以忠义自勉。
代表作有《白马篇》《洛神赋》,在建安文学中负有盛名。
他的文采和卓识很受世人赞赏。
两百年后,南朝大诗人谢灵运评论说:天下诗才共一石,曹子建一人独占八斗,他谢灵运占一斗半,其余半斗天下人共分之。
而曹丕却与曹植习性有异。
曹丕的文才也不错,创作和理论都有成就,所著《典论》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但比起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却差了一大截。
不过他更喜欢舞刀弄枪,尤精剑术,武术史上也留下名声。
他的占有欲是出了名的。
他击败袁绍,攻进邺城,首先就去霸占袁熙的老婆甄氏;叔父曹洪性喜敛财且悭吝成性,曹丕却见了眼红,偏要在铁公鸡身上拔毛,老是上门去“借钱”,借不到钱就专门找曹洪的岔子。
与这两个嫡亲兄弟都不同的曹彰,人称“黄须儿”,乃赫赫一员猛将,武功万夫莫当。
他可以左右开弓,在百步之外射中一根头发丝;他能手格猛兽,用手臂缠住老虎尾巴,老虎竟然不敢动;他还能把一头小象按在地上……听起来简直像是神话。
曹操每次临阵都很记挂着个儿子,看到手下诸将都不是马超的对手,他便感慨道:可惜我的虎儿不在这里,要不然也不至于叫你这马儿如此猖狂!小儿子曹冲是个有名的神童,曹冲称象的故事,今天的孩子们几乎无不知晓……曹操的几个儿子性情各异,自然是时势造就的。
他们个个都有过人之处,所以让曹操在立嗣问题上迟疑不决。
曹操开始时也曾有匡助汉室做忠臣的理想,所以他偏爱与他一样有力扶社稷理想的曹植;但毕竟处于弱肉强食的三国乱世,文武全才且很有心计的曹丕就被选定为曹魏帝业的继承人了。
至于后来曹氏兄弟相煎窝里斗乃至因此而葬送帝业,想必是曹操所始料不及的。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注:如果不进行教育,原来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
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始终如一。
故事:唐寅学画唐寅,字伯虎,是明朝的大画家。
他擅长画山水,兼善书法,能诗文,但禀性疏朗,放逸不羁,少年时恃才傲物。
他最终能与沈周、文徵明、仇英等画家齐名成为:“明四家”,全仗母亲的教育和名师沈周的指导。
少年唐寅的画画得不错,富豪人家常请他作画,唐寅也就慢慢骄傲起来了。
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天,她对唐寅说:“孩子,你学画还只是刚刚起步,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她随手递给唐寅一卷行李和一包碎银,“当今大画师沈周离此不远,拜他为师吧,画不好就别回来见我!”唐寅当然知道沈周的画很出名,欢欢喜喜上路拜师去了。
转眼就是一年。
在沈周的指点下,唐寅的画技很有长进。
这一天,小唐寅拿出自己的画和师傅的画比了比,已经不相上下了,不禁暗暗自喜:我自己已成名手,该出师回家看望母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