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资料,经济学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解答。
2012年山东大学807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一般均衡答:一般均衡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
一般均衡分析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角度出发,考察每一种产品和每一个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和相应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供销量应有的量值。
根据一般均衡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状况,而且还受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
因此,某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都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
2.公共物品答: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是供集体共同消费的物品。
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给公共物品下了这样的定义:“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物品,它们的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全体社会成员,无论个人是否想要购买这种公共物品。
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地提供出来经常需要政府的行动。
”公共物品具有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两个特性:(1)非排他性。
一种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由此而获得的满足。
(2)非竞用性。
公共物品是提供给一切消费者的,无法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
由于公共物品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用性,所以能够从公共物品获益的人可以避开为公共物品付出费用,这称为“免费搭便车问题”。
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人们总是希望由别人来提供,而自己坐享其成。
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地提供出来,经常需要政府的行动。
3.逆向选择答: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尽可能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
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在论文《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与市场机制》中提出著名的旧车市场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研究先河。
他考察了一个次品充斥的旧车市场。
假设有一批旧车,每辆车的好坏只有卖主知道,要让交易做成,最合理的办法是按平均质量水平定价。
这就意味着其中有些好车的价格被低估了,从而卖方就不愿按照平均定价出售,或者卖方“理性”的抽走好车,让买主在剩下的差车中任意挑选。
如果买方明白这一道理,就不会接受卖方的定价,而只愿出较低的价格。
接着这将可能导致另一回合的出价和杀价:卖主再从中抽走一些较好的车,买主则再次降低意愿价格。
最终的均衡可能使所有好车都卖不出去,显然,这是无效率的,因为最终成交量低于供求双方理想的成交量。
逆向选择在经济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并阻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
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利用市场信号。
4.流动性偏好陷阱答:流动性偏好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债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债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债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
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偏好陷阱。
尽管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流动性偏好陷阱的存在,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没有发现该经济现象。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类似于流动性偏好陷阱。
5.IS 曲线答:限于篇幅原因,想要获得完整版真题及解析请加入经济学考研备战群6.投资乘数答: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在两部门经济中,投资乘数11i y k i β∆==∆-,即111i k MPC MPS ==-。
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则投资乘数就越大。
在三部门经济中,征收定量税时,11i k β=-;征收比例税时,()111i k t β=--。
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多倍增加,投资减少会引起收入多倍减少。
由于这是凯恩斯最早提出来的,所以投资乘数又称为“凯恩斯乘数”。
投资乘数发挥作用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假设,即: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什么叫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方式有哪些?答: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导致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垄断实际上,只要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垄断、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当价格大于边际成本时,就出现了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
垄断的产生使得资源无法得到最优配置,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由于垄断会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因此也就产生了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必要性。
(2)外部影响外部影响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
外部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
外部影响的存在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
换句话说,即使假定整个经济仍然是完全竞争的,由于存在着外部影响,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3)公共产品对于公共物品而言,市场机制作用不大或难以发挥作用。
因为公共物品由于失去竞用性和排他性,增加消费并不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消费者对其支付的价格往往是不完全的,甚至根本无需付费。
在此情况下,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的调节作用就是有限的,甚至是无效的。
由于公共物品的消费存在免费搭便车的问题,很难通过竞争的市场机制解决公共物品的有效生产问题。
在此情况下,由政府来生产公共物品应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4)不完全信息信息不完全是指经济当事人对信息不能全面地把握,不能完全利用交易有关的信息。
在现实生活中,供求双方的信息通常具有不对称性或不完全性。
一旦供求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全,就会对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市场失灵。
由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后果通常包括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委托—代理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将导致市场失灵,即市场机制的运转无法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无法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等社会目标。
因此,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必须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来加以克服。
2.请说明正常商品、低档商品和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说明它们各自需求曲线的形状。
答:限于篇幅原因,想要获得完整版真题及解析请加入经济学考研备战群3.简要叙述古典学派、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答: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由来已久,有各种不同的学派,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古典货币理论,凯恩斯的货币理论,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理论,三者皆是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派。
然而,三者虽然有一定的共识,但是更多的是分歧。
(1)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观点是:①认为货币的功能只是媒介。
②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产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视为常数。
③认为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变化,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变动。
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物价的同比例上涨,达到通货膨胀的境地。
④认为货币政策应是控制货币量的增长、物价和币值。
传统的货币数量说有两种主要流派,其一是费雪方程式,其二是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方程式。
费雪方程式为:MV PT=,其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物价水平,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总量。
剑桥方程式为:M kY kPy==,其中,Y为总收入;k为以货币形态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
(2)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即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由于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而人们在心理上具有对流动性的偏好,即人们总是偏好将一定量的货币保持在手中,以应付日常的、临时的和投机的需要。
因此,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由三个动机所决定的:①交易动机,即由于收入与支出的时间不一致,故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在手中,以满足日常交易活动的需要;②预防动机,即为应付意外的、临时的或紧急需要的支出而持有的货币;③投机动机,即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便会根据其对利率变化的预期,为了在有利的时机购买债券进行投机而持有货币。
货币的投机需求主要由利率决定,是利率的函数。
凯恩斯认为人们出于这三种动机,愿意持有流动性更强的货币,并称之为“流动性偏好”。
其中前两个动机可以统称为交易性动机,凯恩斯认为出于交易性动机的货币需求1L 是收入y 的递增函数,交易性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记为()11L L y =;而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2L 则是利率r 的反函数,投机性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记为()22L L r =。
从而总的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表达为:()()1212L L L L y L r ky hr =+=+=-(3)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是深受凯恩斯流动偏好分析方法的影响而重新表述的货币数量论。
他认为货币数量论基本上仍然是有效的。
主要观点是:①认为货币不但具有商品交易媒介的功能,更强调货币的资产功能即价值贮藏手段职能。
②扩大了对货币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并划分名义货币需求和真实货币需求。
③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微不足道。
④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从长期来看虽是一变量,但短期内可视作一常量。
⑤认为价格水平的变动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
可见,弗里德曼对货币的流通速度和货币数量与物价关系的看法与古典学派有点相同。
弗里德曼推演出了新货币数量论,提出货币需求函数为:(),,,,,b e p M f r r r w y u P= 式中,M P表示财富持有者手中的实际货币量,与市场债券利息率、预期的股票收益率等因素有关。
弗里德曼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V (或者1k )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 ,而是决定V 值的函数,V 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
V 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