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庆阳红色旅游区

庆阳红色旅游区

庆阳市红色旅游景区简介红色景点十二处,其中:南梁革命纪念馆、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旧址、东老爷山红军长征宿营地、三岔镇红军长征毛泽东居住旧址、王录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驻地、邓小平纪念馆、三八五旅旅部纪念馆、河莲弯陕甘宁省政府旧址、山城堡战役遗址、宁县烈士陵园、王孝锡墓址、陇东中学、列宁小学。

一、南梁革命纪念馆南梁革命纪念馆位于我县南梁乡荔园堡村。

1929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过,在陕甘边一带宣传革命真理,开展武装斗争,1930年至1933年,先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

1934年初,在南梁附近的四合台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同年11月7日,在南梁荔园堡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习仲勋当选为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和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志丹当选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边区军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和“围剿”,壮大了革命力量,使根据地由华池扩展到甘肃的合水、庆阳、正宁、宁县和陕西的旬邑、彬县、淳化、耀县、铜川、宜君、黄陵、富县、甘泉、保安、安塞、定边、靖边等十八个县,数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为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央红军提供了稳固的立足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全国唯一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战争乃至全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纪念南梁革命,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1985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筹建南梁革命纪念馆,并于1986年11月7日在当年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荔园堡落成。

纪念馆占地33.12亩,建筑面积2281平方米。

整个建筑气势宏伟,肃穆庄严。

前面是10多米高的两层仿古式城门楼,镶嵌着陈云同志亲笔题写的“南梁革命纪念馆”馆名。

穿过四柱联牌坊门,是一座六角亭,亭内立有南梁革命历史简介碑。

后面是高达34.117米的纪念碑,正面镌刻着胡耀帮同志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座东西两壁及背面刻着刘志丹、谢子长、王泰吉、杨森、杨琪等608位烈士的英名。

纪念碑东侧是显示陕甘边军民英雄气概的白色群雕,西侧是清音楼。

最后面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内有革命文物展览室3个,分别陈列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的题词,刘志丹等六位烈士的生平简介及部分烈士遗物;再现陕甘边区革命斗争史的文字、绘画、图片及实物;方毅、马文瑞、黄写斌、汪峰等39名中央、省上领导及当年在南梁地区战斗过的老前辈的题词。

南梁革命纪念馆建成以来,每年接待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以及中小学生近万人次。

为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缅怀先烈,启迪后人。

1994年12月被甘肃省委确定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5月被甘肃省国防教育委员会确定为全省国防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旧址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座落在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位于林镇川、大凤川、豹子川交汇处,群山环抱,林木苍翠,河水环绕,一派北国江南风光。

校部旧址现仅存13孔石箍窑和1处院落。

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为了给我军培养大批优秀抗日干部,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1937年1月迁往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

抗大总校下设十二个分校,分布于全国各革命根据地。

抗大第七分校于1941年7月,以120师教导团为基础组成,1943年春奉命西渡黄河,由山西兴县迁到华池县东华池村。

1943年6月1日开学,1946年6月20日结业。

仅开办了一期,历时仅三个年头。

校长彭绍辉。

学员4000多人,设三个大队,其中女生队一个。

在荒无人烟的深山密林中,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开荒种地,挖窑洞,烧木炭,纺纱织布,养猪放羊,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经过艰苦劳动和认真学习,为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干部。

由于全体同志的辛勤劳动,完全改变了驻地面貌,开垦了上万亩良田,栽上了成片果林,修建了整齐宽敞的校部、宿舍、食堂。

同时还建了商店、邮局、照像馆等服务设施。

不仅完全解决了全体学员的穿衣、吃饭、和学习用具等需要,且有节余,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妄想困死边区军民的臆梦,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1963年2月、1981年9月先后两次经省人民政府审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东老爷山红军长征宿营地东老爷山红军长征宿营地,位于环县四合原乡东南6公里处,地处群山环抱之间。

北接宁夏盐池,东邻陕西定边,自古有“鸡鸣听三省”之说。

兴隆山高五千余米,山底有耿家河支流小溪,山上有砖石台阶,山顶依地而就,保存有清代砖木结构古庙宇建筑30余座,第一层以砖石砌成,上镶仿木斗拱,斗拱之上叠涩出檐,券形门洞;第二层收小,硬山顶,四角翘起,上铺瓦栊,上有脊兽。

整个建筑群构建奇巧、匠心独具,结构严谨,古朴壮丽。

神台上供奉有佛、菩萨、关公等诸神位;庙内始终有和尚主持供奉香火。

传说此庙“有求必应,十分灵验”,远近闻名,声誉极大,所以每年夏历三月三的祖师诞辰日子的前三天,这里总要张罗过庙会,届时,陕甘宁三省的善男信女总是不远万里来此参拜、求神和占卜。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来到环县,15日,二、三纵队抄小路取道兴隆山,曾在庙宇内外宿营,除司令部和电台外,战士露宿在外,叶剑英、邓发、蔡树藩、张经武等首长曾在庙宇内神龛下休整。

红军一向反对迷信,但又尊重信教自由,对庙内设施秋毫无犯。

日晨,红军部队离开了兴隆山,他们通过了环县的天桥、华池的艾蒿坟,19日到达了陕北吴旗镇。

1982年12月18日,环县人民政府公布兴隆山古建筑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几年来,环县政府多方筹措资金,不但对庙宇进行了修复,而且开通了柏油马路,架通了10千伏农线路,环境绿化空前良好,被誉为陇东的“小崆峒”。

四、三岔镇红军长征毛泽东居住旧址三岔镇红军长征毛泽东居住旧址位于镇原县城北60公里处的三岔镇茹河北岸高阶台上。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三岔曾夜宿于此,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同时给老区人民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革命历史遗产。

1983年镇原县人民政府将三岔镇毛泽东居住旧址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以来,按照“科学论证、长远规划、分期开发、恢复原貌”的原则,对旧址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维修和开发。

目前已完成投资14.5万元,新修道路190米,新建围墙170米,砖砌崖面800多平方米,加固窑洞5孔,维修了毛泽东居住旧址3间,新建花坛1处,绿化、硬化院落和道路1200多平方米。

同时搜集整理了红军在镇原战斗生活过的有关资料和革命文物,陈列观瞻,以作纪念。

目前居住旧址已成为缅怀历史,继承遗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五、王录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驻地邓小平纪念馆王录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邓小平驻地旧址,位于甘肃省正宁县宫河镇王录村。

1936年11月21日,山城堡战役结束后,参展的红军各部在陕甘宁盐池、定边、环县等地休整待命。

12月12日“西安事变”暴发,国民党军政部长、亲日派头子何应钦力主调兵开赴西安,讨伐“叛逆”,企图扩大内战,乘机取代蒋介石。

为了策应西安事变,阻止内战再起,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团奉命由三边地区南下,协同东北军、西北军御敌。

行至淳化、耀县、三原时,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部队返回北上。

1937年2月22曰,红一团进驻正宁、宁县一带,红一军团团部驻宫河镇北村大地窑,政治部驻宫河镇王录村。

长期以来,正宁屡遭兵灾匪患,人民深受其苦,红—军团到达宫河时,百姓因对红军不了解,纷纷逃离家园,躲进山沟。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在来做通群众思想工作之前,身为政治部主任的邓小平教育部队露天宿营,不进农户、不进庙院、不动群众一草—木,并四处张贴安民告示,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稳定形势、安定民心。

通过宣传教育,群众很快对红军有了了解,人们纷纷返回家园,并主动腾出地方让部队居住,邓小平住进了王录村民王度家。

在王录村居住期间邓小平同志为了做好抗战准备,他一边组织部队修整训练,一边开展政治教育,政治课由邓小平同志亲自主讲,他给军民讲授政治经济学原理、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并教军民唱国际歌。

当地人民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受到了革命启蒙教育。

1937年上半年,刘伯承、萧克带领援西军经过宫河镇时,去王录看望了邓小平,并在王录召开中央一、四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

邓小平同志在王录住了将近5个月,他精干练达、平易近人、生活简朴,宣传革命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宫河抗日救国会主任王龙同是王录村人,家距政治部很近,又因工作关系,他多次聆听邓小平同志的教诲,邓小平曾亲笔为他写过一幅对联“出言须防开口错,交人只要到头真”,该对联一直保存到今。

邓小平同志在王录居住期间,为革命事业作了许多很有影响的事情。

1、发动群众募捐。

1937年2月红一军团到正宁后,由于国民党地方政府从中作梗,部队给养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一困难,邓小平同志依靠当地地下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募捐抗日军粮。

当时政策是有余粮者多捐,无余粮者不捐,绝不动用群众口粮,为了抗日救国,群众纷纷慷慨解囊,民主人士、原国民党正宁县商务会会长张振襄曾自愿捐粮25石,在他的带领下,山河一代富户王培兰、刘运昌等人先后多次给红军募集了大量抗日军粮,特别是1937年2月29日,邓小平同志与时任国民党正宁县县长的朱门共同出据借据向长乐珍庄村穆平辉先生借粮26石,借据为“穆平辉先生:本军次此驻扎正宁一带,整理训练,需要粮食,在本军军费未解到以前,决定向先生借粮二十六石,将来按时价由本军政府负责归还,抗日胜利之机,人民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主任邓小平正宁县县长朱门二月二十九日”。

时隔42年后的1996年12月16日,省政府按照有关规定还本付息一次还给穆家借粮款8.068万元(小麦26石,折合6500公斤,每公斤时价1.40元,共折价9100元。

在折价粮款的基础上,按现行银行储蓄存款8年期利率17.1%计付利息,46年共付息71580.60元,本息总计80680.60元),这一举动在当地引起极大的反响,维护了党和人民军队的声誉,一时被人民群众传为佳话。

2、建立地方抗日救国会红一军团到正宁后,邓小平就和国民党正宁县县长朱门进行商谈,向朱门和政府工作人员讲解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经过,抗日救国的意义及张、杨的八项主张,并向当地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发动进步爱国人士建立抗日救国会。

当时共建立了罗川、宫河、长乐、山河等四个抗日救国组织,同时他又指导抗日救国组织开展了禁食大烟,解放妇女等多项有影响的事情。

3、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地下组织红一军团政治部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在驻地群众中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地下组织。

先后在周家、上冯、牛沟圈、康家、燕家、东里、西里、东山头、南北堡子等地,发展了周富选、周忠仪、刘耀奎等40多名共产党员,并于1937年5月在宫河王录建立了第一个地下党支部,这些党员支部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