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习题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一、名词解释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半致死量、最大无作用量、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食品加工助剂、着色剂、食用天然色素、食用合成色素、坚牢度、护色剂、漂白剂、香料、着香剂、增香剂、香精、食用香精、乳化香精、调味剂、酸味剂、缓冲剂、增味剂、乳化剂、亲水亲油平衡值、.临界胶束浓度、食品增稠剂、防腐剂、食品腐败、食品霉变、食品发酵、.食品保藏、分配系数、油脂酸败、抗氧化剂及增效剂二、填空三、选择题四、判断题1.根据安全性将食品添加剂分为三类,每类又分为(1)、(2)亚类。
2.目前对食品添加剂的分类方法主要有:按分类、按分类、按分类、按分类等。
3.根据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4)的规定,食品添加剂共分为22类。
包括:4.我国的《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GB12493—90),适用于食品添加剂的信息处理和情报交换工作]将食品添加剂分为类,不包括。
5.食品添加剂属于精细化学工业和食品工业交叉的一个领域,具有本身的特性:性、性、性、技术、等特点。
6.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总趋势是:型、型和型。
7.“吊白块”化学名称是,120℃以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等有毒气体。
8.按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规定,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分四个阶段,其第—阶段试验为毒性试验,第二阶段为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及短期喂养试验,第三阶段为毒性试验,第四阶段毒性试验。
9.食品添加剂进行动物毒性试验时,通常要做毒性试验、毒性试验和毒性试验。
10.半致死量(50%LethalDose;LD50),是判断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第种常用指标,它表明了食品添加剂急性毒性的大小,也是任何食品添加剂都必须进行的毒理学评价中第阶段急性毒性试验的指标。
11.毒理学通常用大鼠经口测定的LD50将受试物毒性分为、剧毒、、低毒、、无毒六类。
12.最大无作用量(MaximumNo-effectLevel:MNL)最大无作用量亦称最大耐受量、最大安全量或最大无效量,是制定的重要数据。
常用动物进行慢性毒性实验是确定安全性的方法。
13.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AcceptableDailyIntakes:ADI)它是国内外评价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和依据。
14.食品添加剂的法定编号包括:国际编号系统(国际数据系统(InternationalNumbringsystem—INSNo.)、我国的代码系统(《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GBl2493—90》)及CAS编号。
15.食品添加剂标准的制订一般分为阶段、阶段、阶段和阶段。
16.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内容包括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代码)、范围、等。
17.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受三方面的制约:该物质本身毒性的、产品质量标准、使用范围与量。
18.在食品中使用食用色素具有的作用是:作用、作用及作用。
19.北魏末年(公元6世纪)农业科学家着作中就记载从植物中提取天然色素的方法。
20.曾列入食品添加剂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色素是:红曲色素、、酸枣红素及等。
21.天然色素生产工艺分为:法、法、法、法和微生物发酵法,常用。
22.红曲色素与其它食用天然色素相比,具有的特点是:对值稳定、耐热性、耐光性、不受金属离子、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影响。
红曲米别名:红曲,、福米,古称。
23.色素的坚牢度主要决定于它们自己的化学结构及所染着的基质等因素,但在应用时如果操作不当也会降低其坚牢度。
衡量色素坚牢度的八项指标是:耐性,耐性,耐性,耐性,耐性,耐性,耐性,耐性。
24.焦糖以生产方法不同可分为4类:普通焦糖、焦糖、焦糖及焦糖。
我国仅许可使用焦糖、和焦糖。
25.饮料是世界上用量最大的领域。
26.染料索引编号,简称C.I.,是世界上公认的系统。
27.色价又称比吸光值,即mL溶液中含有g着色剂,光程为cm的吸光值。
28.色淀色素是将可溶性原色色素展布于氧化铝水合物上的不溶性颜料色素。
用作制造色淀的基质可以是铝、、硫酸钡、、滑石、等。
目前主要是氧化铝,又称为铝色淀。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性、性色素在油脂中的性,并提高其耐、盐等性能。
29.食品生产中食用色素的使用方法主要有两种:混合法和涂刷法。
色素溶液的配制浓度一般为%,配制色素溶液时的用水应使用蒸馏水、离子交换水、纯净水等。
30.使用食用色素时常见问题有:沉淀、、色泽变暗、及着色饮料保存期缩短。
31.是指将各种色素根据不同的比例混合拼制,由此可产生丰富的色素色谱,满足食品加工生产中着色的需要。
32.利用、、三原色原理,两两配制形成不同的色调。
33.常用的护色剂有、、、等。
常用的护色助剂有、、等。
34.食品工业中常用的漂白方法有漂白、漂白法和漂白法,同时包括法。
35.漂白剂可分为型和型两类。
36.影响拼色的因素主要有:溶剂、、食用色素间的影响及等几方面。
37.着香剂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及香料三大类。
38.是出自植物的枝叶、根茎、树皮、果皮、花、花蕾和树脂等芳香性挥发液体,其主要成分是以为分子构成基本单位的萜烯、倍半萜烯、芸香族和脂肪族等有机化合物,其基本性状与普通的油脂类(如菜子油,椰子油等)完全不同,故称精油,以为区别。
39.发香物质之所以发香,是由于其分子中有一定种类的发香基团。
发香基团决定了气味的种类,发香基团包括:⑴基团,⑵基团,⑶基团,⑷含、、等原子的化合物及化合物。
40.植物性天然香料是主要依靠物理方法从芳香植物的花、叶、枝、干茎、皮、果实或树脂分离或提炼出来的芳香物质。
大多数呈油状或膏状,少数呈树脂或半固态。
根据它们的形态和制法通常可分为下列品种:油、膏、油、香脂和剂等。
41.精油的类型主要有①精油(常称无萜精油);②精油;③精油;④精油;⑤精油五种类型。
42.麦芽酚有突出的味香气,所以很适合于水果味、焦糖味为基础的食品,如果酒、巧克力等;麦芽酚对咸味无作用,对酸/甜味,香/甜味确有作用,对苦味、涩味有作用。
43.香精按用途分为三大类:香精、香精及香精(日用及食用以外的香精)。
44.食用香精按剂型主要分为:性香精、性香精、香精、香精。
45.所有的香精,不论属于哪种香型,一个完整的香精配方大都由剂、辅香剂、剂、剂及剂等几个部分所组成。
46.主香剂亦称为主剂或打底原料。
它是形成香精主体香韵的基础,是构成各种香精香气的基本原料,由此香料决定。
47.顶香剂也称为头香剂,是易于挥发的或强烈的天然香料和人造香料。
它在香精中具有使香气成分更为突出的作用。
头香可以赋予人们,使香精香气明快透发,消费者爱不释手。
48.定香剂大都是量、的物质。
49.尽管香精由顶香剂、主香剂、辅香剂和定香剂所组成,但是至于那些芳香原料成分属于顶香剂、主香剂、辅香剂及定香剂,并明确的界限。
50.乳化香精由基、剂、水三个部分所组成。
51.调味剂按其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剂、剂、剂、辣味剂、剂、及等。
52.一般来说,理想的甜味剂应具有:①很高的安全性;②良好的味觉;③较高的稳定性;④较好的水溶性;⑤较低的价格等特点。
53.营养型甜味剂指与蔗糖甜度相同时的重量,其值在蔗糖的热值%以上者。
主要包括各种糖类和糖的衍生物,对人体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如葡萄糖、果糖、异构糖、果葡糖浆、麦芽糖醇等等。
54.非营养型甜味剂(NonNutritionSweeteners)指与蔗糖甜度相同时的重量,其热值低于蔗糖的热值%者。
一般指高甜度的合成甜味剂和从天然资源中提取的甜味剂。
热量很低或无热量,只利用甜味,没有或很少有营养价值,主要包括甘草、甜叶菊、罗汉果等功能性天然甜味剂和糖精、甜蜜素等化学合成甜味剂。
55.一般是选择蔗糖为标准(因蔗糖为非还原糖,其次溶液较为稳定),其它糖和甜味剂的甜度则是与蔗糖比较的相对甜度。
以蔗糖的标准甜度为100。
56.果葡糖浆目前已从含%果糖的第一代果葡糖浆发展到含%果糖的第二代果葡糖浆及含%果糖的第三代高果糖浆和纯果糖浆。
57.(TGS)是目前发现的最好的强力甜味剂之一。
58.安赛蜜的安全性已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席委员会议及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等权威机构的一致认可,并称之为。
59.根据酸的味道,酸味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⑴兼有清凉感的酸味剂:、和等,酸味缓和圆滑,令人愉快。
⑵带苦味的酸味剂:,其酸味中拌有苦味。
⑶兼有涩味的酸味剂:、、DL-酒石酸、、盐酸、磷酸等,其中盐酸、延胡索酸的涩味极强。
⑷兼有刺激性臭味的酸味剂:、、等。
⑸兼有鲜味,异味的酸味剂:琥珀酸,等。
60.酸度可用滴定[H+]的值来表示。
在实践中,常以的酸度为基准1.0。
61.可作为酸度调节剂、酸味剂、螯合剂及抗氧化剂增效剂在食品中使用,它是唯一用于食品作为酸味剂的无机酸。
62.增味剂按其来源,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即鲜味调味品、鲜味调味品、调味品。
63.常用食品乳化剂的HLB值在之间,一般规定亲油性为100%的乳化剂HLB值为0(以为代表),亲水性100%者为20(以为代表)。
HLB值在10~20之间表示亲水性越来越大,HLB值在10~0之间表示亲油性越来越大。
HLB值的意义是表示乳化剂分子内不平衡后整个分子的综合倾向是亲油的还是亲水的,以及亲合程度。
HLB值小的乳化剂为油包水乳化剂,可以用来制备W/O型乳状液,HLB值大的乳化剂为水包油乳化剂,可以用来制备O/W型乳状液。
64.常见的天然乳化剂有⑴磷脂类:、等;⑵甾类:等;⑶水溶性树脂类:等;⑷海藻胶类:等。
65.蔗糖脂肪酸酯缩写。
66.山梨醇酐脂肪酸酯,商品名称:型;聚氧乙烯山梨醇酐脂肪酸酯,商品名称:型。
67.乳状液的制备过程一般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⑴准备;⑵乳化;⑶的后处理。
68.在乳化剂的选择上要考虑到食品的复杂性、的复杂性,以及乳化剂的原则、复配的性、复配的等因素。
##69.乳化剂的晶体结构有晶型、初级晶型和晶型三种晶型。
其中晶型的乳化剂处于高度活性状态,最易与食品中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能收到最佳的作用效果。
70.增稠剂是属于具有胶体特性的一类化合物。
71.食品增稠剂的主要特性包括:性、性、性、凝胶的触变性、对粘度的影响及有机溶剂的增效性。
72.食品增稠剂又被称作、增粘剂、稳定剂、食品胶、糊料等。
73.⑴动物来源的增稠剂食用明胶、干酪素(酪蛋白)、壳聚糖、甲壳素(几丁质)。
⑵植物来源的增稠剂又可分为四种类型①植物树脂类胶阿拉伯胶、刺梧桐胶、桃胶、扁桃胶(巴旦杏胶)、黄芪胶、印度树胶等。
②植物提取类胶果胶、魔芋胶、微晶纤维素、微纤维化纤维素、落叶松胶、秋葵根胶、芦荟提取物等。
③植物种子类胶罗望子胶、瓜尔豆胶、槐豆胶、田菁胶、决明子胶、车前子胶、亚麻子胶、沙篙子胶、三刺胶等。
④海藻类胶琼脂、海藻酸、褐藻胶、红藻胶、卡拉胶(角叉菜胶)等。
⑶微生物来源的增稠剂黄原胶、结冷胶、葡聚糖、果聚糖、菌核胶、热凝胶(凝结多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