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培养方案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语文)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0201一、专业领域简介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现有本校硕士生导师、校外兼职硕导共36人,是文学院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专业。

本专业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师教育为导向,职业技能和素质教育的结合为基础,突出基础教育语文教师职业所需要的实际知识、实际技能与所需素养的培养。

本专业主要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基础教育,从事九年义务教育中的语文教育教学,或承担与中小学教育相关的其他工作,或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的其他行业的工作。

二、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语文教师。

具体要求为:(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语文学科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语文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三、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四、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2年,特殊情况允许延长学习年限一年。

五、培养方式(一)采用全日制脱产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方式。

(二)课程学习时间原则上为一学年。

(三)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

(四)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学位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注重研究生实际工作经验的提升,提高研究生应具备的教师专业素养。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

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原则上16-18学时为1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1、外语(2学分)2、政治理论(2学分,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3、教育学原理(2学分)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5、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1、语文课程与教材分析(2学分)2、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3学分)3、语文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2学分)4、语文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3学分,各培养单位可自行确定所应包含的内容和名称)(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2学分)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2学分)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学分)4、中外教育简史(2学分)5、教育政策与法规(1学分)6、语文学科学习理论与方法(2学分)7、中国语文教育理论(2学分)8、比较语文教育研究(2学分)9、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学分)10、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学分)11、汉语言文字专题(1学分)12、文学经典鉴赏 (2学分)(各培养单位可视具体情况调整选修课程)(四)实践教学(8学分)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

七、教学方式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

应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语文学科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语文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八、学位论文(一)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语文教学实践,来源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

论文字数不少于2万字。

(二)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九、学位授予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十、其它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至少补修3门教师教育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不计学分。

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至少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不计学分。

十一、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类别课程学分学时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备注学位基础课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2 36 1 考试英语(含专业英语) 2 40 1 考试教育学原理 2 36 1 考试课程与教学论 2 36 1 考试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2 36 2 考试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2 36 2 考试专业必修课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3 54 1 考试语文学科教育前沿问题 3 54 2 考试语文课程与教材分析 2 36 1 考试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刘中黎) 2 36 2 考试专业选修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 1 18 1 考查中外教育简史(不) 1 18 2 考查语文学科学习理论与方法(中学老师或唐旭) 1 18 1 考查中国语文教育理论(张育仁) 1 18 2 考查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1 18 1 考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1 18 2 考查汉语言文字专题 1 18 1 考查文学经典鉴赏 1 18 2 考查非师范类专业补修课教育学考试心理学考试学科教学论考试跨专业补修课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考试任选一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考试任选一门十二、实践教学序号实践形式具体要求考核方式学分学期1 教育见习本期至少见习5次、并撰写见习报告。

考查 12 微格教学本期至少8次,并撰写教案及体会报告。

考查 13 课例分析本期至少2个课例分析实例或报告。

考查 14 教育实习集中实习或顶岗实习。

考查 3 35 教育调查至少1篇教育调查报告。

考查 16 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1份班级与管理实务报告。

考查 1十三、学位专业课简介课程名称课程内容简介主要参考书目语文课程与教材分析(2学分)本课程要结合语文教材分析的实例,解读语文课程目标和理念;选取若干内容领域,通过教材内容的具体分析,向学生展示如何处理教材内容的难度与广度,认识和把握语文教材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注重学生对语文课程的理解以及对语文教材的分析能力。

靳玉乐《课程研究方法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刘运好《文学鉴赏与批评论》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二版陈太胜《作品与阐释:文学教学引论》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第一版王丽《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马浩岚编译《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上中下),同心出版社 2005年3月第三次出版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1月曹明海《语文教学阐释学》,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教育》,2005年12月12次印刷刘国正,《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第1次印刷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3学分)使学生了解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类型模式和实践环节,结合教学案例分析,比较鉴别各种教学设计模式的优劣利弊。

另外本课程强调结合特定的语文教学案例,训练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以及案例分析能力。

盛群力编著<<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钱威主编《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皮连生主编:《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时金芳著:《语文教学设计》,社会科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2学分)主要内容包括语文教学测量与评价,学生语文学业成就测量与评价,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测量与评价,语文教师评价等。

本课程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介绍中学语文教师应必备的一些教学测量与评价技术,展示与分析语文测量评价的实例。

教学中要紧密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注重学生教学评价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技能训练。

胡中锋主编,《教育测量与评价》,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王景英,《小学教育统计与测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王孝玲编著,《教育测量(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美)博里奇,(美)汤伯里著,《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语文学科教育前沿问题(3学分)从当代语文学科发展的视野,讲授学科教育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让学生关注语文学科教育的热点和难点话题,认识当代语文教育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增强学生语文教育实践研究的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

徐友渔、周国平等《语言与哲学》,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4页。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6页。

十四、本专业方向必读书目序号名称1 《中国语文》(期刊),中国语文编辑部2 《民族语文》(期刊),民族语文编辑部3 《中学语文教与学》(期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4 《语文教学通讯》(期刊),语文报社(山西师大)5 郑克鲁等,《外国文学史》(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6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7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8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9 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0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1 刘新科等著,《中外著名教学法述评》,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2 刘新科、栗洪武主编,《中外教育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版13 加涅著,《教学设计原理(第5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4 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15 洛克,傅任敢译,《教育漫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6 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1999年版17 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18 赞科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19 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20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21 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22 联合国较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