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旅游1002张春阳2010110486我国是海洋大国,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在经济迅速增长、人口快速增加及城市化程度不断加快而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立足陆海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21世纪宏伟蓝图的必由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海洋开发利用创造了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央“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是以专章的形式就“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进行了阐述,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凸显了海洋在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沿海岛屿6500多个,依照《联合国海洋公约法》中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可拥有约300万km2的管辖海域。
中国的海域处在中、低纬度地带,和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比较优越。
沿海地区人口最为集中,经济最为发达,对海岸带和海洋环境压力较大。
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封闭性特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脆弱性明显。
2010年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分别占14%、76%和10%。
据初步估算,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我国滨海湿地累计丧失57%,红树林面积丧失73%,珊瑚礁面积减少了80%,2/3以上海岸遭受侵蚀,沙质海岸侵蚀岸线已逾2500公里,外来物种的入侵使得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日趋减少。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
不同等级的海洋生态系统构成大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其空间分布,并包含着相互作用、紧密联系、共存共生的生物与非生物组成,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从而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各部分、内部结构、物能运动等才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生态系统才能达到良性循环状态。
海洋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海洋中拥有庞大的生物体系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地球制造大量氧气,也可以供应蛋白质;海洋有取之不尽的海洋化学和巨大的矿物资源包括海水中所含的大量化学物质和淡水以及丰富的动力、水力和热能资源;据科学家考证,在陆地是那个已发现的矿产,海洋里几乎都有,陆地上没有的海洋也有;海洋中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得海洋成为一个药物王国。
海洋的自净能力为地球分解大量有毒物质。
海洋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很好的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除此之外,海洋生态环境还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海水的有机统一性及其流动交换等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的有机联系,使海洋的整体性和组成要素之间密切相关,任何海域某一要素的变化(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都不可能仅仅局限在产生的具体地点上,都有可能对邻近海域或者其他要素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和作用。
生物依赖于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当外界环境变化量超过生物群落的忍受限度,就要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我国海洋七大生态问题突显环境形势不容乐观:1.海洋生态系统严重退化2.海洋生态灾害频发3.陆源入海污染严重4.海洋生态服务功能受损5.渔业资源种群再生能力下降6.河口生态环境负面效应凸显7.海平面和近海水温持续升高海洋生态平衡的打破,一般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本身的变化,如自然灾害。
二是来自人类的活动,一类是不合理的、超强度的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例如近海区域的酷渔滥捕,使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另一类是海洋环境空间不适当地利用,致使海域污染的发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例如对沿海湿地的围垦必然改变海岸形态,降低海岸线的曲折度,危及红树林等生物资源,造成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是人类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恶化的一个信号,这一趋势目前还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影响固然直接危及当代人的利益,但更为主要的是对后代人未来持续发展的积累性后果。
因此,只有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真正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的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封闭性特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脆弱性十分明显。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沿海区域经济和海洋经济基本上沿袭了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增长模式,使得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
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中国海洋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类型、规模、结构、性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生态、灾害和资源四大生态环境问题共存,并且相互叠加、相互影响,呈现出异于发达国家传统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系统性、区域性和复合性。
从2000年开始,中国海洋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总体污染趋势有所减缓,但局部海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的揭制,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仍面临严峻形式:1.陆源污染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中国海洋污染物中陆源入海污染物占80%以上。
2005年全国陆源排海污水总量317t。
沿海地区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农田径流(化肥、农药流失)、水土流失,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禽畜养殖等造成的面源污染也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漏等对近岸海域造成污染。
2.海岸带土地资源不合理开发海岸带是陆源污染物向海洋输移的重要净化带。
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岸带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海岸带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我国海岸带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组分逐渐减少,整体生态质量呈下降趋势,海岸带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的缓冲、净化功能亦在下降,一些典型的海岸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3.海洋生物资源严重衰退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原因,中国近海传统优质渔业资源日趋枯竭,传统捕捞对象的群体结构出现了明显的低龄化、小型化、劣质化的现象。
海洋生物资源严重衰退,一些珍稀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中华白海豚近年来数量骤减,已成为濒危物种,斑海豹、宽吻海豚、江豚、克氏海马、黄唇鱼等国家保护动物也遭到过度捕捞。
除此之外,海洋生态服务功能受损、渔业资源再生能力下降、海口生态环境负面效应凸显、海平面和近海水温持续升高也成为重要的海洋生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做出关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法律规定。
主要内容包括海洋生态保护的责任、原则、方法、策略,整治和恢复海洋生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引进海洋动植物物种、对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地区进行综合整治应当遵循的原则以及禁止毁坏海岸防护设施、沿海防护林,沿海城镇园林和绿地的活动,鼓励发展生态渔业建设,推广各种生态渔业生产方式,改善海洋生态状况,新建、改建、扩建海水养殖场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如何科学养殖,防止造成海洋环境的污染。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它是从环境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与模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一个发展过程要在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而是强调环境与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力对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它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核心思想就是经济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之上。
它的目标是不仅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而且还要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保护生态资源,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在发展指标上与传统发展模式不同的是,不再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准,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导人类走向新的繁荣、新的文明的重要指南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生态环境全面恶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海洋和海岸保护区通过控制干扰和物理破坏活动,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的生产力,保护重要的生态过程。
海洋保护区的主要作用是保护遗传资源。
为了海洋物种和生态系能够持续利用,必须既保护生态过程,又保护遗传资源。
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四大危机:●近海环境呈复合污染态势,危害加重,防控难度加大;●近海生态系统大面积退化,且正处于剧烈演变阶段,是保护和建设的关键时期;●海洋生态环境灾害频发,海洋开发潜在环境风险高;●沿海一级经济区环境债务沉重,次级沿海新兴经济区发展可能面临新的危机和挑战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实现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综合政策和措施。
其基本思路是,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统筹海洋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海洋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坚持以生态系统为基础,陆海统筹、河海一体的基本原则;统筹沿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有助于改善海洋—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的保护和可持续土地利用方式;鼓励和支持可持续的、安全的、健康的海洋开发活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跨越各部门之间的利益高层决策机构,形成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及部门之间的网络状对接与合力,激励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
第一,制定国家海洋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战略。
研究制定新的我国海洋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未来20年我国海洋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提出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养护的重点任务。
第二,设立国家海洋委员会。
通过建立陆海统筹和国家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巩固和稳定齐抓共管的体制,形成政策合力,保障目前涉海政策和法律的有效执行。
第三,建立健全海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基本法》,作为海洋管理的根本大法;起草和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岸带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渤海区域环境管理法》。
第四,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
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修编海洋功能区划;建立围填海红线制度;建立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建立海洋保护区网络;加强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与恢复工作;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与增殖;发展碳汇渔业新模式。
第五,制订防控流域对海洋负面影响的最优方案。
为减少陆源污染和大型水利工程对河口和近海环境与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制订最优方案控制流域—河口污染,并加强流域水利工程对河口水沙调控的综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