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答案)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答案)

•【1】环境问题。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系统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活动和生存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不利影响的各种问题.•【1】环境污染。

又称”公害”.它是指受人类活动影响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能量或生物进入环境系统导致环境系统原有组分结构和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进而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产生干扰和危害的现象.•【1】在环境科学中,通常所称的环境是指什么。

【直接或间接;自然因素】(填空)通常所指的环境是指人类这一特定主体周围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里所说的各种因素,既包括各种自然因素,如高山,大海,江河,湖泊,天然森林一级野生动植物等,由包括经过人类社会改造与建造的各种自然物,同时还包括各种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1】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

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特点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动态性与可调控性、区域性与时间性等方面。

【社会经济;】•【1】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里程碑的会议是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我国环境保护史迄今已召开了六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人类环境会议;六】。

•【1】环境问题的实质.【索取资源;自净能力】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人类盲目发展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极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以及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破坏加剧,资源过度消费和浪费,甚至枯竭.•【1】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1)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积重难返(2)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已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型性环境性污染新阶段(3)环境和资源约束瓶颈加大,环境污染加剧蔓延(4)新污染物潜在影响难以预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危害逐步显现(5)生态与环境问题更加复杂,环境问题成为新的外交热点(6)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1】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

新形势下,做好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以下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

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

做到不欠新账,多换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

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自觉遵循经济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2】2.气候变化。

所谓气候变化是指全球或某一区域范围内气候的平均状态在统计学意义上发生巨大的改变或者出现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一般为10年或者更长)的气候变动的现象。

•【2】2.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1)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2)冻土消融,湖水“泄露”•(3)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4)影响生物多样性,造成物种灭绝•(5)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6)影响人类健康,加大疾病传播和危险•【2】3.臭氧层破坏对人类的影响和危害。

【影响人类健康;改变大气结构】•影响人类健康,影响陆生生态系统,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和建筑材料,改变大气结构。

•【2】2.酸雨。

•酸雨通常是指PH值低于5.6的降水,现在泛指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酸性物质。

•【2】2.我国荒漠化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荒漠化土地面积大,防治任务重。

二是导致荒漠化扩张的贫困问题仍较突出;三是防治资金依然不足。

四是防治荒漠化能力建设不足•五是法律防治体系仍不健全,政策措施尚不完善,科技推广体系相对薄弱,检测预警能力不高,荒漠化地区人才匮乏。

•【2】3.生物多样性三个基本层次。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途径。

【遗传多样性;就地保护】•三个基本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基本途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3】3.化学需氧量(COD)。

•是在酸性条件下,采用强化学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3】3.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指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

•【3】4.根据大气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及大气环境状况,可将大气污染分为哪几类。

【还原型;氧化型】•还原性污染;氧化性污染;•【3】4.现代控制水污染的技术主要分为哪四大类。

【物理化学;生物】•主要分为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物理化学处理技术以及生物处理技术。

•【3】5.固体废物三个主要特点。

【资源;危害】•资源性,污染的特殊性,严重的危害性•【3】5.土壤污染主要特点。

【隐蔽性;长期】•隐蔽性和潜伏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4】4.ISO14000系列标准。

•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汇集全球环境管理及标准化方面的专家在汲取世界发达国家多年环境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于1993年开始制定并相继颁布的一套国际化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

•【4】4.环保产业。

•它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从事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

•【4】6.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任务。

【生活;环境污染】•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是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4】6.我国环境标准按照适用范围划分,可分为哪几类。

【行业;地方】•按照环境标准的使用范围划分,我国的国家环境标准通常分为3个级别:一是环境保护国家标准;二是环境保护国家行业标准;三是环境保护地方标准。

•【4】7.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

【经济手段;教育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行政手段;教育手段•【4】7.中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中的“新五项制度”。

【排污许可证;污染限期治理】•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5】8.按照1987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我们共同的未来;满足其需求】•【5】8.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协调性;共同性】•发展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5】3.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一是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二是科教兴国,不断创兴的原则;三是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四是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五是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

•【5】3.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克服的五大瓶颈。

•一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之间的自自由分离;二是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的急剧背离;三是对环境资源的无偿占有与对环境质量的自觉养护之间产生严重失衡;四是追求经济增长的效率与保障社会发展公平之间的不协调;五是成本外部化所导致制度失灵和政府失灵。

•【6】4.世界人口发展趋势呈现的特点。

•1。

人口基数大,区域分布不均匀;•2。

人口增长速度放缓,但绝对人口数量仍在上升;• 3.人口迅速进入老龄化,老龄化问题备受世人关注• 4.全球人口结构呈菱形,人口仍面临一个生育高峰期;• 5.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6.人口文化程度不断提高•7.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但各地城市化进度快慢不一•【6】4.中国人口发展的对策措施。

•1。

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发展目标• 2.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 3.着力解决人口结构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4.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 5.加强人口发展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6.切实加强对人口发展事业的引导•【6】9.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三个阶段。

【快速;稳定的重度】•第一阶段:快速老龄化阶段(2001~2020)•第二阶段:加速老龄化阶段(2021~2050)•第三阶段: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2100)•【7】9.自然资源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整体;有限】•整体性;区域性;两重性;有限性;多用性;•【7】10.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

【节约;一个度】•节约原则;因地制宜原则;资源开发遵守一个度原则;资源系统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7】5.(一)世界水资源消耗过快的原因。

(二)世界水资源危机的原因。

一.1工业用水增长量快;2.农业用水耗量大;3.生活用水量不断增长二.1.水体污染严重;2.水资源浪费和盲目开采教普遍;3.城市和工业区集中发展;4.自然因素影响•【7】5.(一)中国能源资源的特点。

(二)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

•特点: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2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教低•3资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4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挑战:1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2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3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8】10.当今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三大趋势。

【群体化;生态化】•群体化:•国外城市群体布局: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聚集着众多的城市,组成一个相互依赖,兴衰与共的经济组合体,其中有一个首位度较高的中心城市起带头作用。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城市群体化现象,并且这一现象正不断强化成为一种趋势。

•城市群体化的优点;•生态化:•城市生态化的意义;内涵;途径;(P237)•知识化,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8】11.我国城市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粗放型经济;基础设施】•1粗放型经济和城市人口增长加剧了城市环境压力。

•2城市环境现状和改善进度尚不能满足公众需要•3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尚难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出现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8】2.(一)城市可持续发展定义;(二)实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对策措施。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进化,实现城市高度发展和现代化,从而既满足当代人对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对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实现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

•措施:1加强对城市环境管理的立法和制度建设•2科学的确定城市发展的性质和规模•3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管理的水平•4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城市布局•5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6重视城市绿化•7积极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9】1.(一)我国现阶段农业环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二)应采取的对策。

•主要问题:•1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抗灾能力差•3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应采取的措施:•1稳定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2加强农业防灾减灾防御体系建设•3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和管理•4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9】1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