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装备制造业产值居世界首位
本报南宁4月2日电(记者庞革平、王云娜)记者从今天在南宁召开的全国装备工业工作会议上获悉:201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0万亿元,是2008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5%,占全球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1/3,稳居世界首位。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介绍,我国多数装备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2013年发电设备产量1.2亿千瓦,约占全球总量的60%;造船完工量4534万载重吨,占全球比重41%;汽车产量2211.7万辆,占全球比重25%;机床产量95.9万台,占全球比重38%。
苏波说,我国装备自主化迈上新台阶。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蛟龙”载人深潜器取得重大突破,大型运输机和大型客机已完成布局,研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等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成功,并在市场上得到应用。
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据统计,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重已超过10%。
2013年,海洋工程装备接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29.5%,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35000辆,智能化仪器仪表、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此外,产业聚集迈出新步伐。
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授牌77个装备制造领域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占全国示范基地总量的29%。
若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初步形成,高端装备形成以上海临港、沈阳铁西、辽宁大连湾、四川德阳等为代表的产业示范基地;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形成以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区;工程机械主要品牌企业集中在徐州、长沙、柳州、临沂等地区。
沈阳、芜湖、上海、哈尔滨、广州等地建立了工业机器人产业园。
苏波认为,虽然我国已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装备制造业强国,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设计水平较低,试验检测手段不足,关键共性技术缺失;二是基础配套能力不足,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基础制造工艺落后,关键材料依赖进口;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四是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目前我国装备工业增加值率26%,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
目前在世的人们,一生从未经历过这样一件事——美国竟然不是世界工业的领头羊。
世界最新数据表明,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生产国,而且,是“远远”超过。
这结束了美国长达一个世纪在该领域的领袖历史,因此,清晰记录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并仔细分析它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含义,具有重大意义。
联合国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在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62%,而到了2011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就已经是美国的120%——2011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达2.9万亿美元,美国为2.4万亿美元。
联合国2012年数据目前尚未发布,所以笔者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数据来佐证笔者关于以下趋势的判断——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中国工业产出增长了10.3%,而美国只增长2.7%。
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工业总产值3.7万亿美元(译者注:由于中国国内统计与国际统计方法不同,不具有可比性,文中所有国际对比均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美国只有2.9万亿美元——意味着,中国工业总产值是美国的126%。
在工业总产值中,我们仅以制造业为例——即排除矿业、电力、天然气、水务的产值——2007年,中国的产值是美国的62%,2011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23%。
不仅是2011年,中国超过美国的幅度在2012年、2013年继续增大。
不仅美国式微,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望中国项背”。
2011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是德国的346%,是日本的235%。
除了上文分析的联合国数据,另一全球权威统计者——世界银行,该数据进一步显示了这一全球历史性的颠覆,尽管世界银行与联合国的价值统计方法不同。
世界银行数据与联合国数据有微弱差异——2007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只有美国的60%,2011年却达到了121%。
因此,从联合国、世界银行、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数据都可以看出来,中国从2007年连美国工业产值的2/3都不足,发展到“远远超过”美国工业产值,仅用了6年。
所以,如果说以前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前是“世界工厂”,那么现在,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大大加强了。
在过去6年中,中国工业产值几乎翻了一番,而美国、欧洲、日本却连危机前水平都还未恢复。
8月7日中国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7月至2013年7月,中国工业产值增长了97%,而美国却下降了1%。
尽管欧洲和日本尚未公布2013年7月工业产值数据,但2007年7月到2013年6月的数据也可以说明这一问题——欧洲下降了9%,而日本下降了更多,达到17%。
正是由于中国的惊人增长,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值对全球格局的颠覆才引起了目前的广泛讨论——至可比数据公布之日止,过去6年至2013年6月,发达经济体的工业产值下降了7%,而发展中国家却增长了65%。
从全球格局变化背后的意义来分析,中国工业产值的上涨所蕴含的深意和影响远远超过工业自身,这对于中国人均GDP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
因为从生产率来看,与其他经济领域相比,特别是相较于服务业,工业是最容易取得生产率快速增长的领域,所以欧洲、日本的工业产值下降以及美国工业产值增长的相对停滞,意味着中国正在缩小本国与发达经济体的生产率差距。
正是由于工业产值的大幅增长,中国得以妥善消化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压力,而这又直接产生了积极效应——中国进口的价格相对降低,人民生活水平相对提升。
除了人均GDP、进出口、人民生活水平的积极影响之外,中国工业产值的大幅提升及与各地区的对比,使得“美国工业是否强势复苏”争论结果昭然若揭——目前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美国工业复苏强劲,而高盛和其他分析机构则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即美国工业并未强势复苏。
而中国的经济学家,如郎咸平,撰文表示美国正在大举复苏,而中国工业正经历危机,此类言论在数据面前,显得如此愚昧——数据表明中国工业产值几乎翻了一番,而美国却丝毫未涨。
然而,尽管进步巨大,中国成就却不可夸大。
中国工业产值目前只是总金额远超美国,而美国仍然是全球实质上的技术领袖,中国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赶上。
从全球收入来看,美国工业企业的收入仍然是中国企业的4倍——尽管2007年至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收入已经超过德国工业企业,成为全球第三。
通过对全球主要经济体工业产值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与中国工业产值的巨大发展相比,美国引起媒体巨大注意力的油气“水力压裂法”只是微不足道的小插曲而已——正如数据表明的,美国工业甚至连危机前的水平都尚未恢复,更别提巨大发展。
整整100年,美国从未被任何国家取代其工业领袖国地位。
中国现已确立了其世界第一工业生产国地位,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步。
而世界工业格局的颠覆,不仅是中国,更是世界经济的历史性时刻。
(来源:国际金融报约翰·罗斯义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